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定 AEO9/己醇 /庚烷 /水 (或盐水 )微乳液体系的相区和电导率 ,研究了盐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盐能一定程度地促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形成 ,盐离子借助于 AEO9亲水基周围的水分子的作用而渗入界面膜内部 ,促使 W/O型微乳液导电能力增大。微乳液的水相体积分数越大 ,界面膜越疏松 ,盐离子越易渗入界面膜内部 ,导电的活化能越低。  相似文献   

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微乳液是由水,甲苯,正已醇和聚氧乙烯苯醚所构成,用加溶作用法求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吉布斯函数的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从而可得出该过程的熵和焓的变化.这些热力学性质与表面活性剂的氧乙烯基团数n呈以下关系:△G_(s-i)~0=31300+396n-T·exp(4.85+0.0076n)(J·mol~(-1))△H_(s-i)~0=31300+396n(J·mol~(-1))ln(△S_(s-)~0=4.85+0.0076n  相似文献   

3.
对十六烷/正己醇/AEO9与水混和形成微乳液过程的热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本体系中水可有三种状态:结合水、自由水和束缚水。热焓值远低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且束缚水范围较宽。在异常流变性区域内,体系相变热焓与负触变性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和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然后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对数与芳烃的侧链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In(-△G_(s→i)~o)=-8.669+0.1175nIn△H_(s→i)~o=12.04-0.604nIn△S(s→i)~o=6.32-0.55n这些关系我们还不能从微观上进行讨论,但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本文还对各种异构体对微乳液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醇/硬脂酸甲酯(油相)/蔗糖水溶液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相图出发,研究它们所形成的微乳液的标准力学函数,并得到标准自由能变化与醇物碳原子数和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醇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醇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及庚烷体系中对其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盐类及pH值对微乳液变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EO9/煤油/正己醇/水(盐水)体系在不同盐类及pH值条件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比较详细地研究了盐类浓度、种类、体系的pH值对微乳液的电导率及变型的影响。结果得到了体系的导电机理:由水内核中的电解质离子来承担电荷的传输体,活性剂分子不导电。  相似文献   

8.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溶液具有温度升高粘度上升的异常现象。我们研究了各种盐类存在下,温度对粘度影响。可以发现,相对粘度的对数与1/T呈线性关系,从直线的斜率可得活化自由能(△G~*)。粘性流体的活化焓(ΔH~*)和熵(ΔS~*)均可计算得到,而ΔS~*数值太小忽略不计。这些函数均受外加盐类性质、浓度等影响。从这些热力学函数,我们对胶束构型转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用红外光谱研究由烷基聚氧乙烯醚(AEO9)/正十六烷/水所组成的微乳液内核的微观结构。根据水分子的O-H键特征峰,靠高斯分布面积得出不同结构的水含量。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水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另有部分水束缚于聚氧乙烯链段之间,这些水与水相中的水呈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醚磷酸酯钾盐和助剂正戊醇,对石蜡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选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对表面活性剂的配比进行设计与调优,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乳化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OP-4(82.47%),MOA-3PK(11.11%),正戊醇(6.42%)。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固含量为25%,搅拌速度600~800r/min,乳化时间为40min时,可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石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盐含量对癸烷/SDS/正戊醇/水微乳体系形成及增溶自由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盐的加入能明显改变其热力学性质,在质量比为m(SDS)∶m(正戊醇)∶m(癸烷)∶m(水)=9∶10∶11∶70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该体系ΔG形成和ΔG增溶均呈现出类似于正弦波的波动,并且在同一条件下ΔG形成总是远远大于ΔG增溶,改变癸烷和水的配比,该体系能形成液晶。  相似文献   

13.
用合成的五种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以及不同链长的醇类(助剂),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油的增溶作用.从各种条件得到对水最大增溶作用,验证了从微观结构出发所得理论结果.同时,对水最大增溶的各种条件是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非离子型乳化剂OP与正戊醇,正庚烷,水四组分构成的微乳液为质,铁与邻苯酚紫的显色体系。在给定条件下,该显色体系的ε614=6.44*10^4L/mol.cm,与以水为介质和乳化剂OP胶束为介质比较,灵敏度显著增加,且最大吸收波长也分别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简要讨论了乙氧基化反应特性及其对反应器的基本要求;了和比较了国内外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工艺的现状和乙氧基化技术水平,并就今后的乙氧基化工工艺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β-CD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MC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时用电导法研究了系列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MAC)、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T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客体,与主体分子β-环糊精(β-CD)生成包合物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β-CD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TMAC、DTAC、TrAC、CTAC、OTAC)及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SDBS)胶束水溶液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随.β-CD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关系.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在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范围内CMC^*值符合线性增加关系的经验表达式.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体系临界胶束浓度的外推值(CMCExpt)和实验值(CMCExp)与其献值(CMCRef)相吻合.同时,详细论述了环糊精及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所生成的包合物与胶束形成过程的联系,以及环糊精与胶束的聚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将对模拟酶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方法,研究β-环糊精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包结作用,证明β-环糊精包结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可能性,并讨论包结物的结构、溶解度、单分子包结情况和NaOH对其增溶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用离子交换法分离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本文通过实验表明,对含烷基硫酸酯类阴离子有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分离,用氧化铝层析法优于用离子交换法。  相似文献   

19.
对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正庚烷/正已醇/水体系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酸、碱、盐、、温度对体系电导行为的影响,求得了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对该体系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分析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性与其聚集体形态间的依赖关系,阐述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浓度、无机盐、有机酸盐、温度等因素对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性的影响。针对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以硫酸酯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A12-4-12溶液为例,对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GA12-4-12浓度升高,溶液黏度则上升;加入质量分数小于0.04%的NaCl有一定增黏效果,而加入浓度超过0.04%的无机盐(NaCl、AlCl3.6H2O)对GA12-4-12溶液有降黏作用,加入较高浓度的CaCl2溶液对GA12-4-12溶液有增黏作用;与少量有机酸盐复合而成的GA12-4-12溶液体系黏度可以增大几倍甚至十几倍;GA12-4-12溶液黏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