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离纯化沙棘多糖(sea 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polysaccharides,SBP),并对其单糖组分、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通过水提醇沉、Sevag法除蛋白得到沙棘粗多糖,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中性多糖SBP-I和酸性多糖SBP-II、SBP-III 3 种组分。单糖组分结果表明,SBP-I由物质的量比为1.18∶1∶2.20∶32.17∶1.45的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SBP-II由物质的量比为1∶0.28∶1.02∶0.20的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SBP-III由物质的量比为1∶2.15∶0.28的木糖、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红外光谱测定表明,3 种组分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粗多糖及3 种纯化多糖组分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且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加抗氧化活性也随之升高,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VC>SBP-III>SBP-II>SBP-I>粗多糖。  相似文献   

2.
以生姜皮为原料,经热水浸提法,乙醇醇沉得到生姜皮粗多糖。再经DEAE-纤维素-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G-100凝胶柱对所得粗多糖进行层析纯化,得到3种水溶性生姜皮多糖(GE-1、GE-2、GE-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测定各多糖组分的分子质量,利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通过紫外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进一步分析各组分多糖结构。结果表明3种纯化多糖组分总糖含量分别为(98.06±0.15)%、(97.41±0.42)%、(97.89±0.22)%,分子质量分别为462、194 k D和376 k D。GE-1的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葡萄糖、木糖,含有微量的半乳糖,其物质的量比为1.25∶6∶1;GE-2的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葡萄糖和岩藻糖,其物质的量比为2.51∶9.25∶1;GE-3的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其物质的量比为17.39∶1∶1.89∶1.23。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3种多糖组分无明显的核酸和蛋白质吸收峰,红外光谱结果分析得出GE-1、GE-2和GE-3含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3.
采用醇沉法从桉木预水解液中提取半纤维素粗多糖(PHLP),并利用DEAE-650M离子交换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得到的中性多糖PHLP-1和酸性多糖PHLP-2两种组分进行分析。单糖组分结果表明,PHLP-1和PHLP-2均由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及葡萄糖组成,摩尔比分别为0.09∶1∶0.13∶0.07∶0.35和0.1∶1∶0.03∶0.09∶0.08。红外光谱测定表明,两种组分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PHLP-1和PHLP-2呈无序杂乱的结构形态。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纯化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且存在量效关系,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PHLP-2>PHLP-1>PHLP。  相似文献   

4.
采用Sepharose CL-6B凝胶柱纯化壶瓶枣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Zizy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zao,简称ZJP)ZJP-2和ZJP-5组分,并对纯化后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纯化后得到ZJP-2b和ZJP-5a两种组分均一的壶瓶枣活性多糖,分子质量分别为89.21、61.60 kD,均具备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且均以β-构型的吡喃糖为主;ZJP-2b中单糖组成主要为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物质的量比为32.4∶9.5∶9.4∶14.7∶9.7,而ZJP-5a中单糖组成主要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其物质的量比为20.2∶42.9∶2.2∶7.5∶14.5;当质量浓度为3.5 mg/mL时,ZJP-2b和ZJP-5a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0.51%和57.22%。  相似文献   

5.
以双孢菇菇柄为试材,首先对经超声提取得到的菇柄多糖进行柱层析分离纯化,然后对柱层析得到的多糖组分别采用紫外光谱和柱层析进行纯度分析,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和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脱蛋白双孢菇菇柄多糖经DEAE Sephadex A-25柱层析纯化共得到4个组分,收集其中两个较多的组分(蒸馏水和0.1 mol/L NaCl洗脱组分),经紫外光谱扫描无核酸和蛋白质,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鉴定均为单一峰。所得两种多糖组分经FT-IR红外光谱分析,均含有多糖特征吸收峰,且均为吡喃糖环β-异构体的多糖。菇柄蒸馏水洗脱多糖组分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0.1 mol/L NaCl洗脱组分是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组成。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多糖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双酶法提取螺旋藻多糖,脱蛋白效果接近100% .通过DEAE-Sepharose和Sephadex-G50纯化粗多糖,得到2个多糖组分.经测定组分1的单糖组成为D-葡葡糖、D-木糖、D-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组分2的单糖组成为:D-葡萄糖、D-甘露糖、L -鼠李糖、D-半乳糖、葡萄糖醛酸.  相似文献   

7.
采用均匀设计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鸡腿菇中的多糖,醇沉干燥得到粗多糖,再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得2个组分,分别命名为DTA和DTB。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纸电泳检测DTA的纯度,实验显示为单一多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TA组成,结果表明,糖基组成为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昆仑雪菊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雪菊多糖(KSCP),经脱蛋白、脱色、透析、DEAE-52层析柱和SephadexG-100凝胶层析柱纯化后,获得两个多糖组分(KSCP1和KSCP2);将分离纯化后的多糖组分经紫外光谱分析法、冻融分析法、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法对其纯度进行鉴定;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KSCP分子质量范围和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SCP1和KSCP2均为单一组分;KSCP1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4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0.53∶5.02∶4.96∶1,分子质量范围为8 200~8 700 u;KSCP2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3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78∶5.07,分子质量范围为6 100~6 500 u。  相似文献   

9.
沙蒿籽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相色谱测定,沙蒿籽胶合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6种单糖,其中葡萄糖是沙蒿籽胶的主要单糖组成.用0.5 mol/L的氢氧化钾对沙蒿籽胶进行组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沙蒿籽胶是由水不溶性的萄聚糖和水溶性多糖组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两种色谱法测定洋甘菊多糖中单糖组分的方法。方法多糖样品经酸解为单糖后,均经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测定。分别对两种方法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方法回收率进行比较。结果 HPLC测定洋甘菊多糖中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与木糖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1:2.23:3.53:6.61:2.98。HPCE测定洋甘菊多糖中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3:3.10:4.12:7.28:2.27:0.90。结论两种方法灵敏度均可,稳定可靠,都可作为洋甘菊多糖中单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提取鹰嘴豆中的粗多糖,通过酶处理和Sevag法除去多糖中的淀粉和蛋白质,经DEAE-52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分离纯化分别得到鹰嘴豆非淀粉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并通过紫外光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测定其性质和单糖组成。结果表明:鹰嘴豆非淀粉多糖在260 nm和280 nm波长处均无吸收峰,表明两种多糖均不含核酸、蛋白质以及肽类等;气相色谱测定表明鹰嘴豆非淀粉中性多糖单糖组成的物质的量比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2.48∶1∶3.92∶0.87∶32.82∶18.79∶28.06,鹰嘴豆非淀粉酸性多糖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2.22∶1∶3.92∶2.10∶5.92∶15.99∶8.57(均以岩藻糖为标准);红外光谱测定表明二者均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扫描电镜显示鹰嘴豆非淀粉中性多糖呈线形结构而鹰嘴豆非淀粉酸性多糖呈卷曲的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热水浸提法(hot water extraction)、超声提取法(ultrasonic extraction)和超声波辅助热水提取法(ultrasonic-assisted hot water extraction)提取杏鲍菇多糖,将不同工艺提取多糖分别命名为H、U、U+H,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测定、结构组成表征以及免疫活性分析,以探究不同提取工艺对杏鲍菇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 种多糖均具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U的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为n(甘露糖)∶n(葡萄糖)∶n(半乳糖)∶n(木糖)∶n(岩藻糖)=8.60∶80.90∶7.41∶2.68∶0.57;H的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为n(甘露糖)∶n(葡萄糖)∶n(半乳糖)∶n(木糖)∶n(岩藻糖)=9.36∶79.72∶8.18∶2.60∶0.42;U+H的单糖组成及其物质的量比为n(甘露糖)∶n(葡萄糖)∶n(半乳糖)∶n(木糖)∶n(岩藻糖)=6.75∶82.66∶7.14∶2.30∶1.12。U的分子质量分布为13 152(分布比例83.61%)、281(分布比例3.02%)、53 kDa(分布比例13.37%);H的分子质量分布为10 232(分布比例93.15%)、281(分布比例1.94%)、61 kDa(分布比例4.90%);U+H的分子质量分布为10 471(分布比例98.59%)、60 kDa(分布比例1.40%)。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结果表明,U在较低质量浓度(5、10 μg/mL)下有轻微毒性作用,可能原因为大分子质量多糖降解,其余质量浓度U及所有质量浓度的H、U+H对巨噬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中性红试剂盒测定结果表明3 种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均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P<0.05),且3 种多糖处理细胞的吞噬活性差异明显。其中,U组分最高吞噬率可达到193.45%,H和U+H组分最高吞噬率分别达到163.64%、187.62%。本研究可为定向制备具有特定功能活性的杏鲍菇多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仙人掌多糖分子量及其单糖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测定多糖分子量,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单糖组成。结果表明:此法最终获得三个多糖组分OPS-1、OPS-2、OPS-3,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24712、197943、43083。OPS-1含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摩尔比为1.5:12.9:1.0;OPS-2含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摩尔比为1.0:15.6:1.0:2.4:8.2:41.6:36.3;OPS-3含鼠李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摩尔比为1.0:2.4:1.4:1.4。为仙人掌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药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林  姜军 《食品科学》2007,28(9):158-161
本实验研究了山药多糖的提取工艺,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100℃下浸提2.5h,此时山药多糖的提取率最大。在进一步的利用DEAE52,Sephadex G-100分离纯化中,我们发现了三种多糖,包括中性多糖和两种酸性多糖。利用GC-MS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别为:中性糖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酸性多糖1是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酸性糖2是由阿拉伯糖、木糖、阿卓糖、葡萄糖、甘露糖组成。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蒲公英多糖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酶解工艺进行研究,并测定了未酶解和酶解蒲公英粗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蒲公英原料中添加10%麸皮,在温度57.6 ℃、酶添加量1532 U/g、含水量55%的条件下酶解12.3 h后,蒲公英多糖含量可达到218.21 mg/g,较酶解前(122.53 mg/g)提高了78.09%。酶解后蒲公英多糖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组成,其摩尔比为2.99:10.65:18:14.82:8.61:9.20:0.83;与酶解前相比,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含量分别增加了0.74%、490.54%、1.56%、87.79%,同时产生了岩藻糖,但葡萄糖、阿拉伯糖下降了11.05%、8.66%。酶解后蒲公英多糖变得表面粗糙,孔洞增多,结构疏松,但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试验研究结果将为深度开发利用蒲公英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大花红景天水提和碱提粗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3个产地大花红景天水提粗多糖ST-Ⅰ、ST-Ⅱ、ST-Ⅲ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摩尔比分别为:1∶2.86∶0.43∶2.12∶0.63、1∶2.81∶0.28∶1.72∶0.37、1∶3.37∶0.58∶2.36∶0.66;碱提粗多糖JT-Ⅰ、JT-Ⅱ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摩尔比分别为:1∶0.93∶2.90、1∶2.01∶2.92,JT-Ⅲ与其他两地相比,单糖组成有较大差异,由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5.60∶1.02∶13.20∶1∶9.27∶0.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