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为获得稻花鸡肉腐败菌的Arrhenius货架期预测模型,采用培养基初步筛选与16S rDNA全基因序列鉴定优势腐败菌,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5、4、0℃)下优势腐败菌和菌落总数的生长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构建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货架期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稻花鸡肉在贮藏过程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腐败菌是假单胞菌属莓实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沙雷氏菌属液化沙雷氏菌。稻花鸡肉25℃常温贮藏下货架期不超过0.5 d,腐败中后期沙雷氏菌占主导地位,4℃冷藏保鲜货架期不超过4 d,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0℃冰温贮藏货架期不超过10 d,贮藏后期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差异性不显著。利用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沙雷氏菌3个指标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3种货架期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相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预测效果最佳的是假单胞菌货架期预测模型。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货架期预测模型均能对稻花鸡肉的货架期进行真实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冷鲜鸡在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规律,为微冻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冷鲜鸡在微冻贮藏条件下不同储藏时间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冷鲜鸡在-3 ℃微冻贮藏过程中Shannon指数下降、Simpson指数升高,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随着贮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在贮藏第4 d时达到峰值,而后又逐渐降低;在门水平,冷鲜鸡在微冻贮藏过程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他菌门则降低;在属水平,冷鲜鸡优势菌属为假单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嗜冷杆菌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假单胞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不动杆菌、希瓦氏菌属、嗜冷杆菌属等微生物的丰度降低,贮藏第28天时,主要为假单胞杆菌属,其余菌属各自占比不足1%。由此可知,假单胞杆菌属是冷鲜鸡在微冻贮藏环境下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牛肉在0?℃冷藏下微生物菌群变化和优势腐败菌,采用培养依赖的16S rRNA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牛肉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通过定期测定接种牛肉汁的生长、感官、蛋白酶活性、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分析分离株的致腐特征。结果表明,牛肉冷藏中感官品质保持良好,15?d出现异味,18?d有腐臭味。而样品中菌落总数第3天快速上升,15?d菌落总数为8.73(lg(CFU/g)),之后呈现稳定,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热死环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肠杆菌(Enterobacter)和乳酸菌4 种分离培养基中细菌与菌落总数增长趋势相似,其中假单胞菌增长最快,肠杆菌数和乳酸菌数生长最慢。两种菌群鉴定结果显示,冷鲜牛肉初始微生物构成复杂,包括热死环丝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和假单胞菌等多种菌属构成,而腐败末期菌群构成趋于单一,假单胞菌和热死环丝菌为优势腐败菌,特别是莓实假单胞菌(P. fragi)。将腐败分离株10?株假单胞菌、4?株热死环丝菌和1?株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接种于冷藏的牛肉汁,发现假单胞菌和蜂房哈夫尼菌的接种组感官评分、pH值和TVB-N值高于热死环丝菌,且假单胞菌有较强的蛋白酶活性。研究表明,结合感官和微生物评价冷鲜牛肉贮藏期为15?d,且菌群多样性下降,假单胞菌和热死环丝菌是优势腐败菌,其中假单胞菌致腐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25℃常温、4℃冷藏、0℃冰温贮藏下稻花鸡肉p H值、水分含量、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及感官评价;基于16S rRNA,研究货架期前后鸡肉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相对丰度。结果表明:结果表明:25℃常温12 h菌落总数和TVB-N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水分含量和p H第12 h后变化趋势极大;4℃冷藏4 d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规定,TVB-N为13.64 mg/100 g,水分含量和p H第4天后均呈显著性差异;0℃冰温8 d菌落总数为8.90×105 CFU/g,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但TVB-N为15.25 mg/100 g,超过国标限值,水分含量和p H第8天后变化趋势极大。综合各品质指标,三种贮藏温度下货架期分别为12 h、4 d、8 d,感官评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25℃贮藏末期以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多源菌属、泛菌属、肠杆菌科未分类属细菌为主。4℃与0℃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均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肠杆菌科未分类属为主,但丰度占比有较大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稻花鸡...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通过平板计数法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研究了质量分数3%的盐水处理结合真空包装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超纯水浸泡(CK),3%盐水浸泡(SW)有效延缓了鱼片在贮藏期间的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肠杆菌科、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硫化氢产生菌(Hydrogen Sulfide-Producing Bacteria,HSPB)的增加。大口黑鲈鱼片在冷藏期间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贮藏初期的优势属主要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脂单胞菌属(Phingomonas)、伊丽莎白菌属(Elizabethkingia)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而贮藏末期为不动杆菌属。盐水处理降低了贮藏初期中不动杆菌属、伊丽莎白菌属、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巨型球菌属(Macrococcus)和沃氏黄杆菌属(Wautersiella)等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采用盐水处理可以有效延缓大口黑鲈鱼片在贮藏初期的微生物生长,为大口黑鲈的保鲜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冷鲜猪肉在贮藏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将新鲜猪肉使用非密封包装进行低温贮藏,每天取样1次(共10 d),测定每日样品的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并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探究细菌群落变化与腐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可知,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总体上呈"三级台阶"的下降,丰度和多样性最高点在D3。在门水平上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目水平上优势菌为假单胞菌目和肠杆菌目;在属水平上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泛菌属。对各菌属相对丰度变化的分析表明假单胞菌属,与肠杆菌属、泛菌属之间存在互生关系。细菌相对丰度和腐败指标的相关性表明猪肉腐败过程中拉乌尔菌属和醋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冷藏期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明确贮藏过程的优势菌属。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冷藏期间(4℃,8 d)暗纹东方鲀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利用Tax4Fun2软件进行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并测定其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N,TVB-N)、pH、感官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高通量测序表明贮藏期间样品细菌群落发生显著变化,初期的主要菌属有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贮藏后期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增至91.7%以上,成为优势菌属。贮藏初期α多样性指数较高,贮藏后期明显降低。细菌群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贮藏后期的氨基酸代谢、细胞交流、膜运输等功能通路丰度升高。贮藏后期样品pH、挥发性盐基氮值、菌落总数呈上升趋势,感官评分呈下降趋势。结论:样品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发生明显演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菌属;该结...  相似文献   

8.
通过Illuminu测序技术对滩羊肉贮藏过程中菌群的16S rRNA基因V3区进行测序,探讨冷鲜滩羊肉在贮藏过程中细菌的菌群组成,以及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其优势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滩羊肉在贮藏过程中其微生物菌群变化具有多样性;三个不同贮藏时期滩羊肉的微生物都是由11个细菌门、23个纲、35个属组成,但是不同时期的细菌的丰富度不同,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到第8 d时,冷鲜滩羊肉表面的主要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71.59%,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23.15%。其中Proteobacteria类群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而Firmicutes菌群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随着储藏时间变化,滩羊肉贮藏中主要腐败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p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 spp.)、热死环丝菌(Brochothrix spp.)、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 spp.)。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是造成冷鲜滩羊肉腐败变质的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以冰鲜的三文鱼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探究其在0℃冷藏过程中腐败菌的变化规律,并结合VITEK2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其特定腐败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0℃冷藏三文鱼片在贮藏初期(第0 d)的腐败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片球菌属(Pedi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sp.)及部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腐败菌菌相逐渐单一,葡萄球菌属、片球菌属、微球菌属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气单胞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完全消失;肉食杆菌属变化较小,而假单胞菌属呈上升趋势且到贮存后期数量占绝对优势。腐败菌的PCR产物经测序后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并经MEGA5.05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及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共同鉴定,确定荧光假单胞菌(Ps.Fluorescens)为冷藏三文鱼片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10.
温冬玲  成淑君  刘悦  余倩 《食品科学》2018,39(24):156-161
采用Ion Torrent个人化操作基因组测序仪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鲜鸡肉贮藏过程中的细菌在4?℃与37?℃两种增菌温度下群落结构、相对丰度及演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为3?大菌门。在属水平,4?℃条件下,贮藏前期(0~4?d)以假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为主要的优势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占最大的比例,最高达44.03%;在贮藏中后期(6~12?d),类香味菌属迅速增加,含量大于假单胞菌属,成为冷鲜鸡肉贮藏中后期的优势腐败菌。在37?℃条件下,柠檬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乳球菌属及未知其他菌属在贮藏前期占主要优势;到贮藏中后期,以类香味菌属、污蝇杆菌属为主,对冷鲜鸡肉腐败变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两种增菌温度下细菌群落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变化,反映了冷鲜鸡肉潜在的卫生质量风险,为后期冷鲜鸡肉冷藏过程或贮藏中温度失控情况下有效实施冷鲜鸡肉质量安全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鲵肉冷藏期间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对冷藏过程(4 ℃,0~8 d)中大鲵肉定期进行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和菌落总数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大鲵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大鲵肉感官品质逐渐下降,而TVB-N值和菌落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大鲵肉在第5 d感官上不可接受,TVB-N值在第7 d超过可接受上限(30 mg/100 g),菌落总数在第6 d超过可接受上限(6 lg CFU/g)。不同冷藏时间大鲵肉共检测出7类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14种)、酯类(12种)相对含量较高。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醇类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酯类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他类化合物在冷藏过程中呈波动趋势。聚类分析将不同冷藏时间大鲵肉聚为4类,即前4 d、第5 d、第6 d和第7 d、第8 d。相关性分析表明,己酸己酯、2-甲基丁酸乙酯、2-庚酮、2,3-丁二酮、芳樟醇可作为大鲵肉冷藏期间腐败变质的潜在标记物。该研究为大鲵肉冷藏期间新鲜度评价及其品质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菜心冷藏期间的腐败微生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藏菜心切口处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冷藏期间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变化。以4 ℃冷藏菜心为研究对象,分析贮藏早期0 d、中期7 d、后期14 d的菜心切口处细菌的16S rRNA和真菌的ITS序列,比较各组菌群组成和丰度。通过物种注释评估和物种组成分析,明确菜心贮藏过程中切口处的优势菌群。在贮藏早、中、后期,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unclassified Fungi。在贮藏早期,细菌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在贮藏中、后期,细菌优势菌群转变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真菌的多样性要高于细菌。本研究明确了菜心冷藏期间的微生物多样性发生规律,为后续菜心保鲜剂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调理啤酒鲈鱼片气调包装和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腐败本质,为优化产品工艺和推广产品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解析调理啤酒鲈鱼制品气调包装和-3?℃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比较其与真空包装4?℃贮藏鲈鱼片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区别。结果表明:鲈鱼制品在贮藏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真空包装的未调味鲈鱼片在4?℃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比在-3?℃贮藏的气调包装调理啤酒鲈鱼丰富,且在贮藏第4天时,开始出现了索丝菌属(Brochothrix)等常见的腐败微生物,到第10天时,索丝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丰度迅速增大,出现了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造成鲈鱼片彻底腐败变质;气调包装的调理啤酒鲈鱼片在第20天时才开始出现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等腐败菌,之后在CO2的抑制作用下,腐败菌丰度逐渐减小,直到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才迅速增长,且出现了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造成了鲈鱼制品的彻底腐败变质。这说明气调包装联合啤酒调理的加工方式及-3 ℃贮藏可以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北京、河北、内蒙古、天津四地区不同季节原料乳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功能预测。收集四地区不同季节原料乳样品23份,提取基因组DNA后使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结合数据库对原料乳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相对丰度和细菌功能基因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原料乳中的细菌可分为33门732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微生物总数的99.37%。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平均相对丰度之和为60.55%。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原料乳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且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季节原料乳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膜运输为原料乳细菌主要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胡晓梦  陈静  邓尚贵  胡嘉惠 《食品科学》2021,42(19):141-147
为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对虾类保鲜贮藏期间的作用机理,本实验以中华管鞭虾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对其进行处理,考察中华管鞭虾在贮藏过程中菌相及品质变化。以(4±1)℃为贮藏条件,对其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中华管鞭虾的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菌落总数、弹性、咀嚼性及肌肉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未处理组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腐败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为优势腐败菌,两者相对丰度在贮藏6 d时分别达到49.01%和28.6%,而处理组的优势菌株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贮藏6 d时相对丰度为43.16%;未处理组的TVB-N含量在4 d已经达到(28.03±1.98)mg/100 g,但处理组仅在8 d时接近限值(30 mg/100 g),在物性指标中,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弹性、咀嚼性均下降缓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第4天时,未处理组的肌纤维空隙出现絮状结构,而处理组的肌肉微观结构与新鲜状态时无明显差异。综上,低温等离子处理可有效延缓因微生物作用导致的管鞭虾腐败,并显著改变其微观形态,有利于提高贮运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新型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鲫鱼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PCR-DGGE分析及其防腐保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cation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sis,PCR-DGGE)技术,分析4℃冷藏条件下鲫鱼肌肉和鱼鳃的菌相组成及变化,并利用不同浓度(效价分别为67 608、32 359、2 239、1 820、1 157 IU/m L)抗菌脂肽溶液对鲫鱼进行浸泡处理,以未处理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其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p H值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等指标,评价抗菌脂肽对鲫鱼冷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鲫鱼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PCRDGGE技术确定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热杀索丝菌属(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为鲫鱼鱼肉的主要腐败菌群,荧光假单胞菌是鲫鱼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而棉子糖乳球菌属(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从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为鲫鱼鱼鳃的主要腐败菌群,表明鱼肉和鱼鳃在贮藏过程中,导致腐败的主要腐败菌群有一定差异性。同时,不同浓度的抗菌脂肽对鲫鱼均有明显的防腐保鲜作用,有效抑制了鲫鱼菌落总数、TVB-N值和TBA值的增加以及p H值的升高。其中,高浓度抗菌脂肽(效价为67 608 IU/m L)在4℃贮藏条件下使鲫鱼的货架期延长了6 d,说明抗菌脂肽对鲫鱼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能明显延缓鲫鱼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16S rRNA的徽派腊肉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徽派腊肉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加工阶段的徽派腊肉中微生物16S rRNA进行V3~V4区测序,比较不同加工阶段(鲜肉、腌制中期、腌制结束、成熟中期、成熟结束)腊肉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5个加工阶段分别获得80155、80116、80174、80114、8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