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控制一直是隧道设计及施工中常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依托在建梦笔山隧道炭质千枚岩软岩大变形问题,总结了大变形表现特征,分析了炭质千枚岩的工程特性及隧道产生大变形的各类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调整预留变形量、超前小导洞释放应力、机械铣挖和三台阶临时仰拱开挖方法、双层初期支护、“田”字形钢结构、长锚杆和护拱等一系列综合控制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大变形,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要求,并为类似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市政技术》2016,(3):65-68
云岭隧道在炭质千枚岩段采用微台阶法进行开挖,在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隧道围岩变形量测,利用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值的特征值曲线、回归方程、变形与时间关系、地下水与变形的关系及千枚岩变形与板岩变形的比较,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情况,并对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某隧道出口塌方段地层岩性为炭质千枚岩,岩石较软自稳能力差,且靠近断层破碎带,在隧道施工中出现拱顶塌方现象,本文针对性地提出拱顶塌方处治措施。通过此措施和精心组织施工,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隧道永久性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宋嘉辉 《施工技术》2012,41(13):90-92,95
根据兰渝线两水隧道施工中出现大变形的工程实例,对其高地应力地层岩性、变形规律、支护破坏特征、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现场科研试验段控制措施调整情况及现场控制效果,总结了该类地层中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结合现场变形监测数据结果,探讨了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地层大变形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炭质板岩、炭质千枚岩变形应属于软弱、破碎围岩在地下水及高地应力等影响下的塑性流变,在施工中可能引起较大的挤压性变形,从而导致支护变形、开裂。结合新建兰渝线施工实践,对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围岩变形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类似工程中具有一定借鉴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宇朝旭 《山西建筑》2011,37(13):166-168
对千枚岩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千枚岩隧道富水段支护形式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千枚岩隧道富水段施工方法,提出了千枚岩隧道塌方的处理方法,为今后同类隧道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大断面千枚岩隧道塌方处治施工目前没有统一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处理,常规处理方法存在处理工艺不成熟、施工技术安全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本文就大断面千枚岩隧道塌方处治施工技术进行介绍,介绍如何进行大断面千枚岩隧道塌方处治施工,同时提高隧道塌方处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梁洪永  李镇  刘武  唐刚 《建筑安全》2021,36(10):19-25
千枚岩遇水后其力学参数会降低,千枚岩公路隧道在施工中围岩受到降雨影响会使隧道初支结构发生不利于稳定的变形与破坏,导致隧道施工灾害事故发生.文章对巧家县某千枚岩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初支破坏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降雨条件下千枚岩公路隧道初支结构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降雨使千枚岩软化,力学参数下降,隧道的拱顶与拱肩竖向变形量有明显增大,降雨使初支结构拱肩处弯矩急速增大,同时,拱肩处锚杆轴力增大导致的失效是导致千枚岩公路隧道初支结构破坏的原因.因此,在千枚岩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需要考虑降雨导致的围岩稳定性下降及其对初支结构安全的影响,增加固岩受地表与地下水影响的监控量测,同时加强对初支结构应力与变形监测,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某隧道出口段强风化千枚岩地层中拟采用的传统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与新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相应施工方法下隧道围岩发生的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新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更有利于控制隧道施工期间所引起的围岩变形,可适合于强风化千枚岩地层中隧道出口段的施工。  相似文献   

10.
段宝福  翁现合 《施工技术》2012,41(19):87-89
以湖北宴家隧道工程为例,结合现场施工监测,采用有限元程序对节理围岩隧道施工进行模拟,对节理围岩隧道的开挖对地层扰动的范围进行定量确定.对小间距双线隧道在炭质页岩条件下节理面上游隧道先行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将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总结出炭质页岩小间距隧道左右洞有施工差别时围岩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1.
结合高地应力区兰渝铁路某隧道实际施工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进行隧道三台阶法开挖数值模拟分析,通过选取合适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建模,从模型中提取围岩位移、塑性区、二衬位移、轴力、弯矩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台阶法施工中应加强支护部位及支护控制措施(如超前支护、拱腰、拱脚加密锁脚锚管等),二衬受力、变形随侧压力系数变化趋势、二衬安全系数等,并和隧道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可以为高地应力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千枚岩为主的软岩隧道的大量兴建,建立针对性的位移安全控制基准已成为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以横跨5.12震区的广(元)甘(肃)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对以V级围岩为主的破碎千枚岩隧道在不同埋深、施工工法及支护参数等条件下位移变形规律的研究,揭示埋深、施工工法、支护与隧道位移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较之工法、支护参数而言,埋深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以拱顶沉降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以衬砌裂损的出现作为隧道稳定性的判别标志,结合依托工程现场统计数据的系统分析,建立破碎千枚岩隧道中埋深在300 m以内、三台阶法(核心土)以及F3~F5支护方式下的施工期位移安全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3.
孔祥菊 《山西建筑》2011,37(24):188-189
通过试验研究了千枚岩的力学性能,结合隧道本身的特殊性,分析了在余震、强降雨等条件下千枚岩隧道施工塌方的原因,进而给出了相应的塌方预防措施,为类似条件下的千枚岩地段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杭利强  李忠 《山西建筑》2010,36(24):316-317
以十堰一天水联络线磨河村隧道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千枚岩隧道中出现地下水及产生变形的机理,针对隧道支护体系中常用系统锚杆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施工验证,指出隧道支护体系的核心是利用围岩自身应力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秦岭特长隧道各类地层的节理数、完整性、耐磨性等工程参数及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对西秦岭特长隧道TBM施工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研究,指出了隧道出口段千枚岩、变质砂岩、灰岩段等地层具备TBM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16.
依托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工程,对建设过程中大量监控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木寨岭隧道最大水平收敛变形、沉降变形以及挤压大变形的分布规律。基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和现场施工过程调查,从有利于应力释放、支护变形可控及降低二衬挤压形变压力的角度,建立了炭质板岩隧道支护位移管理基准和挤压大变形分级标准,这些标准对于炭质板岩等挤压大变形地层中隧道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基于监控量测得到的初期支护收敛速率与大变形分级标准,开展了炭质板岩隧道二衬施作时机研究,结合工程经验类比,得到了大变形地层二衬施作时机的变形控制基准。这些基准在木寨岭隧道等其他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樊献友 《山西建筑》2009,35(11):164-165
阐述了包家山隧道硬质千枚岩段快速施工技术,从施工方案、机械设备和组织管理的合理化论述了隧道的快速施工,指出在大型机械化隧道施工中,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快速、优质、安全、高效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何东 《施工技术》2011,40(7):85-87
以肇兴特长隧道为例,介绍了超前地质报设计体系及隧道炭质泥岩地层的施工方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雷达法与陆地声纳法相结合进行探测,并结合水平钻孔探索的方法.对涧口浅埋地段和围岩与隧道行车洞身的施工方法以及辅助施丁方法和排水、通风措施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