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永明  杨绿溪 《通信学报》2006,27(9):129-134
针对MIMO-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简单灵活的空时分组码与多维特征波束形成组合方案,以充分利用MIMO信道的二阶统计信息。该方案在保证空时编码分集度的同时能最大化系统的编码增益,空时分组码的选取并不受实际发射天线数的限制,因此可以在分集度、编码增益以及系统码率之间进行灵活的折中。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同时表明,当实际发射天线数大于空时码所需天线数时,系统的编码增益随着实际发射天线数的增加大致呈线性增长,发射天线阵列间相关性越强,增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有效的预编码手段,随机波束形成技术能够通过只反馈信道质量而非信道系数的方法来大大降低信道的反馈负荷,同时还可获得多用户系统所固有的分集增益,因此对随机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对角线加载技术能减弱小特征值对应的噪声波束的影响,改善方向图畸变,但加载量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鲁棒的自适应对角线加载波束形成算法,根据阵列接收信号协方差矩阵的特征结构确定加载值.然后利用非线性约束条件优化权向量,自适应地加载对角线,可以提供较好的输出SINR,提高算法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因功率泄漏导致的能量损耗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最小相位误差的波束旋转(MPE-BR)预编码方案。首先,采用基于相移器的波束选择网络,构建波束选择集合,系统中每个射频(RF)链通过选择多个波束达到收集泄漏功率的目的。然后,以最大增益波束为基准,根据最小相位误差准则确定波束选择集合的相位,将所选波束的信道增益近似对准同一方向,使得用户的接收信噪比(SNR)最大,从而提高系统性能。此外,该文对所提预编码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频谱效率上界和能量效率上界。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接近无漏功率的和速率性能,与现有的算法相比,所提方案具有较好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性能。  相似文献   

5.
文中研究了多波束卫星地基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技术,通过构建仿真模型对多种不同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技术方案进行了探究,并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技术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基于 SCA 技术的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技术在 SE 和 EE 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收敛性较好,可解决 QoS 约束下的卫星与地基之间的无线通信 EE 最大化问题,证明了技术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李杨旭  许成谦 《通信技术》2009,42(1):102-104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准正交空时编码的波束形成系统的接收端改进模式,对接收端信号进行选择性接收,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在文章提出的接收模式中,接收端把接收信号分成两组进行接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来自邻近信号的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在完美信道估计下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改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7.
相关信道下将特征波束形成(E-BF)与空时分组码(STBC)相结合,在保持分集阶数的同时可以获得阵列增益,但需配置更多的发射天线.根据该系统特点提出了统计的发射天线选择方案,在不增加天线数情况下通过自适应子阵选择来提高系统误码率性能,并给出了平均误码率最小的天线选择准则.天线选择与E-BF共享信道信息,算法也不用频繁更新.仿真结果证明了该天线选择方案可提高系统误码率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特征空间的波束形成(ESB)算法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但矩阵特征分解产生的运算量较大,所以本文提出将神经网络应用于ESB算法。由于传统的求解特征矢量的神经网络只针对实矩阵,新算法将复信号协方差矩阵进行酉变换转换为实对称矩阵,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求解信号子空间,进行特征空间波束形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提高小快拍数时的波束形成性能,增大输出信干噪比。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MIMO技术是传统MIMO技术的拓展,其中导频污染问题是大规模MIMO技术中关键问题之一。以下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两种模型中的抗导频污染的预编码方案进行了讨论:独立信道模型和空间相关信道模型。两种信道模型对于不同的场景,各有其讨论价值。最后对目前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技术和市场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高速的无线终端接入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使得人们通过无线技术传输文本、语音、图像等综合多媒体业务的梦想难以实现,为了提供高速的无线终端接入方法,在接收和发射端都采用多天线的AdvancedSIMO(发展型单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汪海明 《电讯技术》2005,45(5):85-87
对于所有类型的切换算法来说,如何减少掉线率和提高切换成功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本文主要研究了当目标小区为TDD系统时的切换过程,提出了一种在切换中降低用户掉线率的方法:当系统无线资源不足时,利用TDD系统不连续帧传输特性来临时提供切换用户资源,降低切换用户掉线率;当系统有资源时,恢复用正常的子帧传输,保证QoS。分析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LTE TDD系统上行同步控制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了一种LTE TDD系统上行同步控制算法,为移动台提供发送的定时提前量。首先介绍了上行同步控制的过程,分析了利用用户信道估计信息检测信道冲激响应的起始位置、峰值位置和结束位置的方法,并详细描述了上行同步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UE(用户终端)速度为低速或高速以及不同的工作信噪比时,该同步控制算法都能够较好地工作,避免定时不准确导致的ISI。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提出一种新的CDMA下行链路空时编码方案,用正交扩频码区分不同用户,用扰码区分不同发射天线,由于扰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可以在不牺牲码域资源的前提下,以增加少量的复杂度换取较好的链路性能。仿真结果显示,采用正交扩频码和扰码二级扩频的空时编码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链路性能。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论述了智能传输中的关键技术——自适应调制技术的应用,结合当前的背景给出了FDD和TDD方式下基站和移动台采用自适应调制的原理框图,并在文章的最后分析了一般调制方式与自适应方式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戴凌龙 《电信科学》2006,22(6):81-84
3G终端的功耗是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通信系统对终端发射功率的要求,然后从调制解调方式、智能天线、双工方式及功率控制等几方面对GSM、TD-SCDMA、WCDMA系统终端功耗做了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TD-SCDMA终端的功耗性能不仅远优于2G的GSM,而且优于WCDMA.  相似文献   

17.
上行MC-CDMA/TDD系统中的新型预补偿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了MC-CDMA/TDD系统中的一种新型限制功率的预补偿技术,避免了在上行链路中插入导频,从而提高了频率/功率利用率。在上行链路中,为了保持发射功率不变,移动台发射机只对发射信号的相位进行预处理,而对接收信号幅度的估计和补偿都由基站接收机来完成。文中的分析包括由于信道时变引起的性能损失。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补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刘昶 《移动通信》2009,33(8):48-51
文章首先介绍了LTE TDD的技术特点,亦即LTE系统为TDD的工作方式进行的专门设计,包括无线帧结构、上下行的时间分配、同步信道和随机接入前导;接着详细阐述了LTE TDD测试的R&S解决方案的几个主要测试项目:LTE信号的产生与分析,LTE MIMO测试及LTE协议栈的测试。该解决方案可以加快产品的上市。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组织(3GPP)提出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是一种空中接口数据传输增强技术,相对长期演进(LTE)提供了WCDMA短期演进方案.HSDPA同样适于时分双工-码分多址(TDD-CDMA)系统.本文理论分析了智能天线与TDD模式、HSDPA技术结合系统的极限容量,讨论了TDD系统引入智能天线对链路质量的提升有助于HSDPA技术提高下行分组传输效率.最终讨论了基于不同3G标准向3.5G演进线路及不同实现机制的频谱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王俊波  陈明 《通信学报》2007,28(6):48-53
针对单业务TDD-CDMA系统的上行用户容量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对网络规划、准入控制与负载控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综合考虑TDD-CDMA系统智能天线、联合检测、非完美功率控制、用户分布密度、时隙上下行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适用于TDD-CDMA系统的上行用户信干比模型,并利用此信干比模型和高斯近似法给出了上行用户容量的计算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包涵的系统因素更加全面,因此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用于分析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的TDD-CDMA系统上行用户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