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堤防工程中的一些问题保证黄河不决口,乃是下游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根据清官档案资料,分析乾隆至宣统年间230次决口的原因,其中漫决139次,占决口总数的61%;冲决61次,占26%;漏决28次,占12. 1%;人为决口2次,占0. 9%。清朝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套盆地开展了历时多年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利用采集的298组浅层地下水样品以及收集并甄选的382个水文地质钻孔记录分析发现:河套盆地内95%的高砷地下水(As质量浓度10μg/L)集中在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古河道影响带及黄河决口扇裙带。其中,盆地南部首次发现了较为集中的高砷地下水,其分布范围与黄河北岸的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决口、改道形成的4个大型决口扇,在空间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表现为较强的还原环境及蒸发浓缩作用以及较弱的地表水补给强度。受pH值、含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等因素影响,决口扇裙带浅层地下水中砷的含量略低于平原中部黄河古河道带。结果表明:黄河古河道带及决口扇裙带特定的沉积环境控制着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对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改道频繁,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自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治理黄河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非工程防洪措施得到加强。依靠这一体系,广大军民严密防守,战胜了历年洪水,取得了连续5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一、防洪体系建设成就 1.堤防险工及河道整治。黄河下游防洪工作是从粉碎国民党政府水淹解放区的阴谋的斗争开始的。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夜以继日抢修千里大堤,完成了黄河回归故道不决口的艰巨任务,夺取了反蒋治黄斗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黄河凌汛灾害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中国水利》2007,(3):43-46
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严重,特别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至1955年的100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年份达29年,决口近百处,平均三年半就有1年发生凌汛灾害。山东为黄河凌汛灾害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1年和1955年凌汛期在山东利津发生漏洞决口;1951年在内蒙古河套河段浸溢决口达60余处:2001年又在宁蒙河段乌兰木头发生民堤溃决。凌汛灾害的产生,主要受河道形态、气温和河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正高超,生卒年和籍贯不详,是北宋时期一名经验丰富的黄河河工,他曾巧妙堵塞黄河决口,由此在治黄历史上扬名。北宋庆历年间,黄河在商胡(现河南省濮阳县东北一带)决了口,百姓伤亡损失不少。附近军民拼力堵塞却无济于事。眼见缺口愈来愈大,朝廷便委派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负责堵复。黄河决口,需从决口河堤的两头填堵,填至中间,还剩一个小缺口时水流很急,非常难堵,这就是所谓的"合龙  相似文献   

6.
对黄河二十六次大改道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河道,历史上大改道的次数,从来说法不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1959年《人民黄河》一书把黄河下游大改道列为26次,一般写文章做报告多为引用。作者研究认为,对于决而复堵,未形成固定新河道的或决口分支,并未夺河,而原河仍然行河的决口不能算为大改道,如按这样的原则,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大改道只有5次。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黄河治理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政。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也无力对决口进行及时堵筑,  相似文献   

8.
据历史记载,1946年以前黄河三年两决口。每次决口都要淹死无数人,吞没大片耕地,冲毁大量房屋财产,给下游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因此,黄河成了世界闻名的害河。如今,黄河被征服了。四十年来黄河一次都没有决过口。这一时期,黄河经历了十二次流量超过10,000秒立方米的大洪峰,其中三次流量超过了15,000秒立方米,黄河大堤却安然无恙。更应该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数千年来经常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的黄河水,如今却破用来为我国人民造福。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每年约有27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约占黄河年径流量的48%——被用来灌溉、发电和改良土壤。目前在黄河流域已建成五万亩以上的灌区200多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7,000万亩。  相似文献   

9.
论黄河长治久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就如何实现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对治黄工作提出的“堤坊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4项目标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1)黄河大堤5种决口形式(漫决,冲决,溃决,凌汛决口和人为决口)中,通过水库调节可以解决凌汛决口,对提坊威胁最大的漫决,冲决,溃疡问题需要采取加高加固堤防,库群联合调度,运用分滞洪区,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中以解决。(2)黄河不断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通过行政,经济,工程,科技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去努力实现。(3)要保证黄河水质不超标,一是流域机构的水资源保护部门要提出沿河每个省(区)的最大许可排污量,二是要将水质监测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让社会舆论进行监督;三是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制裁。(4)黄河河床的不断抬高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滗不平衡所致,加强水土保持,加快 游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和河口治理,适时调水冲沙是抑制黄河河床抬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治水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入朝辅政,出任宰相,他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对黄河治理也十分重视。当时,黄河继商胡决口,河道改向北流经恩州、冀州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海之后,又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在大名决口,向东冲出一条分支,名为二股河。由于河势壅塞不畅,决溢泛滥加剧,因此围绕黄河维持北流还是疏通二股河,回归故道东流的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王安石力主导河东流。他认为,黄河决口是由于泥沙太多,淤积严重,若听任下游河道分作北流、东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三年八月的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中游地区,陕县洪峰流量高达22000米~3/秒。洪峰出现,水位陡涨,漫溢成灾,两岸一片汪洋。据记载,黄河两岸共决口59处,淹没河南、河北等省67个县,受灾人口360万人。其中仅长垣境内的临黄大堤就决口30处,占了半数。其决口位置和口门尺寸,详见决口情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危害非常严重.黄河下游南决乱淮(河)、北决乱海(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淮,在冀、鲁、豫、皖、苏25万km2的土地上均有黄河洪水肆虐的痕迹.在目前地形地物条件下,黄河洪泛可能影响范围涉及上述5省的24个地区(市)所属的110个县(市),总面积12万km2,耕地733万hm2,人口8510万,洪水决溢经济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13.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勃然兴起,为历史上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黄河本是中国的大患,有史可稽的曾经改道26次,游荡成性,蹂躏过广大的黄淮海平原,两岸堤防决口漫溢成为常事,甚至有三年两决口的记录。但在建国以来四十年中,除三贵海口一段在凌汛中曾经漫决外,从无决口漫溢的事故。这应归功于修防的威力,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黄河自黎阳(今河南浚县)以下,横贯冀州地区(即今河北省中部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流向东北,经元城(今大名)馆陶、平原、东光、由章武(今黄骅县西南)注入渤海(见附图)。在西汉二百多年间,黄河不断在冀州境内决口为患,泛滥纵横,不可收拾。公元前7年有个名叫平当的管河官员,面对黄河决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防凌工作是一个非常嚴重的自然斗爭任务。自銅瓦廂决口改道以后,現在河道在102年当中,于山东境内决口計有132处,因凌汛决口的就有32处,約占全部决口数的四分之一。凌汛决口多集中在山东河道下段的惠民地区,占凌汛决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解放前反动統治时期,对人民極不負責,凌汛期僅僅設置防凌冰排,消極应付,因此凌汛决口頻繁,僅926~1931年的六年中就决口六次,給人民带来嚴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后,主流北徙而下,而原黄河在商丘境内留下的百里故道,称为黄河明清故道,也称为咸丰黄河故道。金代以前为古汴渠流路,元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黄河决溢南泛,多道分流入淮,流经襄邑(今睢县)、宁陵、归德(今睢阳区)、虞城诸县,这是黄河流经商丘的起源。至正十一年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河道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以来,已经整整100年了。这期间,由于黄河泥沙不断淤积,致使河床持续抬高,如今的下游河道已成为一系难治的地上悬河。然而,黄河下游这一流路还能报情多久,是许多人都在深虑的重要问题。笔者反复研究黄河下游历史变化和兴衰过程,得出一个结论,即未来50年左右黄河下游将发生大改进。现将这一看法提出,望能与治黄专家和学术界商榷,因为这是涉及现代黄河治理和下游开发布局的重大事件。一、历史上的黄河大改过及其原因史书有关黄河决口、改过的记载很多,人人战国时至今黄河决口2500多次,较大的改…  相似文献   

18.
分析1954、1958、1982年三次黄河下游大水的情况,说明伊洛河夹滩自然滞洪区影响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的峰、量和花园口以下河段10000m~3/s以上的洪量。从分析不同的决溢分滞情况来看,决口分、滞的削峰作用要大于决口滞洪的削峰作用,这一点黑石关断面反映的更为明显,而花园口断面则与洪水的地区组成和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19.
《山西水利》2011,27(5):14-14
说人民治黄50年岁岁安澜,就是指1946年以后,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意思。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250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相似文献   

20.
王守春 《人民黄河》1994,17(8):53-58
迄今为止对黄河下游历史时期决溢时空变化的研究多为一般性设计,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进行统计,并且把堤防系统相对完善,河道相对稳定的1566-1855年1875-1938年两个时期作为特定的研究时段。研究表明,上述两时段内黄河下游决溢地点除了存在自下移动的趋势外,还存在自上向下的移动趋势,决溢的时空变化除了与人为因素有关系外,还与中游的旱涝期有一定关系。决口频繁的地点和地段,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