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海绵道路对降雨径流过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以武汉市青山区某工业道路为研究对象,设计3组低影响开发(LID)措施方案:下凹式绿地(方案I)、下凹式绿地与透水砖组合(方案II)、下凹式绿地与透水砖和透水路面组合(方案III).通过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对研究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研究区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武汉市校园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及其控制措施对城市通江河流水环境的治理作用,以武汉市南湖排水片区内湖北工业大学及巡司河为例,通过室外监测不同降雨事件下校园区内不同下垫面类型降雨径流过程,以此为基础进行SWMM建模,模拟各典型年校园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并评估海绵化改造(即实施LID措施)情景下校园区降雨径流污染入河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武汉市校园区年降雨径流负荷在各典型年下存在差异,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校园区平水年TSS、CODMn、TN、TP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分别为42.64t、12.24t、1.24t、0.058t,占校园区生活污水污染负荷的22.17%、11.09%、1.43%、0.67%。对校园区实施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等LID措施后,一年一遇和十年一遇2h降雨事件所产生的各污染物负荷削减率范围分别为42.31%~43.95%和30.61%~36.63%,因为LID对一年一遇降雨事件的径流总量削减率更高(43.23%),因而其污染物负荷削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为例,研究合肥市校园绿地对自然降水水质净化以及自然降水对校内人工湖水质的影响。SS、COD、TN、TP等污染物指标数据显示:校园绿地对于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分别为:47%、50%、16%、51%;其中在降水径流产生20min内去除效率最高,在120min后污染物指标含量变化趋于稳定。降雨前后校园人工湖的水质数据结果显示:降水后湖中SS、COD、TP浓度变大,TN浓度变化不大,由此可知,初期降水的污染物是造成水体非点源污染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主城某大学校园为例,对路面、屋面和绿地等3种典型的城市下垫面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指标包括pH、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等。研究结果表明:除TP外主要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降雨径流SS的平均浓度可高达1.73×103mg/L,COD和NH3-N平均浓度可高达76.25 mg/L和3.67 mg/L;存在显著地初期冲刷效应,混凝土路面的SS、COD、NH3-N的初期径流浓度分别为2.33×103mg/L、106.4 mg/L、5.64 mg/L,初期径流浓度相当于全场降雨径流浓度的2-4倍左右,其最高值出现在产流后10~15 min内。对比3场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水质,降雨强度越大,径流污染物浓度越高,其中降雨强度对大坡度路面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江西某校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某校区的水体(丰收水库、龙腾湖)为受纳水体,对降雨产生的路面径流及丰收水库和龙腾湖水体进行采样,水质分析项目分别为pH、BODs(五日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TN(总氮)、TP(总磷).以COD、SS作为主要的水质分析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路面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径流污染对校园水库、湖泊水质的影响,从而为路面径流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把握海河流域邯郸境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采用输出系数法、等标污染负荷法、ArcGIS技术和系统聚类法对邯郸各县进行污染估算和系统解析。2019年邯郸市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3-N)排放量分别为58 396、6 046、1 348和4 669 t,COD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等标污染负荷评价显示总氮和总磷是主要污染物,负荷比分别为29.67%和33.08%。畜禽养殖源和化肥流失源是主要污染来源,负荷比分别为41.97%和38.72%,化肥流失污染是TP主要贡献者,畜禽养殖污染是NH3-N主要贡献者,各污染源对COD和TN的贡献率较为平均。将邯郸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划分为6种污染类型,确定严格监管区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为未来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降雨水质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市降雨过程中不同下垫面径流雨水水质分析,研究了雨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径流雨水中SS、COD、NH3-N、TP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标准;其中SS、COD、TP主要来源于径流过程雨水对下垫面的冲刷,NH3-N主要来自源于降雨对大气的直接淋洗;径流雨水中各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呈下降趋势,最终趋于稳定;雨水径流污染物SS与COD、TP、NH3-N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污染物质多以SS形态存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雨水处理的关键是去除雨水径流中的SS.  相似文献   

8.
透水路面对路表径流污染的控制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透水路面控制路表径流非点源污染的功效,在明确路表径流污染主要评价指标基础上,从透水路面材料组成与结构组合角度研究其控制路表径流污染的效能.试验结果表明,透水路面各结构层材料对路表径流水质中的CO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含有结合料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对径流中的SS具有良好的去除率,但无结合料的碎石蓄水层和砂砾垫层会增加径流水质的SS含量.通过在结构层中增加纤维布等材料的过滤下垫层,可明显提高SS的去除效果.由此,进一步明确了透水路面材料与结构控制径流污染的物理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基于控制路表径流污染的透水路面材料及结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城市绿地调控城市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植被覆盖、径流污染物浓度、土壤层深度、地下水、水力负荷与停留时间对城市绿地削减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中和高3种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CODCR为68、137、550 mg/L;TN是3.01、7.51、30.06 mg/L;TP为0.29、0.69、2.73mg/L;NH4+是0.44、1.61、2.19mg/L),水力负荷为3.5、3.0、2.5cm/h,持续进水1h条件下,城市绿地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污染削减能力,对CODCR、TN、TP、NH4+的平均削减率分别达到41.52%、78.96%、84.68%,50.21%、70.23%、60.91%,73.18%、95.88%、94.99%,62.72%、55.16%、69.98%。受土壤复氧能力和水力停留时间的限制,绿地覆盖对污染物CODCR与TN削减率的影响不明显。城市绿地污染削减率随着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对雨水地表径流污染削减作用主要发生在深度35~65cm土层内。城市绿地对低、中和高污染浓度水平各污染物削减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果,于校园绿化带路段建立植草沟示范点,并在研究校园总体降雨水质和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特性基础上,开展植草沟对屋面雨水和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校园降雨径流中COD和NH3-N浓度较高,需进行控制;且屋面雨水相较于道路径流水质污染更为严重,可能的原因是沥青油毡屋面材料中有机物的释出增加了径流水质的有机物污染程度;屋面雨水降雨初期污染较为严重,但屋面雨水与道路径流各污染物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均呈现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植草沟对屋面雨水COD的去除率为59%~98%,浊度的去除率为50%~83%,TP的去除率为59%~93%,NH3-N的去除率为49%~88%。可见,渗透型生态植草沟作为一种植被生态排水沟渠,有助于减少不透水下垫面的覆盖程度,对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低影响开发(LID)是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它代表着雨水处理的最新理念,对路面径流污染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针对雨水处理及减少路面径流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包括双层透水路面在内的3种典型透水路面结构,以提高降雨时路面排水能力,减少路面雨水径流,评价了该路面的径流污染净化效果及其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选择无锡江南大学校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天然降雨及不同下垫面的3个观测点进行了监测取样。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各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过程随着降雨特性的不同而不同。雨强均匀,水质波动较小;雨强较大,除NH+4-N外,其余污染物变化均较大。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程度不同,整体水质呈弱碱性,路面TP、COD和SS最高,分别达到0.216 mg/L、170 mg/L和710 mg/L;而草坪中的TN和NH+4-N含量最高达7.5 mg/L、0.5 mg/L左右。同时,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整体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邯郸市雨水径流污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邯郸市主要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掌握雨水径流污染状况、污染物冲刷规律及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为邯郸市开展径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径流污染较严重,雨水径流符合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规律,COD/SS、TN/SS、TP/S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结构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三种不同透水路面,利用天然雨水进行模拟降雨实验,分析研究了其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消减情况。当降雨强度为1.71mm/min和0.70mm/min,降雨历时分别为60min和20min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与透水路面结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雨水径流水质有关,且透水砖和透水草皮砖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消减效果最好;当降雨强度小时,三种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