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0):197-201
为获得具有良好益生特性及发酵性能的乳酸菌菌株,从四川泡菜样品中筛选出1株植物乳杆菌581菌株。考察该菌株的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果蔬汁发酵能力,并采用小鼠便秘模型评价其通便功能。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581具有良好的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使其能到达肠道发挥生理功能。与模型组相比服用该菌株可有效缩短便秘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201. 5±33. 8) min vs.(353. 8±59. 3) min),增加排便粒数(6. 9±3. 7 vs.2. 40±1. 35)、排便质量((0. 214 9±0. 204 3) g vs.(0. 071 7±0. 055 9) g),并提高小肠的墨汁推进速率((39. 88±9. 10)%vs.(29. 27±5. 11)%)。同时,植物乳杆菌581适于多种果蔬汁发酵,对胡萝卜汁的生冲气味有改善作用且发酵后活菌数可达1. 24×109CFU/m L。植物乳杆菌581同时具有润肠通便功能和良好的发酵特性,可用于具有益生功能的果蔬发酵饮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含副干酪乳杆菌LYO 50 DCU-S的水牛奶酸奶品质及其润肠通便作用。实验对副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的水牛奶酸奶在1、7、14、21 d的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p H值、酸度、黏度、持水力、感官指标等分别进行测定,将其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的水牛奶酸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LYO 50 DCU-S是否可作为附属发酵剂应用到水牛奶酸奶生产中。将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3个副干酪乳杆菌给药组。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副干酪乳杆菌水牛奶酸奶给药7 d后,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缩短;连续15 d灌胃副干酪乳杆菌水牛奶酸奶后,便秘小鼠墨汁推进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将副干酪乳杆菌LYO 50 DCU-S作为附属菌应用到水牛奶酸奶生产中具有可行性,副干酪乳杆菌LYO 50DCU-S可显著改善水牛奶酸奶的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参考保健食品检验与技术评价规范(2003版)中关于调节肠道菌群及通便功能动物实验评价方法评价副干酪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润肠通便功能。方法:分别以0.000867、0.00867、0.0867、0.867、8.67 mg/kg灌胃给予副干酪乳杆菌K56菌株(实验室检测菌株规格为1.5×1011 CFU/g),检测小鼠干预14 d前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并测定干预30 d后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排黑便粒数及重量,评价副干酪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排便的影响。结果:干预14 d前后比较,各组小鼠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均显著增加(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以0.00867、0.0867、0.867 mg/kg剂量的K56干预后,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0.000867、0.00867、0.867 mg/kg剂量的K56干预后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0.00867、0.867、8.67 mg/kg剂量组干预小鼠墨汁推进率显著增高(P<0.05),0.0867、0.867 mg/kg剂量组小鼠排黑便粒数与重量显著增加(P<0.05),但各剂量组对小鼠首粒黑便时间与模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副干酪乳杆菌K56菌株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和润肠通便的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最佳剂量为0.0867 mg/kg(对应人体剂量1.0×108 CFU/d),润肠通便最低有效剂量为0.867 mg/kg(对应人体剂量为1.0×109 CFU/d)。  相似文献   

4.
目前研究已证实乳酸菌可降低食品中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含量,减小其对人体消化道的毒性作用。但乳酸菌抑制NDMA毒性作用的同时,NDMA对其生长影响鲜见相关报道。该研究选用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SB27,分析其胃肠液耐受性及黏附性能,并检测不同培养介质中NDMA对干酪乳杆菌SB27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SB27可耐受胃肠液的消化,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且在MRS培养基、低氮源MRS培养基和磷酸盐缓冲液中,NDMA对菌株SB27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干酪乳杆菌SB27降解NDMA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从泡菜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人工胃液和胆盐耐受性试验,以期筛选性能优良乳酸菌。结果表明,从泡菜中共分离出71株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32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7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1株、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2株、有害片球菌(Pediococcus damnosus)9株。其中,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可用于食品,且植物乳杆菌S74和S78具有较高的抗人工胃液能力,存活率分别为(94.73±4.56)%、(108.73±7.16)%;菌株S74在0.3%的胆盐中的生长效率[(7.41±3.28)%]低于菌株S78[(10.04±4.90)%]。说明植物乳杆菌S78在pH 3.0的人工胃液和0.3%的胆盐环境均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在功能性泡菜及益生菌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赣州客家常见传统发酵食品酸芋荷为样品,采用MRS-碳酸钙培养基筛选出具有明显溶钙圈、产酸量较大的15株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为8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5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15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耐盐能力测定,筛选得到性能优良的乳酸菌菌株A03c4、A03d1。人工接种乳酸菌A03c4、A03d1发酵泡菜,缩短了发酵时间,改善了传统发酵泡菜的品质。本研究为乳酸菌泡菜发酵剂开发的菌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灭活型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润肠通便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招募便秘受试者61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饮用普通常温酸奶和含L9的常温酸奶28 d,饮用结束后分析受试者便秘相关症状、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常温酸奶组相比,灭活型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组受试者排便次数显著增加(P0.05),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粪便中丁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丙酸和总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显著增加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属,如Blautia、Ruminococcus_2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常温酸奶相比,灭活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具有更好的调节肠道菌群缓解便秘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开发含有灭活副干酪乳杆菌L9的相关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发酵泡菜中分离得到的乳酸菌BC299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耐酸、耐胆盐、耐抗生素能力,并以环磷酰胺(CTX)诱导免疫抑制小鼠,研究菌株BC299对小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C299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对pH2.0和0.3%胆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常见抗生素敏感;能改善CTX诱导小鼠的小肠绒毛和组织形态的破坏,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能正向调节与免疫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使小鼠肠道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盐酸咯哌丁胺建模制造小鼠便秘模型,考察副干酪乳杆菌 N1115发酵乳对治疗小鼠便秘的 作用。低、中、高剂量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活菌含量分别为1×107、1×108、1×109 CFU/mL)连续灌胃 15 d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排便量及粪便含水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推进率分别为57.3%、67.3%和 7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相色谱仪分析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 发酵乳后,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短链脂肪酸种类较模型组更为丰 富。对小鼠远端结肠的组织形态观察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的小鼠结肠黏膜完整,细胞排列整齐, 而对照组的肠黏膜厚度降低,凹窝变浅。通过c-kit抗体对小鼠结肠中的肠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进 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后小鼠的ICC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 酵乳通过提高ICC活性,促进肠道蠕动。综上,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能够有效缓解小鼠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一株具有润肠通便功能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活菌片剂产品的功能与稳定性,通过检测植物乳杆菌581的生长曲线和终点pH评价其对不同益生元的利用效率,采用小鼠便秘模型评估低聚果糖和植物乳杆菌581制成的片剂产品的功效,通过监测产品在4℃和28℃贮存6个月的活菌数、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评价产品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低聚果糖是与植物乳杆菌581配伍制成片剂产品的优选益生元。以植物乳杆菌581与低聚果糖为主要功能成分所制备的活菌片剂产品连续7 d灌胃便秘模型小鼠能有效改善小鼠的肠道功能,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其中,低聚果糖能够促进植物乳杆菌581更好的发挥润肠通便功能。同时,该片剂产品在4℃储藏条件下可有效维持其活菌数达到1010 CFU/g,从而充分发挥该产品的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复方海带代餐粉进行润肠通便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盐酸洛哌丁胺构建便秘小鼠模型,将10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进行小肠运动实验和排便实验,每组再分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复方海带粉高、中、低剂量组:6.58 g/kg、3.29 g/kg、1.65 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10倍、5倍、2.5倍),干预14 d后,通过检测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粒数和重量,并计算粪便含水量,分析其对小鼠润肠通便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便秘模型构建成功的基础上,中、高剂量的复方海带粉能极显著提高便秘小鼠的小肠墨汁推进率,缩短首粒排黑便时间、增加6 h内排便粒数和质量,提高粪便含水量(P < 0.01),以高剂量效果最佳。结论 该复方海带代餐粉能促进便秘小鼠的小肠运动,改善便秘,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不同益生元润肠通便的功能差异,将168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小肠运动实验,一组进行排便实验,两个实验分别设有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水苏糖组、低聚果糖组、低聚半乳糖组、聚葡萄糖组、菊粉组,5种益生元的干预剂量均为1.0 g/kg,干预14 d后,利用盐酸洛哌丁胺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测定小肠墨汁推进率、首例排黑便时间、6 h内排黑便例数和粪便重量。小肠运动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组的小肠墨汁推进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葡萄糖组小肠推进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排便实验结果表明,5种益生元的首例排黑便时间、6 h内排黑便粒数和粪便重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在干预剂量为1.0 g/kg时,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均对小肠运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排便无影响;不同益生元对小肠运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贻贝、牡蛎复合物对抗生素诱导小鼠便秘的干预作用,采用混合抗生素溶液灌胃C57BL/6雌性小鼠,构建肠道菌群紊乱型小鼠便秘模型(ME),以0.02 mL/g?bw贻贝、牡蛎复合物灌胃ME组小鼠为干预组(IC)。结合16s RNA基因测序技术,7 d后,测定小肠推进率、排便量、饲料消耗量、肠道菌群结构等指标,评估小鼠便秘模型及其贻贝、牡蛎复合物的干预作用。对比空白组,ME组小肠推进率下降22.89%(p<0.05),排便量降低41.00%(p<0.05),日平均饲料消耗量显著下降2.68 g/d(p<0.05),粪便含水率显著下降19.40%(p<0.05),同时,ME组肠道菌群有益菌多样性减少,表现为Prevotella-9、Lachnospiraceae、Enterobacter、Verrucomicrobia等有益菌菌群丰度降低;经贻贝、牡蛎复合物干预后,对比ME组,IC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提升70.00%(p<0.05),排便量提升52.00%(p<0.05),粪便含水率显著增加18.10%(p<0.05),I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表现为Proteobacteria、Fusobacteria、Akkermans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丰度增加,同时IC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至与空白组小鼠相似。综上,贻贝、牡蛎复合物可显著改善由抗生素导致的便秘小鼠的小肠推进率等小肠蠕动功能,增加小鼠排便,并提高粪便含水率,同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及组成,增加Akkermansia等肠道有益菌。  相似文献   

14.
设计3种不同盐质量分数的泡白菜,包括低盐(2%)、中盐(5%)、高盐(8%),利用可培养方法结合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盐质量分数越低,乳酸菌增长速率越快。本研究从3种不同盐质量分数泡白菜发酵过程中分离筛选得到了563株乳酸菌,并采用16S rDNA测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PI 50CH等多种不同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563株乳酸菌属于5个属11个种。结果表明,低盐泡白菜发酵前期的优势菌为Lactococcus lact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euconostoc,发酵后期则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主导;中高盐泡白菜发酵前期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Weissella主导,发酵后期主要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复合膳食纤维对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探讨其对小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 选取BALB/c小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通过灌胃盐酸洛哌丁胺建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聚乙二醇4000散组、复合膳食纤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维持饲料、聚乙二醇4000散加维持饲料、含2.5%、5%、7.5%复合膳食纤维的纯化饲料进行干预。干预14天后,通过排便实验、小肠推进实验,验证复合膳食纤维的润肠通便效果,并采集粪便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复合膳食纤维能降低便秘小鼠的首粒排黑便时间,增加5 h内排便数量及重量,提高粪便含水量和小肠推进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分泌;在门水平上,显著上调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下调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无明显变化;在属水平上,上调有益菌Akkermansia、Faecalibaculum和Bifidobaculum的相对丰度。结论? 复合膳食纤维可以有效改善小鼠便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促进短链脂肪酸分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在动物水平探究椰枣多糖的通便活性。方法 采用洛哌丁胺诱导的功能性便秘小鼠模型评价椰枣多糖。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椰枣多糖组;连续处理7 d后,通过排便实验和小肠运动实验来评价椰枣多糖的通便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排便实验结果表明,椰枣多糖能够显著缩短便秘小鼠首粒排黑便时间,明显增加6 h内的粪便粒数、粪便湿重以及粪便含水率;小肠运动实验结果表明,椰枣多糖显著增加便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qPCR结果表明,椰枣多糖显著下调AQP3的基因表达、上调AQP9的基因表达。结论 椰枣多糖能够显著改善洛哌丁胺引起的小鼠便秘症状,且通便效果温和、无不良副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  相似文献   

17.
当归润肠茶润肠通便功能和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冰水混合物(0~2℃)灌胃建立脾胃虚寒型小鼠便秘模型,用150 mg/kg甲状腺素和2.0 mg/kg氢化可的松联合建立阴虚血瘀型小鼠便秘模型,用10 mg/kg复方地芬诺酯建立慢传输型小鼠便秘模型,研究当归润肠茶对模型小鼠首次排便时间、6h内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和肠推进率的影响,用最大给药量评价当归润肠茶的急性毒性。结果发现,当归润肠茶高、中剂量对脾胃虚寒型便秘小鼠的排便时间显著缩短、排便量和肠推进率显著增加,当归润肠茶对阴虚血瘀型模型小鼠的排便时间显著缩短,当归润肠茶高剂量对阴虚血瘀型模型小鼠的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和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当归润肠茶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缩短、排便量显著增多,粪便含水量均显著增加、肠推进率均显著升高;按最高浓度最大给药容量灌胃后,当归润肠茶对小鼠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反应。说明当归润肠茶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功能,口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鼠做通便药效试验,研究复合苦荞粉的通便作用。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复合苦荞粉低、中、高3个剂量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小鼠便秘模型,通过测定小肠推进率、首次排黑便时间、排黑便粒数以及排黑便质量,判断复合苦荞粉对小鼠肠道蠕动和排便功能的影响。在连续灌胃14 d后,高剂量组小鼠的墨汁推进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小鼠排黑便粒数高于模型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低、中剂量组的排黑便粒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的排黑便质量均极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而首次排黑便时间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复合苦荞粉能有效增强肠道蠕动并促进排便,改善便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肉苁蓉膳食纤维的润肠通便功能,为开发利用肉苁蓉膳食纤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对制得的肉苁蓉膳食纤维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包括正常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和肉苁蓉膳食纤维低、中、高剂量组。以复方地芬诺酯建立便秘模型,通过测定小鼠的小肠活性炭推进率、首粒黑便的排出时间及其之后6 h内的排便粒数,评价肉苁蓉膳食纤维对小鼠润肠通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制得的肉苁蓉膳食纤维中含有88.12%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连续灌胃14天后,肉苁蓉膳食纤维各剂量组小鼠的小肠活性炭推进率均高于便秘模型组,其中,中、高剂量组与便秘模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膳食纤维各剂量组小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有所缩短,6 h排便粒数均有所增加,其中,高剂量组小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和6 h排便粒数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肉苁蓉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