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利名渠     
寒风辑 《水利天地》2003,(12):36-36
郑白渠 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  相似文献   

2.
古代陕西,特别是关中平原作为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水利工程密集,灌溉农业发达。认真总结古代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省水利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一关中早在周代已兴灌溉之利。《中国水利史》载:“《周礼》稻人所叙灌溉之利,堪称完备,其实施区域,殆即以陕省为中心,今眉县、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各县,沿秦岭山下,稻田纵潢,皆周时建都沣镐之旧地。当时水利之完美,必为九州模楷。”陕西最早用于灌溉农业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秦国的“郑国渠”。它的修建是因为当时韩国惧怕强秦的进攻,于公元前246年派水利专家郑国赴秦,劝说赢政兴建水利,企图借此“疲秦”。后来秦国觉察到这一阴谋,欲杀郑国,郑国申辩说:这项工程不  相似文献   

3.
也说郑国渠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大,东方六国受到威胁,紧临秦国的韩国首当其冲,势小力单无力抗衡。于是韩王想出一个“疲秦”的计策,指派水工郑国劝说秦国兴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想以此使秦国疲惫不堪,无力东伐。秦果中计。在施工中,秦发觉韩玉的阴谋后,要杀掉郑国。郑国却从容地对秦王说,修此渠道,只能“为韩(国)延(缓)数岁之命,而为秦(国)建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认为有理,  相似文献   

4.
<正>郑白渠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注入洛水,全长300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时既可补充作物需水,又可补充养分,改良了灌区内的盐碱地,农作物产量得  相似文献   

5.
郑国是春秋战国末期的水利专家。郑国渠是当时的一项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起自瓠口(今陕西泾阳),引泾东流,注入洛水,干渠全长近300华里,灌溉农田4万余公顷。然而这一灌区全部处于最高地带,因而形成了完全自流灌溉系统是很不容易的。其科学性、合理性令今日的水利专家赞叹不已。若要追究兴建这项著明的水利工程的原因,却是一个计谋的产物。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雄心勃勃,统一六国已成为大势所趋。六国之中,韩国最弱,无  相似文献   

6.
渭水 《水利天地》2007,(2):27-27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杰出的水工,奉命帮助秦国兴修了著名的引泾灌溉渠。公元前246年。为了延缓秦国的扩张步伐,韩国桓惠王想用修建水利工程的办法消耗秦国国力。因为兴修水利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秦国忙于修渠,势必难以发动对外战争,这样韩国就会赢得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他表现出十分关心支持秦国发展的样子,派出使臣带着治水干才郑国面见秦王赢政,提出帮助秦国在泾河上修筑一条引水灌溉渠道。  相似文献   

7.
<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民谣。民谣真实地记载了郑国渠、白公渠将关中变为沃野,给秦汉两代的关中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它说的仅是秦汉两代的景况,实则在后来历史的长河中,郑国渠支撑起了汉唐两个朝代的繁荣和强盛。民谣中的郑国,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  相似文献   

8.
郑国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在其本土关中修建的大型灌溉渠道。这条渠道是在法家路线的指导下,在广大人民的艰苦劳动下兴建的。它的顺利建成,改变了秦国农业生产的面貌,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力量,从而使关中变成了一个巩固而强盛的战略后方,支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研究兴建郑国渠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法家路线及其对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了解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批判林彪尊儒反法、攻击秦始皇,妄图开历史倒车的反革命罪行,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郑白渠渠首及渠系工程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我国古代引泾灌溉工程,始于秦而盛于唐。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兴建的郑国渠,和公元前95年汉武帝太始二年修建的白公渠,按史料记载均为引洪灌溉,并留下了“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千古名谣。关于郑国、白公二渠,水利史志和考古学界已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述;作者也有幸参与过现场考察工作,并提出过一些见解。在已有著述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所差别和争议,主要是历史文献记载的欠缺且说法相悖,  相似文献   

10.
泾惠灌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依仲山和黄土台塬,西、南、北三面分别被泾、渭、石川河环绕。灌溉着咸阳、西安两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五县(区)的46个乡镇的13 5.5万亩农田。 泾惠惠民境未止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秦国兴建的郑国渠,距今已有2200余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11.
常崇信 《陕西水利》2009,(5):152-152,40
郑国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中学的历史教课书中早已知晓,从事水利工作后,对古代水利人的这个杰作总想去瞻仰和凭吊,但每每起程却总被搁置.2009年7月中旬,中华水利文协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会议安排考察郑国渠,有幸走进心仪已久的郑国渠首.  相似文献   

12.
战争期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穷途末路之时,甚至以水代兵,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是把“水利”当作对付敌国的手段,却是罕见的。据史书记载,战国末年,七雄之首的秦国日益强大,正待实施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方针,邻近又弱又小的韩国自然首当其冲,岌岌可危。韩国了解到秦王好大喜功,于是便派去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劝说秦国利用水源条件,开凿大型的渠道灌溉工程,企图借此使得秦国劳民伤财,顾不上也不再有力量向东征伐,以保全韩国。秦国果然上了当,大干起来。这条渠道工程十分艰巨浩大,渠首在今天陕西省泾阳县的船头村西北的泾河岸边,引来泾河之水,东流经过今天的泾阳、三原、高隆、富平、蒲城、白水等县,行三百多里注入洛水。中间要穿越好几条天然河道,想必采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水利发展往往和政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春秋战国后期,秦王朝为了统一全中国,逐渐收复了各诸侯国。为了滞缓统一实现,造成秦王朝人力物力财力受损,韩国派出了水工郑国说服秦王朝修建大型郑国渠,秦果然中计。后来秦发觉上当,欲杀郑国,但在郑国晓之以大义,阐述修渠以利国家百姓后,秦王朝继续加大施工,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修成。从这一偶然的修渠事件,可以看出水利和政治是密切相关的,修郑国渠固然使秦王朝耗尽了人财物力,但水利建设发展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更加巩固了。在长达几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治水的成败左右着历代朝纲国运的兴衰,治国必须治水,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结论。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高度重视水利,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接连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使成都平原万顷农田旱涝保收,“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郑国渠建成后,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天下财富“十属其六”。秦始皇之所以势冠七雄,灭六国、统天下,兴修水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曾经这样评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外,  相似文献   

15.
三秦大地,物华天宝,古都西安,人杰地灵,延安圣地,光耀九州。纵观历史,多少英雄驰骋三秦,文治武功,一代辉煌。而岁月无情,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唯治水业绩泽被亿民,功盖千秋,推动三秦文明逆轭而进,在历史宏卷中闪烁着熠熠圣光。 周朝文王和武王,兴古彬之风,教民稼穑,依水建沣镐之都,挖灵沼之池,致辞彪池之水,平畴原野,彻田为粮,开创平治水土、稻田。灌溉、人工养鱼先河。秦时始皇帝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雄才大略,重用郑国、史禄兴建郑国渠和渠和灵渠,连同秦昭襄王时李冰父子兴建的都江堰,号  相似文献   

16.
<正>"古有郑国渠,今有引汉济渭!"在热火朝天的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工地采访时,笔者不时听到这样的话。尽管工程还在建设中,但毋庸讳言,引汉济渭——这项陕西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水利工程,构建关中水网的一招大棋,必将会以巅峰之作的身份载入三秦乃至共和国的水利史册。如果2200多年前的水工大师郑国在天之灵有知,当会发出"伟哉!壮哉!"之类的感叹。盛世风流,水主沉浮关中是一块物产丰饶的土地,是"天府之国"和"天下陆海"  相似文献   

17.
郑国和郑国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是战国末期水利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受韩国之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企国消耗秦之国力以阻止和延缓灭韩战争。秦王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征发大量民工,由他主持开凿而引泾水,东  相似文献   

18.
张骅 《海河水利》2001,(4):39-41
我国的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号称"天府之国",以富饶而著称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都江堰和郑国渠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秦国对统一巴蜀、开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关键的有二个人物,一是平定巴蜀的名将司马错,二是修筑都江堰的郡守李冰.  相似文献   

19.
<正>白起(?一前258年),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白起战功卓著,他一生"事秦昭王",善于用兵,战无不克,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开凿的白起渠(亦称长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藤结瓜"式水利工程,对后世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后人也尊他为水利家。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87年),白起  相似文献   

20.
知识窗     
《山西水利》2011,(7):60
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是哪座?它和哪两座工程一起被称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是郑国渠。战国末年,秦国逐渐强大,日益威胁着东方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