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窖泥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进行了纯培养微生物及窖泥微生物的FISH检测。以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is、Lactobacillus planetarium、Acetobacter rancens、Clostridiumacetobytylicum 5株不同种属的细菌为对象,研究了影响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其定量表征的因素,并将该技术应用于窖泥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E.coli及L.planetarium的定量表征受到生长期的影响,在对数和稳定期的菌体检出率>82%,衰退期的L.planetarium则明显减少;死菌体比活菌体的检出信号显著减弱;经硫酸铝处理,除去腐植酸的窖泥样品明显地提高了可辨力,加入窖泥中的E.coli,FISH检出量为光学显微镜计数量的46.89%。采用FISH技术可视化定量表征了窖泥中细菌和古菌的特征,有益于从细胞水平研究其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孙前聚  关其才 《酿酒》1992,(4):19-22
一窖泥微生物的优选及富集培养多年的研究证实,窖泥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窖泥中所含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以要使浓香型白酒的生产特别是优质品率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先解决窖泥微生物整个菌系的人工培养问题,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优质窖泥的培养才能实现,就是说,  相似文献   

3.
不同窖龄及位置窖泥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相检测技术探究了不同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及主要代谢组分的时空特点.结果表明,窖池微环境和代谢物间相互影响,胁迫微生物群落定向进化.Caproiciproducens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2等7种细菌与窖龄相关,产甲烷古菌则与窖泥的位置有关.此外,不锈钢代替窖泥盖,降低了窖池中Lac...  相似文献   

4.
通过窖泥微生物群落、窖泥功能菌液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的分析,对窖泥及窖泥功能菌液微生物群落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纯培养与免培养技术相结合、纯培养与免培养技术进步等观点,为窖泥微生物有效的人工动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纯培养微生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的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纯培养微生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的影响因素,该实验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etarium)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种属、不同生长期菌株、菌体预处理方式及杂交条件对基于探针EUB338的FISH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种类及菌体生长阶段均较明显影响FISH计数的准确性;确定超声分散菌体时间60 s(100 W、每30 s间歇)、溶菌酶处理60 min可较大幅度提高FISH对菌体的检出率;杂交时间和洗脱液中NaCl浓度对FISH检测结果影响小,杂交温度、杂交液中甲酰胺浓度对大肠杆菌影响小而对植物乳杆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发酵窖泥中普遍存在。为了探究不同窖龄窖泥中放线菌的变化规律,选取了两个知名酒厂窖龄分别为5年、20年、50年和1年、20年、50年的窖泥样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窖泥中放线菌的原始Copies数。结果表明,同一酒厂相同窖龄的不同窖池窖泥中,放线菌数量较为接近。随着窖泥窖龄的增加,放线菌的Copies数随之增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窖泥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判断窖泥的老熟程度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优质浓香型窖泥中筛选出1株产酯能力相对较高的酵母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单因素结合Design-Expert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该菌株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异常毕赤酵母,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装液量为11%,培养温度31℃,培养时间5 d,接种量5%,培养转速为150 r/min,pH 8.0,接种种龄60.72 h。在该培养条件下,细胞干重达6.37 g/L,是初始培养条件222.7%,其培养条件的优化使酵母菌数量达到了显著的增殖效果,为通过使用产酯酵母增加浓香型白酒中风味物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窖生态窖泥的工艺方法,实现了窖泥颜色为深褐色,嗅有浓郁的己酯、微臭复合香,手感柔滑,水分39.5%,pH6.5.制得生态窖泥己酸菌属的相对丰度为89%,达到老窖泥水平.通过选择优质的黄粘土、营养物质和功能菌株,调整酸碱度、温度和水分条件,解决了窖泥易脱落易退化的问题,满足了宣酒新产业园的窖泥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纯种种源扩大培养,老窖泥富集培养、窖泥踩制、窖池建造以及装窖酿酒等角度,阐述了切实可行的人工窖泥培养方法和新装窖的生产措施。按照方法设计操作,装窖首轮生产即可产出优质曲酒。  相似文献   

10.
窖泥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窖泥微生态系统是由厌氧异养菌、甲烷菌、己酸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硝酸盐还原菌等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微生物共生群落系统。在该微生物群落中随窖池层次分布顺序的不同和窖泥的化学生态的不同,菌类菌种呈现明显的区别。浓香型白酒的固态发酵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微生态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各菌种问的共生、共酵、代谢调控过程。该过程不但对微生态群落中的菌种演替具有反馈抑制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白酒的产量和质量。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对人工窖泥培养和提高白酒固态发酵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孙悟)  相似文献   

11.
以优质老窖泥为研究对象,厌氧条件下富集酯化菌,并对富集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传统培养分离法及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从优化富集液中筛选酯化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条件。结果表明,窖泥富集液培养20 d并富集2次有利于酯化菌的富集,从优化富集液中共筛选出3株产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厌氧梭菌。经鉴定,菌株Y1、Y2、Y3分别为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Clostridium guangxiense、Clostridium sartagoforme,其中,菌株Y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 ℃、最适生长pH值为5;菌株Y2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4 ℃、最适生长pH值为7;菌株Y3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7 ℃,最适生长pH值为5,且3株菌株的最高耐乙醇体积分数达20%。  相似文献   

12.
窖泥是浓香型大曲酒发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浓香型大曲酒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该文阐述了窖泥的功能基础,分析了窖泥老化的现象及原因,总结了窖泥养护的方法,提出了防止功能微生物退化的窖泥养护的措施。只有正确认识窖泥退化的原因和窖泥养护的机理才能实现对窖泥的有效养护,最终提高浓香型白酒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优良果蔬发酵用益生菌,从益生菌剂及土法发酵的酵素液体中分离并鉴定了9株益生菌,并对其耐酸、耐胆盐能力进行分析。经初筛选出4株性能优良的益生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产酶、产酸、自由基清除等益生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9株益生菌均具有一定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其中菌株B1的耐酸能力最强,在pH为1.0条件下的存活率为(93.69±2.25)%;菌株B8的耐胆盐能力最强,在胆盐浓度1.5%的条件下的存活率为(81.74±1.52)%。综合耐酸耐胆盐能力及益生性能,最终获得了具有产淀粉酶、DPPH自由基清除(91.46%)及产酸(13.14 g/L)能力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B6,可作为优良菌株进行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different ages of pit mud by a combine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method. Four prob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major methanogenic archaea by FISH experiment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ders Methanosarcinales, Methanobacteriales, Methanomicrobiales and Methanococca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various ages (50, 100 and 300 year) of pit mud, except for the 1 year‐old pit and the 100 year‐old sample, which exhibited the highest numbers of archaea. The amounts of the four methanogenic archae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the 50 to 100 year‐old pit mud and slightly decreased in the 300 year‐old pit mud. Results of PCR‐DGGE analysis suggest that all archae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fall into the phylum Euryarchaeota, and Methanobacteriales and Methanomicrobiales dominated in low‐age (1 and 50 year) and old age (100 and 300 year) of pit mud,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 diversity based on the DGGE profiles showed that the 100 and 300 year samples exhibited similar diversity indices compared with the 1 and 50 year sampl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about the archae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ages of pit mud determined by both FISH and PCR‐DGGE analysis. Copyright © 2015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15.
汤有宏  吴文睿 《中国酿造》2014,(12):121-125
根据窖泥微生物的特性和生长特点,模拟窖泥的微生态环境以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确定窖泥微生物各种菌株.结果显示,细菌含有几大类群,表现出高度的细菌多样性.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梭菌属(Clostrid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人工窖泥发酵剂(APMSC)的品质控制,从前期开发的发酵剂配方中分别取出老熟窖泥、曲药、酒糟和黄水初步形成4个简化配方,采用扩增子测序和色谱技术比较了各配方发酵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香味物质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各配方发酵剂样品中共检测到70个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71.43%为各组样品共有,未检测到独有OTU。各配方样品的优势微生物均存在于其余分组中,仅物种相对丰度有所差异。根据酿酒有益微生物的丰度高低,选择了一种简化配方(无老熟窖泥作原料)发酵剂养护窖池,使酿造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含量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即使缺失了某一种培养原料,人工窖泥发酵剂的功能微生物物种也可能由其他原料补充,而原料种类的减少是实现发酵剂品质控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主要探讨了人工窖泥的配方及培养方法以及倒池补充营养进行二次发酵以消除新酒泥腥、臭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该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30年、100年)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0年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30年的。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各类型的微生物结构研究发现,100年窖龄窖泥各类型的微生物含量均高于30年窖龄窖泥的,并且在两种不同窖龄窖泥中细菌的含量与丰度较其他类型微生物高,表明细菌是窖泥优势菌群。对两种不同窖龄窖泥磷脂脂肪酸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30年窖龄窖泥的主要变异菌群是细菌,100年窖龄窖泥的主要变异菌群是细菌与真菌。  相似文献   

19.
以窖泥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了重金属元素Cd、Pb、Cr、Cu、Zn含量,结果表明:窖泥中Cd、Pb、Cr、Cu、Zn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00 7 μg/g、0.011 3 μg/g、0.098 3 μg/g、0.038 5 μg/g、0.910 7 μg/g,其中Pb迁移变化活跃,变异系数达131.85%。窖泥Cd、Pb、Cr、Cu、Zn的单项污染指数值显著低于国标限量水平,各窖池综合污染指数值同样显著低于国标安全评价标准值,表明企业窖泥清洁安全无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老窖窖泥结晶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光谱及电镜扫描技术对窖泥中的结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乳酸亚铁、乳酸镁和乳酸铜。结合不同退化程度的窖泥的理化指标,探究人工老窖窖泥退化原因,优化窖泥养护方案,为人工老窖的培养与养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