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检测和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也日益受到重视。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评估方法可分为体内法、体外法和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体内法主要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实验、皮肤实验和动物模型。体外法包括过敏原吸附抑制实验、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组胺释放实验等。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主要用于转基因食物中过敏原的致敏性评价。虽然评价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方法众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方法能够完全有效地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高效、精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晒干处理对花生过敏原蛋白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花生过敏通常是终身的。晒干是花生加工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新鲜花 生进行去壳晒干和带壳晒干2 种不同的晒干处理,探索不同晒干方式对花生过敏原蛋白潜在致敏性的影响。采用凯 氏定氮法、二喹啉甲酸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花生及蛋白提取液中的蛋白浓度和过敏原蛋白的组成,用圆 二色谱、紫外扫描光谱检测花生蛋白的结构变化,用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结合能力表征花 生蛋白潜在致敏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晒干处理后,花生蛋白与血清IgE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P<0.05),去壳晒 干的花生蛋白质二级结构比带壳晒干的花生更有序,三级结构更加紧凑,带壳晒干的花生蛋白可能因为其结构较为 松散,故与IgE结合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食物过敏原构象性表位鉴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陈红兵 《食品科学》2012,33(17):279-283
构象性表位是表位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表位定位工作是过敏原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应用于构象性表位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类:基于线性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特性预测构象性表位;利用噬菌体筛选得到模拟肽,通过生物信息学定位构象性表位以及利用光谱学等方法测定构象性表位与抗体结合的相关参数确定构象型表位。前两种方法比较常用,而光谱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准确性更高。这3类定位方法可为过敏原的研究提供认识和了解构象性表位的途径,并为构象性表位在过敏中的作用机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食物过敏原表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位是过敏原与抗体结合的物质基础。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表位预测包括线性表位预测和构象性表位预测。其中线性表位预测主要是基于过敏原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预测;构象性表位预测主要包括基于蛋白结构信息和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两大类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食物过敏原表位主要应用在牛乳、鸡蛋、鱼、甲壳类水产动物等动物性食物过敏原和花生、大豆、小麦、果蔬类等植物性食物过敏原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两步复合酶解工艺处理对牛乳清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结构和致敏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邻苯二甲醛法、体积排阻色谱法分析WPI水解物在不同酶解时间下的水解程度,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ELISA)、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对水解物进行体外和体内的致敏性评估,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UPLC-MS/MS)分析水解物中的残留过敏原表位。结果 WPI经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顺序酶解3.0h后水解度达到14.19%,在水解2.0~3.0 h期间, WPI水解物主要由小肽(<5.0 kDa)组成。水解3.0 h后,水解产物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能力降低了97.83%,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结果证实,酶解产物的体外、体内致敏性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UPLC-MS/MS结果表明WPI水解3.0 h产物中70.59%的肽段不含过敏原表位。结论 复合酶解工艺有效降低了WPI致...  相似文献   

6.
食物中潜在致敏物质的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物中的潜在致敏物质包括天然存在和人工修饰两种来源,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一直是其食用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本文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对食物中潜在致敏物质的评价策略和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食物过敏是指过敏人群摄入含有相应致敏蛋白的食物后导致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出现的一系列变态反应,如呕吐、腹泻、鼻炎、哮喘、水肿、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严重时可致全身性休克反应。据统计,全球约6%~8%的婴幼儿和2%~4%的成年人被食物过敏所困扰,因此食物过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近几年随着食品蛋白新资源在人类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其是否具有潜在的致敏性更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食品蛋白新资源致敏性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建立也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现有食品蛋白新资源潜在致敏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其现状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检测和评价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日益受到重视。体外胃肠道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该文系统介绍体外胃肠道消化模型的种类及其应用,并综述体外消化模型与体内消化模型相比的优缺点,最后对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潜在致敏性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研究中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及消化结果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接竞争ELISA、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研究糖基化鳕鱼小清蛋白(PV)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致敏性及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糖基化PV经消化后其IgE/IgG结合能力显著降低,并于胃肠消化2h时达到最低,3h时略有增加;胃蛋白酶酶解产生的分子量<500Da的肽段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会重新聚集;消化产物都出现新的发射峰并产生红移,发射峰的荧光强度也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说明鳕鱼PV致敏性的变化与其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糖基化改性结合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可有效降低蛋白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10.
食物致敏原是引起食物过敏的元凶,多为蛋白质.抗原表位是在抗原分子中与抗体反应或被抗原受体识别,并引发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殊化学基团.从表位水平认识食物致敏原,能揭示食物过敏的物质基础,为解决食物过敏问题提供精准的靶标.本文基于表位结构和定位方法的不同,介绍了食物致敏原表位定位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展望了致敏原表位信息对于改进...  相似文献   

11.
12.
虾类过敏原及消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和 《食品科学》2013,34(1):319-323
虾及其制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却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虾类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结构、表位预测与定位、变态反应原性检测及脱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虾类过敏原及其消减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物过敏原蛋白单一组分的品质是制约食物过敏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表达系统生产出的过敏原重组蛋白,具有产量高、纯度高、均一性好等优点,已在过敏原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食物过敏原的检测、低致敏性蛋白的生产以及其他基础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具体的应用。食物过敏原重组蛋白作为天然过敏原提取物的替代物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总之,DNA重组技术是制备高品质过敏原蛋白的一条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食物过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影响全世界5%的成人和8%的儿童,且患病率仍在上升。食物过敏目前尚无根治疗法,避免摄入或接触含过敏原的食物仍是患者的最佳选择。食物过敏原的检测与食物生产、标识及风险管理等息息相关,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故开发出快速、灵敏、准确、可重现和标准化的方法对保护过敏患者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高度自动化、易操作、响应快速和样品用量微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本文从原理、优缺点和应用等方面对光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压电免疫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物过敏原上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对生物传感器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快速现场定量检测食物过敏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品过敏原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黄峙  郭宝江 《食品科学》2003,24(8):240-244
过敏原生物活性包括过敏原性即引起致敏个体发生过敏症的活性和致敏原性即引起人群致敏的危险性两个方面。随着转基因作物及相应食品的大量出现,评价和检测食品过敏原生物活性日益受到重视。迄今,食品过敏原性的主要检测方法有:皮肤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血清IgE检测和组胺释放试验等;对食品致敏原性还没有建立可靠的评价和监测技术,FAO/WHO采纳的分级评价策略包括血清学测定、过敏原分子结构和序列同源性比较及胃肠液消化稳定性评价等。本文对食品过敏原生物学活性的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光谱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研究食物过敏原结构的变化。常用的光谱学方法包括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其中圆二色光谱仅应用于澄清的稀溶液中,常研究过敏原二级、三级结构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不受过敏原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光散射以及荧光的影响,其酰胺Ⅰ带对于过敏原二级结构的研究最有价值;拉曼光谱采用光子探针,对微克级样品无损伤探测,适用于稀有、珍贵样品;荧光光谱多用于研究过敏原在变性过程中疏水性以及微环境变化;紫外吸收光谱在结构鉴定中需与其他光谱方法密切配合。前3种方法均可以确定过敏原二级结构的类型和相对含量,各方法的具体应用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