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2012年上半年手机视频用户规模  相似文献   

2.
梁辰 《通信世界》2012,(28):20-20
移动终端上网人数的增加,以及网络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对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避免沦为管道仍将会是近一段时间运营商所要应对的核心发展问题。你用什么终端上网?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回答了这个问题。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而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则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7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5000多万,其中一半是互联网用户,另外一半主要是WAP用户,只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用户使得我国网民总数由原来预计的1亿8千多万人激增到2.1亿人。我国手机用户为5.3亿。目前200元的手机已经有上网功能,今后若干年内对于低收入人群和偏远农村地区用户,WAP手机上网将是上网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4G用户的迅速增长和WIFI的全面覆盖,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6.49亿,手机网民5.57亿,这意味着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广播电视借助互联网与手机终端,获得新机遇,大量网络广播电视APP应运出现。  相似文献   

6.
潘天梅 《中国新通信》2011,13(11):28-31
IDC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在2010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过PC,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9亿部,较上年增长87%,而全球PC(个人电脑)出货量为9210万台,同比仅增3%。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8亿部,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1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至14亿部。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网民也呈指数级增长。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由2009年年末的60.8%提升至66.2%。IDC预测,2011年全球21亿经常上网的人中有半数将采用非PC设备联网。另有  相似文献   

7.
《电信技术》2011,(4):44-47
相关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网互联网上网人数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业内专家预测每我国3G用户渗透率今年将达到10%,手机终端逐渐智能化和手机操作系统逐渐开放化将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一直以来,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问题都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而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也是移动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通信》2006,(14):7-7
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接近2/3。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正猛 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稳步推进。据工信部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光纤接入用户数达到5393万户,8M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30%;移动宽带(3G、4G)用户占整个移动用户的比例已经达到38.5%(见图1),预计这一数字在今年年底将达到40%。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空前繁荣。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27亿。在这些网民中,83.4%选择用手机接入互联网,这一数字首次超过传统PC 80.9%的使用率(见图2)。由此可见,手机作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数据报告,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了5.3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39.9%.手机网民已经达到了3.88亿,使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发布了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人。以下为手机上网网民分析。  相似文献   

12.
行业要闻     
《世界电信》2009,12(7):8-11
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手机上网用户增速迅猛 7月16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网民总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占网民总数的46%,半年内增长了32.1%,增速十分迅猛。  相似文献   

13.
综合信息     
<正>我国内地网民达1.62亿宽带网民达1.22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8日发布了《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6倍,已有4430万人。  相似文献   

14.
张莹 《中国新通信》2011,13(9):78-79
中国移动相关部门透露,其应用商场(MobiIe Market)全国累计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3900万人,注册开发者达110万人,是去年成长最快的手机应用商店,中国移动同时表示,要打造其应用商场为全球中文应用商店第一品牌. 累计下载量已达1.25亿次 截止2010年末,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03亿,,而到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和具备浏览器的传统手机的保有量将达到16.9亿部,手机将超越PC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上网工具.  相似文献   

15.
7月21日,CNNIC发布了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从1995年商业互联网启动到2005年网民超过1亿,十年风雨历程,宏观到产业兴衰,微观到世俗评价,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太多。那么,在网络广泛融入生活的今天.互联网究竟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背负家长的反感斥责、舆论的批判监督的另一面.互联网又是怎样地被一亿网民所需要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1日在京发布了“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这也是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  相似文献   

17.
唐军 《现代通信》2000,(7):10-11
一、 WAP的提出如果把5 000万用户做为一个目标的话,电话的使用和普及花了近75年的时间才拥有这一个数字,电视和蜂窝移动电话用了12年就完成了,而Internet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一成果。迄今,全球已有3亿多无线用户和2亿多因特网(Internet)用户。我国截至1999年10月,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4 200万,上网用户1999年12月底统计为890万。移动电话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能否将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结合起来,改变固定终端上网(即电脑上网或电视机上网的状况),也可实施移动接入Internet。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阴志华 《通信世界》2006,(11A):22-22
3月20日,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在第14屠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的主题报告会上憧憬:如果全国的38亿台电视变成多媒体终端,中国的信息化将会得到多么大的提高。而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现有的模拟电视终端转化成数字终端。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贝尔实验室研究模型表明,到2017年,城域云和数据中心的流量将增长440%,全球将有39亿人上网;未来5年,无线带宽将增长10倍以上,有线带宽超过20倍;到2020年,将有700亿件"物品"被连接到互联网。因此改变是必需的,无论是网络建设方式还是监管方  相似文献   

20.
徐超 《通信世界》2009,(13):26-26
In-Stat预测,到2012年底,3G用户规模将呈现三倍式的爆发增长,达到9.4亿。在全球3G市场向暖的大环境下,3G业务与应用正从最初的高端用户向更广阔的客户群扩散,这促进了3G终端进一步的细分化,呈现出超低价终端(ULC)、入门级终端、中档终端与智能高级终端的不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