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豆腐乳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营养丰富的调味食品。柘城县加工腌制酱咸菜腐乳、以“柘邑三园斋”豫东味和酱园”“柘城三兴酱菜园”著称,相传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柘城的酥制培乳在解放初期就畅销周围县市,但由于旧的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产量小,周期长很难保障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2.
一、目的豆腐乳是一种有丰富营养的调味食品,柘城县酱菜厂生产调味品有悠久的传统,以“柘邑三园斋”和“豫东味和酱园”、“柘城三兴酱菜园”而著称,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技术工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表其生产水平的“酥制培乳”在解放初期就誉满中原,畅  相似文献   

3.
我县加工腌制酱咸菜有悠久的历史。柘城潼关酱笋和什锦包瓜是豫东一带传统的名特产品。素以色泽鲜艳、透明发亮、甜咸适中、脆嫩可口、风味清香而驰名,不但在本地市场上成为畅销品,而且还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内蒙等省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柘城历史上的传统名菜酱虎爪、酱龙须、酱天鹅、酱萱花的制作方法.这4种酱菜形状特异,色泽悦目,味道鲜美,具有开胃健身的功效,极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对“中国酱”和“中国酱文化”给出了概念界定:中国酱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制曲经酶变加盐等基本工艺制成的发酵食品。”“中国酱文化”则是“人们在中国酱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识能力、行为方式、风俗思想等一切与之相关联的事象总和。”文章以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对中国酱的起源发展、中国酱文化的历史流变作了大历史时空的深入细微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一向有酒缸、酱缸、染缸的“三缸”文化之称,典型的“酱缸”文化是绍兴不同于全国大多数城市酱园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本文第一次对“绍兴酱缸文化”作了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讨论,指出其本质特征是“三风”:绍兴酱园传统品种的风味、绍兴酱业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风流、绍兴酱业人风格。“三风”之中绍兴酱业人经验、经历、精神所集成的“绍兴风格”是核心。“绍兴酱缸文化”的悠久历史积淀和清代晚期以后跨世纪张扬,最终使得19世纪以来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主中馈者鲜有不知绍兴者。直到今天,绍兴地区仍然可见千年以上传统工艺的作坊式酱园在为百姓的餐桌服务。“绍兴酱缸文化”是历史上中国酱文化的缩影,“绍兴酱缸文化”深深地渗入绍兴了历史。决定了绍兴的过去,影响着绍兴的未来,而且正如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那样:其影响所及远远不仅止于绍兴。  相似文献   

7.
柘城属朱襄古都,土地肥沃,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据古代传说,大约在5千年前,朱襄部落就居住在这里。朱襄氏死后葬于柘城东朱贡寺(今大仵乡朱贡寺附近)。古诗说朱襄氏丧其妻用酱醋一百二十坛,可见当时酿造业的盛况。 柘城在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下游,豫东平原上,位于北纬34度5分,东径115度21分,古时有“群岗交峙,大河环流,七岗群出,八清遥连,廓山东峙,涡水南环,  相似文献   

8.
以酱油、食醋、酱腌菜为主要产品支柱的我国调味品酿造工业,同我国文化有着同样古老的历史。《礼记·曲礼篇》记载:“脍灸处外,醢酱处内”,“献熟食者,操酱齐”。《论语,乡党》记载:“不得其酱不食”。《物原》记载:“周公作酱”。可知酱的酿造历史始于周时。建国以来,调味品酿造工业作为食品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9.
柘城酥制培乳相传从清朝德宗,以“柘邑三圆斋”、“予东味和酱园”而著称,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过广大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工艺改革、质量风味有很大提高。1982年在全省同行业同类产品评比中被评为全省第一名。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0.
白酒“兼香”型的提出,来自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前后,其目的在于发展除四大香型外的其他香型、风格。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厂家生产,已具一定的规模,并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信誉。作为一个新风格的酒种,以“浓”“酱”相揉合的“兼香”型白酒已是客观存在。然而对这类酒国家尚未制定产品标准,其风格特点也未统一认识。一九七八年前后,酒界提出了“兼香”型风格应为“浓”中带“酱”,闻为“浓”香,尾有“酱”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浓香”型酒类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祥云酱辣子     
云南的“酱辣子”系用新鲜辣椒腌制而成,因该省祥云县生产历史较久,质量上乘,故又称“祥云酱辣子”.其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曾三 《中国调味品》2001,(2):26-26,39
潼关酱笋是陕西省潼关的传统酱腌制品。由于这种产品在制作时留下一层笋皮 ,因此又称为“连皮酱笋”。同时因为产地潼关县在清代时曾经升格为“厅” ,因此也有“厅酱笋”之称。潼关酱笋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开始小有名气 ,距今约有 30 0余年历史。创始人本来出生于山西省 ,于清康熙年间在陕西潼关设立并经营以制造酱腌菜为主的万新合酱园。以后又通过制作方法的不断改进 ,终于形成目前的生产工艺。潼关酱笋从清代起就广销于我国西北各省和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省的城市中。 1 981年出版的地方志中关于潼关酱笋有“甘美天成 ,声称宇内”的…  相似文献   

13.
曾祥斐 《新食品》2012,(9):150-153
作为国内十七大名酒之一,武陵在酱酒领域曾一度与茅台、郎酒齐名,被誉为“茅武郎”。2003年,泸州老窖股份公司以资产置换的形式控股经营了武陵。而后,基于武陵酒幽雅醇和的品质,公司在原有“酒中君子、酱酒将军”的文化积淀基础上,于2007年全新推出幽雅酱香武陵酒系列,分为武陵上酱、武陵中酱、武陵少酱三个品种,市场价格分别为2700元左右、800元左右和500元左右。根植于湖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浓厚的政治文化与军事文化,武陵酒业为这个系列提炼出了“军衔等级”的概念,将武陵三酱定位为以政务、商务为主的高端产品。其中的武陵上酱酒作为武陵酒最高端的产品,成功地树立了武陵品牌形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豆酱的功能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酱 (豆酱 )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 ,因此它已有将近 30 0 0年的历史 ,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话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 :“酱 ,多以豆作 ,纯麦者少 ,入药当以豆酱 ,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 ,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  相似文献   

15.
酱的机能性     
酱(豆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因此它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它在人们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活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宝要》中有“制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  相似文献   

16.
成都双流县中和镇所产的伏晒南油,是当地传统优质调味品,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色泽黑黄醇厚,芳香浓郁,鲜美可口,回味做甜,长期贮藏不变质,不变味。中和镇伏晒南油最早还不是由中和镇“长春告团”生产。该着国的老板名叫邓静斋,是本世纪20年代中和场的袍哥舵把子,有名的“中和公”。其父外号“邓棉线”,是一个靠卖棉线为生的小贩。1922年,“邓棉线”实下了镇上的一家酱国,改名为“长春酱国”,在人生产经营。但由于缺乏技术力量,直到1929年,生意仍然冷清。当时中和镇上共有三家酱国,一名“茂盛长”,一名“于顺通”,再就是“…  相似文献   

17.
陈苍林 《中国酿造》2000,(6):31-31,34
闽台两地酿酱工艺称“醢仔。露天缸酿豆酱叫“缸醢” ,醢字之音正是中州古音。 [醢h儯i音读海 ,闽南语念去声。]瓮撑破。因此 :“水过豆多和过干的陈年豆种”是罨发豆芽菜的“三忌”。而酿造酱、酱油却又是 :“酿制其原因之一是古时造曲是“备一岁之用。”而且每年择定七月初七是“造曲日” ,其他时令都不适宜。为了长期储存 ,故非晒干不可 ;二是古代酿酱一般以水配盐、如一石水用三斗盐称为“三分盐制醪”与曲料量无关。那么 ,晒过的醅制醪时带入的曲水就少 ,酱醪也不致酸败 ;三是酿造酱油时 ,可避免因搅拌而形成糊状 ,糊了抽油就难。改…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我厂是国营扬州市前进酿造厂,主要生产酱油酱色产品,其酱油产品的注册商标是“香羽牌”而我厂采用传统晒酱工艺生产酱油商品名称为“三伏秋油”.该产品之所以称为“三伏秋油”是因为该产品采用传统晒酱工艺经农历称为“大伏、中伏、秋伏”三个伏天日晒夜露到秋天才成熟的酱油.据(礼记)说“酱齐视秋节”即过了“三伏天酱油方成熟.因此凡宋用传统晒酱工艺制得  相似文献   

19.
传统酿造豆酱采用“十水三分盐”的操作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料配水调盐,是传统酿造工艺的关键技术,古人采用“十水三分盐”的酱醪酿制方法,酿造出具有传统风味特色的豆酱、酱油。“十水三分盐”的制醪操作理念,从古至今,师承前人世代沿袭,是旧式酱 坊酿造操作中未成文的法规和章程。  相似文献   

20.
《新食品》2011,(13):42-4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0年,因为五粮液永福酱酒的上市,《新食品》一篇《一瓶酱酒引发的联动效应》在业内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余音未消,2011年6月,我们又因为另一瓶酱酒的问世,发起了“再运动”。只不过,此次“动’’的主角儿从永福酱换成了汉酱,而背后的“大东家’,从五粮液换作了茅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