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极易氧化的特点,该研究以乳清浓缩蛋白(WPC)、大豆分离蛋白(SPI)、酪蛋白酸钠(SC)和吐温80(T80)为乳化剂制备乳液,考察乳化剂类型对乳液的理化性质、氧化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均具有较小的粒径(131.97~224.87 nm),且在两周贮藏期内保持稳定。乳液包载能够提高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氧化稳定性,相比T80(过氧化值为377.40 mmol/kg),蛋白质对油脂的氧化保护效果更好,其中SPI稳定的乳液过氧化值最低为197.73 mmol/kg。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乳化剂类型对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影响较小,但蛋白稳定的乳液在胃消化阶段更容易发生液滴聚集;亚麻籽油的脂质水解程度最低为23.93%,而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初始消化速度更快,最终脂解程度更高(46.33%)。因此,蛋白质乳液能有效提高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的氧化稳定性,且单、双脂肪酸甘油酯(亚麻酸)相比亚麻籽油具有更好的消化效率,有望替代亚麻籽油作为人体亚麻酸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
孙梦嘉 《中国油脂》2022,47(4):109-117
DHA藻油是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非动物来源,但因其自身水溶性差、易氧化产生不良风味等特点,极大约束了其摄入途径。据此,采用高压微射流技术与逐层沉积技术(LBL)制备负载DHA的亚麻籽胶(FG,质量分数为0.4%)-紫苏分离蛋白(PPI,质量分数为0.225%)双层乳液,研究Ca^(2+)添加量(0%~0.5%)对上述双层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采用INFOGEST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究PPI-DHA藻油单层乳液、FG-PPI-DHA藻油双层乳液、Ca^(2+)-FG-PPI-DHA藻油双层乳液中DHA的消化特性,以及上述3种体系递送虾青素的效率,并通过监测其在消化过程中粒径分布、电荷特性及微观状态变化等解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DHA藻油双层乳液储藏20 d后,未添加Ca^(2+)的双层乳液的粒径从10.4μm降低至4.3μm,Zeta-电位从-23 mV降低至-33 mV,Ca^(2+)添加量为0.4%的双层乳液的粒径和电位未发生显著变化,乳液液滴分布均匀,无分层、絮凝、沉淀现象;DHA藻油双层乳液储藏20 d后,添加Ca^(2+)的双层乳液的Turbiscan抗重力稳定性指数(TSI)较未添加Ca^(2+)的双层乳液有明显改善;3种乳液体系模拟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分别为68.88%、50.84%、52.32%,虾青素生物可及性分别为47.42%、12.54%、9.66%。说明添加Ca^(2+)有利于DHA藻油双层乳液的稳定储藏,但对消化过程中脂肪酸与虾青素的释放具有一定迟缓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设计靶向递送体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以壳寡糖与乳清分离蛋白交联作为乳化剂,制备含薏苡仁油的双层乳液。通过人工模拟胃液和肠液,研究该双层乳液在体外的释放行为。结果显示:以壳寡糖为内层且壳寡糖与乳清分离蛋白的质量比1∶4,或者以乳清分离蛋白为内层且壳寡糖与乳清分离蛋白的质量比1∶5时,制得的双层乳液稳定性较高,均高于仅用单一乳清分离蛋白稳定的单层乳液。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2种形式的双层乳液在人工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情况符合Retger-peppas方程,且扩散指数都小于0.43,说明2种形式的双层乳液在人工模拟肠液中的释放行为是骨架溶蚀和费克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制备了蛋清蛋白-壳聚糖混合乳液与蛋清蛋白-壳聚糖双层乳液,并将二者分别负载β-胡萝卜素,通过测定粒径、乳析指数、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等指标,对比二者热稳定性、抗消化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在80℃处理后,混合乳液、双层乳液的乳析指数分别较20℃时增大了54%、14.6%;80℃时,双层乳液的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74%,比混合乳液的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高21%,各项指标均显示双层乳液有较强的热稳定性。体外消化过程中,双层乳液能保持较为完整的乳滴结构,而混合乳液出现了破乳现象,双层乳液负载β-胡萝卜素后其生物可给率比混合乳液高14.7%。在贮藏15 d后,混合乳液和双层乳液的粒径分别较新鲜乳液的粒径增大了30.2%、16.1%,双层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混合乳液高18.3%,双层乳液中油脂的脂肪的过氧化值较混合乳液低23.4 meq/kg。综上,双层乳液对于β-胡萝卜素的保存效果以及乳液中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最好,该研究为β-胡萝卜素、多酚等功能活性物质的高效递送、吸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巴氏灭菌对大豆、葵花、花生、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然后利用动态光散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研究巴氏灭菌(85 ℃加热10 min)对油脂体乳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油脂体相关蛋白由内源膜蛋白和外源蛋白组成,油脂体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5 种不同原料油脂体中,大豆油脂体蛋白质量分数和水分质量分数最高,而油脂质量分数最低;花生油脂体总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21.27%)最高,核桃油脂体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90.10%)最高。巴氏灭菌可显著改善大豆和花生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而对葵花、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起促进氧化作用。本研究可为油脂体在沙拉酱、植物奶等产品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果胶(0~5 g/L)对大豆或花生油体复合乳液稳定性和脂肪酸利用率的影响,借助动态光散射、凝胶电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气相色谱等评价复合乳液储存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体外模拟消化对复合乳液界面蛋白结构、乳液结构和脂肪酸利用率的影响。得出结果:当果胶含量<3 g/L时,乳液的储存稳定性高度依赖于果胶含量;当果胶含量>1.5 g/L时,果胶通过降低乳液聚集程度和增加液滴间静电排斥的方式,显著改善乳液稳定性;当果胶含量介于3~5 g/L时,果胶对乳液的稳定作用达到平衡。在体外模拟消化试验中,胃蛋白酶水解界面蛋白形成低于15 ku的小肽,而果胶可抑制胃蛋白酶水解界面蛋白。负电肽的形成和胆盐的添加以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使得乳液ζ-电位显著降低。与大豆油体相比,果胶通过延缓界面蛋白水解和控制大豆复合乳液粒度大小,使得大豆复合乳液脂肪酸利用率降低3.3%。相反,与花生油体相比,因花生复合乳液具有更大的胰蛋白酶水解面积,故花生复合乳液脂肪酸利用率增加33.8%。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大豆油脂体替代传统沙拉汁中的油脂,并利用多糖海藻酸钠(ALG)作为稳定剂制备新型沙拉汁。结果表明,通过带负电ALG与带正电油脂体的静电相互作用,提高了天然大豆油脂体在弱酸性条件下的分散性和稳定性,0.35%的ALG可在pH4.5下很好地稳定1.0%油脂体乳液。通过体外模拟小肠内油脂消化过程,发现天然大豆油脂体乳液比吐温80-大豆油乳液的游离脂肪酸释放量低10%左右,且ALG进一步延缓了大豆油脂体初期消化速度。高浓度的ALG(0.5%、0.6%、0.8%、1.0%)可分别提高高浓度油脂体乳液(10.0%、20.0%、30.0%、40.0%)的稳定性。以市售沙拉汁为对照,优化了沙拉汁配方中大豆油脂体与ALG的用量,将质量分数为60.0%的大豆油脂体-ALG的乳液(含40.0%油脂体和1.0% ALG)用于沙拉汁配方中,得到粘度与市售配方匹配,稳定性更佳的沙拉汁。新型沙拉汁配方综合了大豆油脂体和海藻酸钠的双重优点,具有含油量低、脂肪消化慢、营养素天然健康,且储存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研究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ι-卡拉胶(ι-carrageenan,ι-Car)和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作为乳化剂稳定的单层以及双层柚皮苷(naringin,NA)纳米乳液的消化规律。对NA单层纳米乳液(NA/WPI-e)和NA双层纳米乳液(NA/WPI/ι-Car-e和NA/WPI/GA-e)进行液滴粒径、Zeta电位和微观结构检测,考察其在胃肠消化阶段的水解程度。结果表明:在胃模拟消化中,单层及双层纳米乳液的液滴聚集,乳液平均粒径显著增大(P0.05),Zeta电位绝对值基本上高于原始乳液;在小肠模拟消化过程中,NA纳米乳液均发生解絮凝现象。经胃肠消化后NA/WPI-e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释放率最高为97.3%,NA生物利用率为10.06%。NA/WPI/ι-Car-e的FFAs释放率和NA生物利用率均低于NA/WPI-e,而GA质量浓度为1 mg/mL的NA/WPI/GA-e则表现出比NA/WPI-e更高的生物利用率,达到12.13%。NA/WPI-e、NA/WPI/ι-Car-e、NA/WPI/GA-e的FFAs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表明纳米乳液递送体系能有效提高NA的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酪蛋白凝胶颗粒对水包油型乳液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并与商业乳化剂酪蛋白酸钠和吐温20作对比。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电位仪及稳定性分析仪分别测定水包油乳液的粒径、电位和稳定性;通过模拟体外消化,研究酪蛋白凝胶颗粒稳定的乳液的消化情况并比较不同种类乳化剂对乳液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酪蛋白凝胶颗粒稳定的乳液不稳定性指数为0.71±0.09,显著低于酪蛋白酸钠和吐温稳定乳液的不稳定性指数(分别为1.43±0.09,1.62±0.15),稳定性最好。这与酪蛋白软颗粒能以完整的颗粒结构存在于油水界面后形成较强的空间位阻和静电作用有关。体外消化结果表明,酪蛋白凝胶颗粒稳定的乳液脂肪酸的释放量为(86.13±3.91)%,而酪蛋白酸钠和吐温20稳定的乳液脂肪酸释放量分别为(86.79±3.61)%,(91.62±1.31)%,三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酪蛋白凝胶颗粒对乳液消化不产生抑制作用。乳化剂种类虽对初始消化速率有影响,但不影响消化终点。结论:酪蛋白凝胶颗粒能够较好地稳定水包油乳液且不影响其消化。  相似文献   

10.
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乳液稳定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以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为氧化引发剂,逐级研究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乳液稳定性及乳液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MDA浓度的升高,蛋白羰基及席夫碱含量明显升高而巯基含量显著降低。同时,MDA可促进蛋白聚集并诱导β-伴大豆球蛋白(7S)组分形成二硫键和非二硫键诱导的共价交联。进一步制备O/W型乳液,发现不同浓度MDA处理蛋白对乳液的形成影响较小,但可以显著改变界面蛋白组成。其中经中高浓度(2.5~10 mmol/L)MDA氧化后,更多7S组分以聚集状态参与界面组成。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进一步表明,乳液消化主要在肠道进行,氧化诱导的蛋白交联/聚集可延缓或降低胆盐在界面的替代,进而减缓乳液消化并降低脂质释放率。  相似文献   

11.
微藻油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碳五烯酸(EPA),在液体食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微藻油极易在食品加工、保藏和消化过程中发生氧化劣变;同时脂溶性的微藻油难以添加至液体食品中。因此,改善和提高微藻油的稳定性是其应用到食品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复合凝聚物(Coacervate)制备了微藻油乳液。由于乳液的氧化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物理稳定性,本文系统研究了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m TGase)交联对微藻油乳液物理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 H为6.0,CS/SPI比例为0.1 g/g,m TGase浓度为25 U/g SPI的条件下,m TGase对SPI/CS凝聚物的交联效果最好。m TGase交联明显改善了微藻油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并显著提高了微藻油的乳化效率。通过此方法制备的微藻油乳液产品可应用于豆奶等液体蛋白饮料从而达到强化DHA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椰子油为芯材,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为壁材制备单层椰油乳液,再以单层椰油乳液为芯材,分别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methylcellulo sesodium,CMC)、纤维素纳米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壳聚糖(Chitosan,CNI)、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为壁材制备四种双层椰油乳液,进而探究各乳液体系的微流变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显示,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体系粘弹性最高(P<0.05),乳液中的粒子不能自由运动,乳液的固液平衡值最低(P<0.05),乳液中粒子运动的速率低;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有最低的肠释放率,且释放速率最为缓慢;除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外,各乳液体系经胃相消化后均出现明显聚集,小肠消化后聚集程度增加;WPI、WPI-CNC、WPI-CMC稳定的椰油乳液经过口腔、胃、肠消化后平均粒径依次增加,粒径分布出现多峰现象;肠消化后,各乳液表面负电位增大。综上,椰油乳液的流变学特性显著影响其体外消化率,WPI-CNC稳定的椰油乳液体外消化率最低且消化最慢。  相似文献   

13.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苦瓜籽油(bitter gourd seed oil,BGSO)具有不良风味,极易氧化的问题,以乳清分离蛋白、苹果果胶和壳寡糖为乳化剂,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其进行包封,使苦瓜籽油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本研究探究了苦瓜籽油多层乳液的制备工艺,并对苦瓜籽油多层乳液进行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和ζ-电位测定、微观结构观察...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苏籽油为芯材,大豆多糖和壳聚糖为壁材,分别制备紫苏籽油单层与双层乳状液,并且对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物理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层乳状液粒径随着芯壁比(质量比)的升高而增大,物理稳定性变差,最适的芯壁比(质量比)为2∶1;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双层乳状液的Zeta电位逐渐增大,并且由负值变为正值,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电位绝对值最小为3.6 mV,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时电位为43 mV,电位增加速率变小;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达到最大粒径为5.21 μm,0.4%时达到最小粒径为1.185 μm;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物理稳定逐渐增强。壳聚糖质量分数对乳状液化学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抗氧化效果依次为0.4%>0.6%>0.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碱处理法制备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共价复合物,研究LF-EGCG物理混合物和共价复合物对鱼油乳液流变性质、氧化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由于EGCG与LF共价结合,蛋白质分子质量增加,使得共价复合物制备的乳液黏度增加(其黏度分别是单一蛋白乳液和物理混合物乳液的2.74 倍和1.42 倍),物理稳定性显著增强(在55 ℃恒温、避光贮藏15 d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与LF稳定的乳液相比,物理复合或共价结合的LF-EGCG能够有效地抑制贮藏过程中鱼油氧化(贮藏第15天时,LF、物理混合物和共价复合物稳定的鱼油乳液中脂质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分别为2.25、0.75 nmol/g和0.70 nmol/g)。在体外消化过程中,共价复合物稳定的鱼油乳液能够更好地抑制聚集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脂肪酸的释放。本研究能够为合理设计鱼油递送系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chitosan concentration (0–0.3 wt%) and molecular weight (120, 250 and 342.5 kDa) on the physical stability and lipase digestibility of lecithin-stabilized tuna oil-in-water emulsions was studied. The ζ-potential, droplet size, creaming stability, free fatty acids and glucosamine released was measured for the emulsions when they were subjected to an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 The ζ-potential of the oil droplets in lecithin-chitosan stabilized emulsions changed from positive (≈+53 mV) to negative and the emulsions were unstable to droplet aggregation for all chitosan concentrations and molecular weights used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the digestion model. The amount of free fatty acid and glucosamine released per unit amount of emulsion was higher when pancreatic lipase was included in the digestion mode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ecithin-chitosan coated droplets can be degraded by lipase under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Consequently, chitosan coated lipid droplets may serve as useful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bioactive lipophilic nutraceuticals.  相似文献   

18.
米糠油体作为天然水包油乳状液,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米糠油体的稳定性,本研究制备了亚麻籽胶稳定的米糠油体,探究亚麻籽胶质量分数对米糠油体稳定性及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籽胶质量分数为0.5%时,米糠油体平均粒径最小,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表观黏度增加,稳定性最好。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米糠油体脂肪酸释放率为95%,亚麻籽胶的添加减缓了米糠油体脂肪酸的释放(89%),可以起到缓释脂肪酸的效果。本研究对于提高油体稳定性及拓宽米糠油体作为功能因子递送载体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以亚麻籽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均质处理,得到了稳定的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体乳液,为居民在日常膳食中提高-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保持均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3 min),对亚麻籽油体进行不同均质压力(40、80、120 MPa)与均质次数(1~3次)处理,考察均质处理对亚麻籽油体乳液的性质、环境稳定性(pH、离子强度、热、氧化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OB在120 MPa下均质处理3次,电位绝对值增加,粒径显著减小(P<0.05)。均质处理后的亚麻籽油体乳液在50~90℃下热处理30 min,粒径、电位稳定,且表现出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P<0.05)。均质处理亚麻籽油体并不影响其对pH4~5和离子强度不稳定(P>0.05)。消化结果表明,均质处理后的亚麻籽油体乳液具有更快的脂肪酸释放速率(FFA)。综上,均质处理显著了减小亚麻籽油体乳液的粒径,增强了亚麻籽油体的储藏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且加快了脂肪酸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