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给出了评价湿压缩过程完善性的热力学指标-湿压缩效率的定义,研究了压气机入口喷水湿压缩简单燃机循环的性能特点和规律,并与常规简单燃机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湿压缩在提高燃机循环性能方面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吸收式制冷无法达到较低温度以及自复叠吸收制冷在制得较低温度时系统性能系数过小的缺点,提出发动机废热驱动的两级复叠式吸收制冷循环用于捕获海产品的速冻保鲜。首先采用SRK方程获得了该循环高、低温级工质对R134a/DMF和R23/DMF的热力学性质参数,进而对循环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直接搜索法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的最优高温级发生温度。发现在当吸收温度为30℃,冷凝温度为35℃,制冷温度在-40℃以上时,循环最佳蒸发冷凝温度和高、低温级发生温度分别为-3℃、106℃和140℃,此时循环COPint 可达到0.143。但该循环性能受吸收、冷凝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不太适合在海水温度过高的海域使用。  相似文献   

3.
郑飞  陈光明  王剑锋 《新能源》2000,22(6):13-17
三效吸收循环是提高现有单效和双效吸收循环性能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建立了使用溴化锂水溶液在做工质的三效吸收制冷循环模型,并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并联流程涵环的性能系数(COP)最高。同时对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的三效吸收循环分别进行了系统发生压力和溶液分配率的性能系数以及经济性能指标的优化计算,为三效吸收循环的最优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废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特点以及对汽车制冷系统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直接风冷的,以汽车发动机废热和动力联合驱动的新型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在设计工况(空气温度35℃,冷凝温度55℃,制冷剂蒸发温度3℃,制冷负荷30kW)下,对采用R124-DMAC工质的混合制冷循环进行热力计算,其综合性能系数(COPint)为14.85.通过热力循环分析发现发生器负荷率和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合制冷循环工作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向鹏程  申江 《节能》2019,(1):39-42
在医用超低温场景下,研究了以R404A为高温级工质,分别以R508B与R23为低温级工质的复叠循环的理论循环性能。通过计算,模拟了高温级冷凝温度、高温级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换热温差对系统COP的影响。得到结论,随着高温级冷凝温度的升高,复叠系统的COP逐渐下降;随着高温级制冷系统蒸发温度的升高,复叠系统的COP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随着冷凝蒸发器换热温差的升高,复叠系统的COP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应优先考虑R508B作为低温级制冷工质。  相似文献   

6.
将湿压缩方法用于HAT循环,构造了湿压缩HAT循环,对循环进行了整体优化,并分析了循环的性能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将湿压缩方法用于 HAT循环 ,构造了湿压缩 HAT循环 ,对循环进行了整体优化 ,并分析了循环的性能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非共沸混合工质替代CFC5是比较有效的替代方案。通过对给定节点温差下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温度匹配分析,提出利用调节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配比来优化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温度匹配,并可计算出循环的实际不可避免炯损失,从而提出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实际不可避免炯损失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利用最佳配比和实际不可避免的Yong损失的计算,对各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对进行筛选,以进一步减少循环可避免的炯损失,为优化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提高循环的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剑锋  陈光明 《新能源》1996,18(11):15-18
喷射吸收制冷循环可以实现不稳定低品位热源的高效率稳定利用,本文分析了该循环喷射器内汽-液两相引射增压流运过程,针对稳定流态建立了物理模型,得到了该循环稳定工作的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10.
渔船出海作业时,需携带冰块为渔产品保鲜,而100 t以下的中小型渔船因经济性的限制.不宜安装压缩式制冷机.文中介绍了一种渔船利用自身动力柴油机的尾气驱动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技术,该技术采用可提高循环效率的溶液冷却吸收和溶液加热发生的循环方式,计算表明该改进型循环比传统循环的COP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同时采用双级压缩和利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的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模型,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分析了高压压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蒸发温度和高、低压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与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双级压缩/喷射循环的性能系数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循环;随着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和蒸发温度的降低,循环的性能系数分别降低了54.9%和43.2%,并且其下降速度大于双级循环的性能系数下降速度;高、低压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升高均导致双级压缩/喷射循环性能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锋  蒋家明 《新能源》1999,21(7):7-11
本文主要探讨太阳能等低品位不稳定热源为动力的改进两级和三级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对比分析了NH3-LiNO3和NH3-NaSCN工质的循环适应性。结果表明,改进循环可以应用于-10 ̄-40℃的制冷系统,并且NH3-Li3NO3的性能优于NH3-NaSCN。  相似文献   

13.
利用快速压缩装置研究天然气直喷燃烧循环变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快速压缩装置研究了天然气直喷燃烧循环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借助于分层燃烧和由燃料喷射的湍流引发的快速火焰传播,天然气直喷燃烧在小当量比条件下能实现良好的燃烧稳定性,低的压力峰值循环变动,低的压力升高率峰值循环变动和低的燃烧放热率峰值循环变动,研究发现燃烧期和燃烧产物的循环变动。CO和未燃碳氢的循环变动依赖于后续燃烧期的循环变动,NOx的循环变动依赖于快速燃烧期的循环变动。在燃烧最佳喷射条件下,天然气直喷燃烧的循环变动随当量比的变化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小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小型制冷系统中采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部分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效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喷射器出口背压下,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两工况的变化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较低蒸发温度下,该系统可以明显降低压缩机出口温度,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存在高压液体的过冷现象。过冷液体温度与其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称为过冷度。液体过冷可明显提高一些制冷剂的单位质量制冷量和性能系数。本文运用热力学定律,对多种常用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计算了在不同的过冷度下,循环的制冷量、性能系数等参数与蒸发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的关系,得出了不同工质在不同过冷度下的表现等规律和结论,为制冷设备循环方式和制冷工质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两级蓄热罐和复叠有机朗肯循环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该系统根据太阳辐照度的变化可在额定模式和放热模式间切换,以保证发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采用联苯-联苯醚同时作为集热、蓄热及顶部有机朗肯循环(ORC)的工质,苯作为底部ORC工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优化,结果表明最大热功转化效率为38.54%,甚至比采用合成油集热、双罐熔融盐蓄热的常规热发电系统效率还高,表明所提出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孙旭  李伍刚  王如竹 《新能源》2000,22(8):1-5,13
以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过程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多种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回热利用,详细阐述了回热过程中各部分热量的分配,给出了连续回热型循环,理想热波循环和双效复叠式循环的回热率公式,导出了双效复叠式制冷循环总制冷系数和一、二级循环制冷系数的关系式,并计算了几种循环的制冷系数和回热率。研究表明:热波循环和双效复叠式循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钙基吸收剂循环吸收CO2是目前理论比较成熟,前景比较好的零排放技术。通过对钙基吸收剂吸收CO2现状技术和改善其吸收特性方法的总结,探讨了钙基吸收剂的选择、吸收CO2的效率、循环吸收效率下降的原因和循环流化床吸收CO2系统,为CO2的捕集和吸收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改进的内容,为后期的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严寒条件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流管技术与二级压缩技术对其进行优化,采用工程方程求解器(EES)软件建立四个热力学模型(单级循环、单级涡流管循环、二级循环、二级涡流管循环),模拟分析了性能系数(COP)、排气温度等参数随气冷压力、蒸发温度、过热度、级间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气冷压力变化对严寒条件下优化系统的性能影响最大,在设定的压力变化范围内(7 MPa~12 MPa),单级循环、单级涡流管循环、二级循环、二级涡流管循环的COP变化幅度分别为74.40%、60.46%、110.38%、90.94%;涡流管技术在低压缩比条件下优化效果更佳,一定条件下,单级涡流管循环较单级循环COP可提高11.2%;二级压缩技术在高压缩比条件下优化效果更好,在最优气冷压力条件下,二级循环相较单级循环COP可提高18.2%,同时二级压缩技术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使压缩机保持较高的等熵效率,且存在最优级间压力使得COP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当总压缩比不大、级间压力处于较低水平或者需要获取更高的第一级压缩出口温度时,通过改变涡流管参数调节过热度效果更好,与二级压缩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热重分析法(TGA)测试2种钙基吸收剂的CO2循环特性,引入多参数线性回归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反应参数(循环次数、碳酸化反应时间、煅烧温度及煅烧气氛)与循环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引入评价函数F推导了各参数对吸收剂循环吸收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反应机理阶段分别建立回归方程,准确描述了不同参数条件下钙基吸收剂的CO2吸收循环过程;在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反应时间对吸收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进入扩散反应控制阶段后循环反应次数成为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