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何佳雯 《西部皮革》2020,(3):64-64,69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在服饰上对比之前朝代有较大区别。魏晋服饰多为宽衣博带,本文从魏晋历史背景及其文化特征着手,结合《洛神赋图》中的人物造型分析,浅谈魏晋服饰风格特点,进而探析魏晋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谈及中国服饰,避不开的是服装与礼仪制度、文化思潮的牵绊,历朝历代服装的产生与发展,总要和当时的人和事发生关联,从而辐射开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凭借个人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服装文化中留下了强有力的一笔.文章就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自我宽容"服饰文化观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蔡宏艳 《西部皮革》2022,(21):106-108
多元文化审美需求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瞩目,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对服装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舒适保暖,服装设计开始追求贴近自然、传递理念、传承文化的重任。魏晋时期是中国女性服饰艺术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在发式、身衣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基于魏晋时期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女性典型服饰元素,探究其服饰样貌特征在现代设计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淑葵 《丝绸》2005,(6):52-53
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风格,“褒衣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文章就两者之间的联系与渗透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罗丽娜 《西部皮革》2024,(3):123-125
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点,探讨服饰审美思想的演变、实用价值如何转化为审美追求、政治因素和时代发展如何影响服饰审美思想的形成。研究认为,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蕴含着精神文明,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极具特色,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服饰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设计的形态类型之一,服饰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审美要素不同,所设计出的服装审美价值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今融合发展理念下,很多服饰设计者纷纷在服饰造型设计中传达美学理念。基于此,文章主要论述了服饰设计的审美要素,包括设艺术美、色彩美、综合美等,归纳了服饰设计的审美价值,明确了其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时代化需求,而且能够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以期对审美价值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服饰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琳 《西部皮革》2022,(4):121-123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瑶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由于居住的环境不同,瑶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其他民族有所差异,同时也使得瑶族服饰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及头饰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推广贡献一...  相似文献   

8.
师雅洁 《西部皮革》2024,(5):140-143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婚嫁礼服更是展现了特有的美感。文章以形制、色彩和纹样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先秦时期的审美特征进行解读。总体而言,衣服形制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深衣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快速发展;色彩遵循了传统的玄纁制度,呈现出端正庄重的审美观念;纹样以素为贵,绘绣工艺仅在少数贵族阶层中出现。这些特征不仅凸显了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也赋予了先秦时期婚嫁礼服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吕田 《中国食品》2014,(9):72-73
时间来到了魏晋时期,这个时代熬过了战乱与饥荒,文士与官僚要小心官位与脑袋是否仍然安全地处在自己的身上,暴发户们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升斗小民需要通过盛大的排场来增添自信,道德实在过于飘渺,而丰厚的饮食却毫无疑问永远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更容易给人以真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论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有食盐产地82处。其中,海盐产地19处、池盐产地26处、井盐产地28处、土盐产地3处、石盐产地6处。与秦汉时期相比,增加了27处。在长达36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变化难以称道。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盐产地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井盐产地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6处石盐产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分裂割据严重影响了盐业生产;(二)西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盐业生产的发展;(三)西域地区社会发展促进了食盐资源的开发。总之,这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发展主要是西部地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这个时期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皮革服装自古有之,彼时几何裁剪就已经存在,其增加了服装的美感,时代变迁,而今的皮革服装设计中对于几何美学要求更高。故此,本论文研究了几何美学定义,对其内涵表现予以挖掘,同时结合皮革服装设计发展史来寻找几何美学和皮装设计的关系,再对目前几何美学在皮装设计中表现予以讨论,对其作用予以分析,着重讨论起运用手法。希望形成的内容对我国皮革服装设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顾韵芬  张姝 《纺织学报》2009,30(1):102-106
以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研究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涵化的不同特征阶段、产生因素和反应态度。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涵化可以概括为推行汉化;实现舆服制度;由简到奢;舆服制度的完善;服饰等级观念确立,提倡节约、淳朴、质直的旧风;限制汉化,强制实施女真化等特征阶段。促进服饰文化涵化产生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而面对服饰文化涵化有接受、适应和抗拒等反应态度。  相似文献   

14.
顾韵芬  高岩  李丹 《纺织学报》2008,29(2):81-85
 为丰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史的研究,从服饰技术成果融入、服饰制度形成与完善、服饰等级观的出现等方面分析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融合表现,梳理归纳了4种民族间服饰文化交流的互动形式:榷场互市贸易、朝贡与回赐、外迁与内聚、战争与抢掠占有。从横向研究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整合性发展,认为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整合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跳跃性、渐进性和强势性等特性,对现阶段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韵芬  杨书岫  曾慧 《纺织学报》2007,28(11):119-123
 针对我国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共同体历史相沿,群居相染,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稳定传承性的民族服饰文化这一特点,就金代齐国王墓葬的服饰和同期南宋的服饰进行比较,从民族间服饰文化的差异入手,将金代女真族具有传承性的服饰文化分为功能型、习俗型、崇尚型等特征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影响其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性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群体生存条件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宏观的朝代更迭,还是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传统服饰都有着极大的魅力,承载着文化、承载着历史、承载着五千年来先辈们的辛勤创造。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结晶,从古代的深衣曲裾,到近代的旗袍唐装,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缩影,是一部属于中华民族辐射圈的时尚发展史。时至今日,汉服的再次兴起让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再度步入人们的视野。从对于"落后思想"的不理解,到设立汉服日的建议,汉服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快节奏的现代,如何让传统的汉服发扬光大成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7.
杨慧芳 《纺织报告》2020,(1):117-119
创新思维是设计思维的核心,是服装设计的灵魂。服装设计师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现代时尚语言与厚重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服装设计作品新的情感、个性与艺术性,才能使服装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服装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的结合,以期通过创新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刍议对特殊体型服装的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中,特体人群占有很大的比例,面对丰富多彩的服装世界,他们很迷茫,对如何穿衣表现出困惑。阐述了运用常规设计手段与大众视错心理从造型、色彩、面料、配饰等4个方面对特殊体型服装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中国皮革》2021,(4):60-62,66
现代皮革服饰具有丰富影视拍摄中故事背景和人物的作用,探索现代皮革服饰在影视拍摄中的艺术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现代皮革服饰的审美进行物化,分析现代皮革服饰的材质选择、剪裁工艺以及颜色搭配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影视拍摄中现代皮革服饰的作用入手,借助皮革服饰可定位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达人物心理情绪以及暗示人物命运,帮助影视拍摄完善故事情节,实现现代皮革服饰在影视拍摄中的艺术审美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青 《纺织学报》2007,28(9):92-95
阐述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历史,以及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传统服饰手工艺所受到的冲击,揭示传统服饰手工艺必须走发展创新之路,与现代国际时尚结合,以适合工业化成衣生产的特性应用于现代成衣设计。同时列举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刺绣、镶边和盘扣这3种服饰手工艺的传统样式及其在现代成衣中的应用,分析说明传统服饰工艺如何与现代成衣设计相结合,对传统服饰手工艺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