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车用聚丙烯制件气味是影响整车气味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聚丙烯原料、工艺以及过程污染等各环节分析引起车用聚丙烯制件气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为改善聚丙烯制件气味提供了正向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气味控制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气味的形成原因及气味组成,对气味控制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无味(低味)化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冯杨  王辉  王溢 《塑料工业》2022,50(1):58-61,78
为明确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味型、气味等级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组分的关联,两种具有焦糊气味的聚丙烯材料(皆包含样板及粒料)分别被用于气味评估、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和醛酮分析.结果 显示,样板与所用粒料释放的VOC组成基本一致,但样板对应的烷烃类组分浓度低于粒料,醛酮类组分浓度则高于粒料;所有样品的焦...  相似文献   

4.
低气味聚丙烯改性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具有对气味分子有分解和螯合反应活性的化学除味剂,并配合抽真空工艺,通过双螺杆挤出造粒机制备出低气味聚丙烯(PP)汽车改性料和PP洗衣机改性料,其中PP汽车改性料的气味达到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中一级气味等级.  相似文献   

5.
汽车内饰件用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不同耐刮擦剂、不同聚丙烯基料、不同的滑石粉、不同相容剂对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聚丙烯,高目数的滑石粉、使用低气味的相容剂、添加低气味改性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耐刮擦性及低气味性,可以满足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材料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车用聚丙烯的气味组成,主要是小分子类的烷烃、醛、醇、酮、酯类等物质,其气味来源与聚丙烯粉料、助剂以及加工过程有关。为满足汽车内饰件对气味等级的需求,需要从聚丙烯的生产控制、助剂体系优化、改进加工过程、使用气味吸附剂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最终降低车用聚丙烯的气味。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有气味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豫新 《河南化工》2007,24(11):43-45
对聚丙烯树脂加工、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气味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优化稳定剂体系和有机过氧化物的选择、加入方法以及粉料产品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工艺出发,探讨原材料、双螺杆挤出机长径比、挤出机真空、注水、挤出机造粒温度、熔体在双螺杆中停留时间等因素对聚丙烯(PP)复合材料气味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影响.按照上海大众标准PV3900"汽车车厢内零部件气味试验"和PV3341"车厢内部非金属材料对有机化合物散射性的测定"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车用聚丙烯(PP)复合材料气味来源,概述了当前PP复合材料气味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不同树脂粒料,指出氢调法PP树脂的气味优于氧化降解法;分析了不同助剂的气味影响和差异;简述了化学吸附剂和物理吸附剂的原理,指出不同吸附剂对挥发物质的吸收特性;介绍了萃取剂在PP气味提升中的应用,以及多种水基和溶剂体系的萃取剂制备方法。最后在加强原材料管控和添加助剂基础上,通过不同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分析,得出了最优的后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0.
首先优化了电子鼻检测参数,然后利用电子鼻技术研究了不同聚丙烯(PP)树脂气味差异以及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对PP树脂样品的识别。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优化参数设定为顶空温度120℃,顶空时间30 min;通过提取PP树脂特征气味建立的PCA模型可准确区分不同PP树脂样品气味响应强度的差异,并可快速有效识别PP树脂样品的气味大小。  相似文献   

11.
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气味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对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气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气味大的试样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与烃类化合物,而气味小的试样产生的多是烃类化合物,证明了产生气味的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如酮、醛与酯,这些物质是在高温加工过程中热氧降解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赵福  庞院  任明辉  郭秋彦  马秋 《塑料工业》2021,(3):98-100,117
针对改性的聚丙烯(PP)材料,探讨了基体PP树脂、吸附剂、后处理工艺以及加香对PP改性材料气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氢调法PP树脂制得的PP改性材料气味性能优于降解法;吸附剂能一定程度继续提升PP气味;同时材料的后处理对PP改性材料的气味提升有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加香措施对PP改性材料味型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改善后的PP材料气味性能合格,并成功应用于某款车型零部件开发。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PP)是一种半透明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与其它树脂相比,它具有很多出色的性能,比如无色、无臭、无毒、耐化学性、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等,因此被广泛用于包装、食品工业、汽车等领域。我公司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将国产设计的单环管生产工艺和意大利的液相本体Spheripol专用技术结合起来,用于生产H39S-2聚丙烯树脂。该树脂被广泛应用于口罩、卫生巾、尿不湿等产品的生产,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由于聚丙烯树脂在加工的过程中常伴有气味,制约了聚丙烯产品的卫生性和安全性,加上近年来对口罩的需求量激增,所以市场对聚丙烯树脂的卫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我公司Spheripol液相本体法生产聚丙烯的工艺技术,针对气味形成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同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气味物质种类,筛选气味吸附剂,并考察吸附机理。研究发现,硅藻土、A1、A2、PY88能吸收甲醛气味;活性氧化物能消除丙酮气味;A2能吸收乙酸乙酯气味,气味分子直径与吸附剂孔径越接近吸收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塑料科技》2017,(6):21-2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共混物,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和TDS-GC/MS分析手段考察了吸附剂、萃取剂以及真空度对PP共混物力学性能、气味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附剂、萃取剂和真空度的增加,PP共混物的气味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随之降低,而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另外,随着吸附剂含量的增加,PP共混物的吸湿性会随之增强;在PP共混物中,当吸附剂和萃取剂含量分别为0.5%、1.5%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聚丙烯材料除异味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聚丙烯气味的成因出发,分析其可行的抑制途径,提出了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科学优化除味剂、抗氧剂、有机过氧化物的选用,以及增设挤出机真空脱气装置等综合措施来提升气味等级。以期为同类装置提高长周期、无异味产品生产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雄戈 《国外塑料》2010,28(6):63-63
<正>Technocompound公司新推出了低气味及挥发物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PP-LGF)系列牌号,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  相似文献   

18.
车内气味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降低内饰气味一直是各主机厂的重要目标.在车内气味的诱因中,内饰非金属零件是最关键的因素,降低内饰非金属零件的气味是解决车内气味的重要途径,对车内重点非金属零件的气味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常见气味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何小刚  李长兴  魏智 《橡胶工业》2019,66(12):0928-0931
分析橡胶地板的气味来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橡胶和硫化体系是橡胶地板气味的主要来源,不同橡胶及硫化体系的气味等级差别较大;补强填充剂(包括补强剂、填充剂和阻燃剂)和防老剂的气味较小,不同补强填充剂和防老剂的气味差别不大。通过优化胶料配方、优选低气味环保原材料、对产品进行通风和停放等后处理以及加入除味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橡胶地板的气味。  相似文献   

20.
以聚丙烯(PP)树脂为基体,PP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相容剂,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为复合气味吸收剂,经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玻璃纤维(GF)增强PP材料,并分别研究了各组分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气味等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PP-g-MAH为GF增强PP材料气味的主要来源,在提高气味等级方面,选用相容剂时,固相接枝工艺比熔融接枝工艺的好,且接枝率不宜太高。在选用PP粒料、接枝率为1.2%的固相接枝PP-g-MAH以及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气味吸收剂的基础上,制备了低气味和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GF增强PP材料,其拉伸强度为62 MPa,弯曲强度为76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8.5 k J/m~2,由其制备的汽车空调电机风扇叶轮产品的气味等级达到了Q/JLY J711061–2009标准的7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