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海洋是自然界几丁质主要来源地,滋养出种类繁多可降解几丁质的微生物,因此从海洋中筛选产高活性几丁质酶的细菌,是获得高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有效途径。该文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从渤海滩涂筛选到一株具有降解几丁质特性的细菌Y-8,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几丁质酶酶学性质。Y-8菌株经分子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发酵上清液经SDS-PAGE及蛋白质谱分析,发现其存在2种几丁质酶,分别为Chi1几丁质外切酶,氨基酸残基数为848,理论分子质量为87.6 kDa; Chi2几丁质内切酶,氨基酸残基数为1 054,理论分子质量为112.9 kDa。Y-8所产生的几丁质酶能够高效降解胶体几丁质,获得单一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45℃保温1 h,仍能保持70%以上活性;最适pH为6.0,在pH 4.0~9.0、37℃保温1 h后相对酶活性保留55%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0 mmol/L的Mn2+能使几丁质酶活性提高362%,而EDTA以及SDS、吐温-20、吐温-80对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几丁质酶(chitinase)是一类可催化几丁质水解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寡聚体或单体的糖苷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与病毒)及动植物中,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医学应用、废弃物处理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文章综述了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来源与分类、发酵条件、酶学性质及应用领域,以期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丁质酶的用途非常广泛,综述了几丁质酶的底物--几丁质,以及其分布和来源,重点讲述了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分类、合成条件、应用、研究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海洋细菌产几丁质酶培养条件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几丁质酶产率的影响。结果: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培养条件:温度为26.4℃,NaCl的百分浓度为3.39%,培养基初始pH值为6.3。结论:在最适产酶发酵条件下,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5.4倍。  相似文献   

5.
几丁质脱乙酰酶(CD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对几丁质脱乙酰酶(CDA)的研究概况,包括酶的微生物来源、性质、酶的底物特性、酶的生物学功能和酶的基因等,并对CDA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几丁质酶是一种专一性降解几丁质的水解酶.在工业上,几丁质酶可用于制备功能性甲壳低聚糖.结合平板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测酶活力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L012,酶活力为0.75 IU/mL;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菌株L012产几丁质酶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产物中有氨基葡萄糖、乙酰氨基葡萄糖以及聚合度小于10的寡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海洋是自然界中含几丁质最多的生态系统,孵育了大量可降解利用几丁质的微生物,因此利用海洋微生物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是获得高附加值几丁寡糖的重要方法。本试验以连云港海域海泥为样品,以期筛选获得稳定的产几丁质酶菌株。方法:利用平板筛选法和摇瓶发酵复筛法筛选获得产几丁质酶菌株Chi34,利用形态学分析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还研究了温度、pH、金属离子、EDTA及SDS等因素对Chi34几丁质酶的影响,最后通过TLC实验分析了Chi34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胶体的产物。结果:菌株Chi34鉴定为厦门加西利亚单胞菌(Gallaecimonas xiamenensis),其几丁质酶酶活力为0.631 U/m L,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 H为6.0,Na+、Ca2+、Mn2+、K+对Chi34几丁质酶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Cu2+、Fe3+、Ba2+、Zn2+、Cd2+、...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产几丁质酶的研究概况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产生几丁质酶的微生物种类、生态分布,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类型、酶学性质、作用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且认为几丁质酶系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工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几丁质酶(Chtinase,EC3.2.1.14)是一种能够催化水解N-乙酰-D-葡萄糖胺糖苷键的酶。本文从几丁质酶的用途、特点、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几丁质酶作一简单介绍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摘要几丁质酶(Chtinase,EC3.2.1.14)能够催化水解N-乙酰-D-葡萄糖胺糖苷键,降解几丁质,得到用途广泛的几丁二糖或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对几丁质酶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展望了其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丰年虾是一种小型甲壳类动物,孵化后的幼虫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残留的卵壳则作为废弃物处理.然而丰年虾卵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几丁质,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了从丰年虾卵壳中制备几丁寡糖,选择了水解产物分布宽泛和含有几丁质结合域的维氏气单胞菌来源的几丁质酶ChiB565,将其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进行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鉴定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最终应用于虾壳降解研究。方法:以盐城市滩涂海泥为样品,利用平板筛选水解几丁质的菌株,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菌株,通过单因素优化其发酵条件,并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和优化后的发酵条件用于虾壳发酵。结果:鉴定得到三株显著降解胶体几丁质的菌,分别是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sp. LYM-1)、需钠弧菌(Vibrio sp. WM-1)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 ZXY-1);优化发酵条件:发光杆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Cl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6.5,温度为32 ℃,发酵1 d酶活最高为15.37±0.55 U/mL,是优化前的4.37倍;需钠弧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Cl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7.5,温度为22 ℃,发酵2 d酶活最高为40.82±6.03 U/mL,是优化前的1.60倍;希瓦氏菌的碳源为几丁质10 g/L,氮源为(NH4)2SO4 2.0 g/L,接种量为3%,发酵液pH为6.5,温度为22 ℃,发酵1 d酶活最高为25.64±3.29 U/mL,是优化前的2.47倍;三株菌均能利用虾壳产几丁质酶,但利用效率均低于几丁质,酶活力分别为10.25±0.95、32.16±2.25和21.81±4.27 U/mL。结论:本研究从盐碱地筛选得到三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优化后酶活力均得到提高,且均能利用虾壳产几丁质酶,为发酵虾壳制备几丁质酶提供新的菌株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产低温几丁质酶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方法:本实验以渤海海域海泥为样品,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通过平板筛选法筛选产低温几丁质酶细菌,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结果:菌株鉴定结果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sp.),单因素优化结果为:胶体几丁质12.0 g/L、酵母膏6.0 g/L、发酵温度15 ℃、初始pH7.0、转速为220 r/min、装液量75 mL/250 mL、接种量1%、发酵时间96 h,酶活力达4.566 U/mL,比优化前提高389.91%。结论:为下一步酶学性质研究及低温几丁质酶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几丁质酶(chitinase,ChiA)和β-N-乙酰基己糖胺酶HJ5N协同催化体系,可实现一步反应降解胶体几丁质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GlcNAc),探讨不同因素对双酶协同催化体系的影响和双酶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双酶协同催化体系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分离自酸橙果实中的一株内生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028产几丁质酶的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对该菌株产几丁质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对该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胶体几丁质浓度、培养温度和初始pH对该菌株产几丁质酶影响明显;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当胶体几丁质浓度为0.8%、酵母粉浓度为1%、初始pH为6.9、接种量3%、装液量为100 mL/250 mL、30 ℃培养48 h时,该菌株产几丁质酶性能最佳,发酵液中几丁质酶酶活可达10.48 U/mL。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纯化微生物产几丁质酶的方法步骤繁琐、不易控制、得率较低。经过实验探索得出一种较简单、快速、并可批量处理的几丁质酶纯化法。将含有几丁质酶的发酵上清液与胶体几丁质混合后离心,几丁质酶随胶体几丁质沉降而与其他成分分离,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再用蒸馏水重悬,放入30℃恒温箱温育72 h,胶体几丁质被完全水解,从而得到纯几丁质酶。此纯化方法条件温和,可保证纯化后的酶保持其生物活性。SDS-PAGE检测及比色法对其纯度检测表明几丁质酶纯化回收率达到88.53%。  相似文献   

17.
胞外几丁质酶等多种水解酶系在虫草侵染宿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增强酶活对于提高虫草子实体人工培养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研究考查了多种碳、氮源、初始培养基pH值和培养时间对于液态培养的蛹虫草菌丝体胞外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丁质酶的活性主要取决于碳源,几丁质对几丁质酶的诱导合成十分重要,其中以1%胶状几丁质最佳。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几丁质、细胞优先利用其它营养物质或存在酶解产物阻遏时,酶的合成就会被抑制。最终确定的优化培养基以2%胶状几丁质为碳源,0.1%酵母膏为氮源,初始培养基pH值6.0;培养时间5d,此时胞外几丁质酶的活性为12.0mU/mL以上。  相似文献   

18.
碳源对苏云金杆菌HD224菌产几丁质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八种碳源对苏云金杆菌HD224菌产几丁质酶的影响。几丁质为其最适碳源,2.0%粉末几丁质最有利于产酶,而同浓度的胶体几丁质其诱导效果远不如粉末几丁质。N-乙酰葡萄糖胺和葡萄糖的存在使HD224菌的产几丁质酶系统完全受到了抑制。麦芽糖、乳糖、淀粉和蔗糖使其产酶量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而麸皮的加入使菌株的产酶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