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晓明  王茹 《门窗》2020,(4):117-118
地震作用对房屋结构的破坏力较强,为保障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专门设计,以使房屋建筑具备抗震能力。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要掌握的是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制定不同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案,从而使设计方案与实际建筑相符合,进一步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害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灾害内容,其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实用性等有着非常剧烈的影响,高等级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建筑的具体抗震能力完成建筑空间平面、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施工场地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上述内容的设计有效的保证建筑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在地震影响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保证人体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关于抗震能力的设计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指明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点。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是否加入了对抗震要求的考虑,会直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造成影响。建筑要实现抗震能力,需要结构设计同建筑设计的共同配合和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文中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抗震设计问题。并结合震害,提出了建筑的竖向和平面布置中刚度与质量分布均匀、建筑体型简单对称对建筑抗震的重要性。优秀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要结构设计同建筑设计相互配合,共同考虑抗震设计,所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慧  袁明星 《城市建筑》2013,(14):50-5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基于已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专注于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对建筑结构的美感和人性化服务进行合理设计与创新。同时,加强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本文重点讲解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抗震措施,并结合雅安地震对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基于已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专注于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对建筑结构的美感和人性化服务进行合理设计与创新。同时,加强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本文重点讲解了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抗震措施,并结合雅安地震对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社会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大体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介绍了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结合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重点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讨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决于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整体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目前对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的研究很不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选择适宜的场地,在设计中做好建筑空间的结构布置,做好结构参数的选择与计算等方面,对如何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城镇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周治兴 《建筑知识》2014,(3):66-66,6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地震频发,更是让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发生时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提高抗震能力呢,需要我们来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抗震措施。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结构侧移大小,如果结构变形能力不足以抵御地震输入能量对结构变形的要求,则会发生倒塌。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9.
商治强 《砖瓦》2022,(4):92-94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往往会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人员伤亡,而我国属于地震灾害多发国家,要想最大限度降低地震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关键的就是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这就需要以建筑设计为切入点,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科学性的融入抗震设计概念,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这一主题,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措施及现有建筑加固设计展开综合分析,希望能给予相关设计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概率急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房屋抗震设计这一问题。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环节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给人们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危害。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与目标的分析,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各地区地震事故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用抗震设计理念可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将地震对建筑造成的损坏将至最低。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有关内容及建筑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并对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设计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保障人民的安全,减少地震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震具有超强的破坏力,属于难以精确化预测的地质灾害,会对广大民众人身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所以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强化抗震设计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以及多项影响要素限制,我国在抗震结构设计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当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结合案例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拟定应对策略,提升抗震结构设计成效。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了地震时建筑坍塌的原因,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框架建筑设计时的抗震要求,提出了建筑框架设计中应加强的几个抗震问题:注重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从而达到建筑抗震目的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以期对建筑设计师有所帮助与启迪,达到消除抗震设计隐患.  相似文献   

16.
熊海龙 《城市建筑》2014,(30):66-66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晖 《门窗》2013,(4):206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房屋抗震设计的关注,为了提高建筑房屋的抗震性能,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尽量减少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地震后被毁房屋的特点、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来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于建筑结构来说,抗震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从选择场址到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都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符合标准一个很重要的评判因素就是它的抗震能力.因此,怎么样的抗震设计才能符合现代建筑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不同的建筑要区别对待,选择最优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况,然后深入分析了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策略,以期能够增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5)
如今,建筑产业发展的不断迅速,对房屋建筑及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要求。由此可见,工作人员需要完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优化抗震设计方案,提高整体建筑的抗震能力,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基于此,文章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