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阳 《中国科技博览》2011,(29):531-53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和传承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5.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从设计角度重构传统手工艺的创意开发,深化中国艺术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方法。方法 客观分析现阶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难以传承技艺,难以开发活化的困境。归纳总结若干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运用传统手工艺内在的工匠精神,结合现代创意设计构思,活化开发与其融合形成的4种成功实践案例。最后,将中国艺术类高校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进行初步构建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方案。结论 基于我国艺术类高校在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体系的建设原则,提出从学生-高校-社区-产业的四区联动培养机制方案,为高校创意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有效结合方式,为全面落实2035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传承人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衡水内画以其精妙的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产生于清代的传统工艺,师承京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掌握京城"叶派"内画技法后,创新材料工具和技法,形成独具风格的"冀派"内画,在当前文化市场越来越重视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挖掘市场价值的今天,探索衡水内画技艺,为其在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中确立文化身份和艺术价值,是其传承发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加之贵阳"大数据""互联网+"和"大生态"等战略的开展,将该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对其保护和传承、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而针对贵阳贵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4条路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数字技术、旅游业,对于丰富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形和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王亦敏  刘元寅 《包装工程》2015,36(10):13-16
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形和意进行分析。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的有效联系为基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结晶,其中的传统工艺、思想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设计中,给当代的产品设计增加了新的活力。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通过与产品设计的结合,以新的形式融入到生活中,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并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梁玉娴 《上海包装》2023,(2):180-182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为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数字藏品,从而突破传统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发展滞后现象依然突出,通过利用文创设计的手段来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可以防止其消亡。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文创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罗榕榕  吴一凡  王原  汪雨柔 《包装工程》2022,43(24):413-419
目的 扬州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但近年来工匠精神在玉雕行业中逐渐消失,扬州玉雕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将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制作理念注入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设计作品中,活态传承扬州玉雕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与总结扬州湾头的玉雕发展历史,归纳扬州玉雕“源湾头”的地域性特质,挖掘“扬州工”的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图像叙事设计开发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 以符合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语言重对扬州玉雕进行再创作实践。结论 探索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图像叙事新模式,可以为扬州玉雕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文化载体,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低碳视角下非遗产品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京艳  钟蕾 《包装工程》2015,36(10):9-12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产品的保护提供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方式。方法非遗数字化平台技术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多种低碳的保护途径,搭建数字化平台,应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人体运动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多媒体数据库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方式,并提出低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保护的概念和技术路线。结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以及宣传等提供了更为低碳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及当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应用,为佛山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五十六民族先辈留下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犹如浩瀚的海洋,承载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速,使人们逐渐认识了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相似文献   

18.
柳青 《包装世界》2021,(7):35-36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探究与思考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然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包括用新媒体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播和转化、研发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关键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