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逸琼 《浙江建筑》2007,24(3):57-59
针对国内外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污泥不同处置方法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从环境制约因素的角度合理选择污水厂污泥处置的基本方法,建议以污泥资源化处理为发展方向进行污泥处置。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广州市萝岗区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产生、特性、处理和处置问题。介绍了国内主要污泥处理和处置的方法,并论述某电厂掺烧污泥试验的结果,提出了电厂焚烧污泥的环境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芳 《中州建设》2004,(6):67-67
当前,世界各国污水处理厂经浓缩,脱水后的污泥出路不外乎是部分或全部资源化利用及以某种形式回到环境中。污泥处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增钙干化污泥技术再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各污水处理厂都面临着如何妥善安全处置大量剩余污泥的问题,污泥乱丢乱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已成为继水污染治理后的又一突出环境问题,关系到污水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污泥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当今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的发展依据是"四化"原则——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处理的方  相似文献   

5.
社会各界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视程度还应进一步提升,应认识到污泥是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副产品,其处理处置是污水厂处理工艺的延伸,是控制水污染、保护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也是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梅州市已按省要求建成了"一县一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成为了梅州市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属严控废物,产量日愈增加且污泥成分复杂,若污泥处理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本文针对梅州市污泥产生基本情况和处置现状,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和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建议,为梅州市尽快制定和完善污泥处置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使污泥从产生、处理、处置得到全过程监管,保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
含油污泥是石油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一种危险废物。许多不发达国家缺乏含油污泥 处置标准是中国石油集团海外项目选择和制订相关标准时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也给海外项目的环境合规化管理带来很多隐患。通过分析对比中国、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的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和标准,并借鉴某海外项目土壤修复典型案例,针对中国石油海外项目含油污泥处置提出依据含油污泥危险性划分进行区别处理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海外项目含油污泥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污水污泥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1996年美国国家污水污泥调查,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物固体处置实践调查,加拿大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概况,日本的污泥处置技术,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研究和国内污泥处置现状,并进行了讨论,根据近年的国外污水泥泥处置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污泥直接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也不列外,污泥土地利用维持了有机物的土壤→农作物→城市→污水→污泥→土壤的良性大循环,无疑是污泥处置最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贵林 《建筑施工》2010,32(2):174-175
针对苏南地区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对城镇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对该地区污泥物理、化学特性分析,对比各类污泥处置技术,推荐独立热源污泥资源化处理方法,并介绍了独立热源污泥设备化处置厂工艺流程,以解决污泥对环境的污染和污泥资源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城市污泥未经恰当处理处置进入环境,给水体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为了有效控制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必须对污泥进行处理与处置。本文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成分和特点,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状况;简述了污泥中盐分、病原微生物、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物质对环境以及动植物可能造成的危害问题;指出我国现存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带来的潜在危害,并提出避免污泥转移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潜在危害的对策和思路;还对污泥处置的相关费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运行管理和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述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在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上海市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现状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有12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加上石洞口污水厂、竹园第一污水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等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产,正常运行时的日污泥总量可达到600t多(以干固体计)。这仅是上海市水务局所辖范围内的污泥量,还不包括郊县污水厂所产生的污泥。庞大污泥量的处理处置是上海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污泥处置近期还是以填埋为主,因为这是最经济的处置方法。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有43万m2的污泥专用填埋场用地,分两期实施,但是该填埋场的有效库容只有3~5年。在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目前刚步…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世界银行主管柳州污泥处理项目的项目经理池上隆夫高级环境工程师以及Alexander Danilenko高级水资源及卫生专员等一行五人到广西鱼峰公司考察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项目。公司总工程师、工艺副总工程师以及总调度室副主任与世行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对世行专家就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一些疑问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4.
苏州工业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合资合同近日签约.标志着江苏省首个污泥干化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落户。此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天可处理300吨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据了解.随着各地污水处理厂的扩大建设和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产生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污泥处置的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直接焚烧等.填埋污泥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强.对土地也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堆肥处置方法不适宜用于工业污水处理后形成的、重金属成分偏高的污泥:直接焚烧法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辅助燃料。对此,苏州工业园区决定将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污泥处置方式“干化后焚烧”引进园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污泥处置的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本文基于传统污泥的三种处置方式,分析污泥卫生填埋、污泥焚烧及海洋倾倒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与影响,提出推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可分为堆肥利用与建材利用两个方面,其中,污泥的堆肥利用常见有直接施用、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及作为栽培与育苗的基质三个用途。回顾国内外针对污泥堆肥利用的研究历程,污泥的堆肥利用仍有待改进之处。污泥的建材利用主要用于制砖、陶粒及水泥,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分析表明,传统的污泥处置方式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危害与影响,探索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6.
污水处理污泥的传统处置方法如土地利用、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等由于存在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弊端,已经逐渐被淘汰;污泥的建材资源化利用具有用量大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在制备烧结砖、水泥和陶粒等建材制品时可以利用污泥作为部分替代原料,同时污泥还具有一定的燃烧热值,加以利用还可以节约能源。污泥建材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固化并可以消灭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有效地减少了污泥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由比较松散的颗粒组成,含水率很高,大多在99%以上。湿污泥的体积往往为干污泥体积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在污泥干物质中,含有55%-70%的有机物和较多的氮磷等营养成份以及致病菌、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其化学物质极不稳定,常温下易腐败变质、散发臭气,如不加处置或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的二次污染,甚至传播疾病。因此需要进行污泥的浓缩、脱水、稳定处理和最终处置以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以及最终资源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本期刊发了业内专家李庆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制砖综述》一文。经过认真研读,发现污泥制砖其中确实有名堂。文中指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十分严重,污泥缺乏科学的处置出路,60%的厌氧消化污泥仍采用填埋等落后方式处置,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严重浪费污泥资源。为了破解污泥处置难题,拓宽污泥出路,国内相关企业和单位开展了土地利用、单独焚烧、  相似文献   

19.
阐明了污泥处理处置对污水处理厂、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介绍了传统处理处置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制约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三大因素,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未来的发展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简单的展望,认为只有解决了三大制约因素并引入清洁生产的概念,污泥才能真正走上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许雷朋 《砖瓦》2023,(7):24-26+33
我国污泥资源化起步较晚,缺乏系统性的技术规范和政策制度,但近几年,我国有部分企业在污泥资源化利用制备建材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采用污泥为原料制备烧结新型墙体材料能够促进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进程,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