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定量地表征储层的空间几何形态及物性特征,是反映地质特征三维空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采用地质条件约束下的随机建模方法建立杏树岗油田X4区西部三维地质模型。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用地质研究的沉积相图采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储层微相模型;按相控建模的思路,优选球型变差函数模型,以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参数进行模拟,建立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杏树岗油田X4区西部三维地质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油田开发调整、后期开发方案编制、挖潜剩余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地质建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河流相储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开发初期钻井资料有限等情况, 提出一种在地震反演波阻抗资料约束下,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数据, 并结合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进行河流相地质建模的方法。通过BZ3- 2 油田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 认为在此思路指导下建立的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储层定量地质模型, 为河流相储层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地质依据, 从而降低了油田的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针对扇三角洲储层物性变化大、建模难度大的特点,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扇三角洲储层为例,进行地质建模研究。应用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地质资料,应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对工区进行构造建模、沉积相建模和储层物性建模,模拟出储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实现了储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同时,对建立非均质性十分严重的扇三角洲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方法和技术上的摸索,为同类油藏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杜坡油田储层复杂、非均质性较强,严重阻碍了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因此亟需开展精细储层三维建模,为储层非均质性空间特征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精细构造层面与断层组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构造模型;在构造框架约束下,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储层沉积相模型。以相控储层参数建模为指导,分沉积相描述物性特征,建立符合储层特征的三维物性分布模型。模型从三维的角度精细表征了杜坡油田核三段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的目的,为杜坡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对砾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研究和高密度定量表征,阐明油田主要挖潜方向及潜力区。储层构造建模建立了一种利用地震解释、钻井对比得出的断点数据与分层数据相互校正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建模定量表述了储集砂砾体大小、几何形态及其三维空间分布;相控储层参数建模实现了储集相带分布概率、原始储层数据及三维地质解释经验约束的储层参数模型。通过建模较好地解决了各种数据分辨率不同给储层数据信息结合制造的矛盾,优选出符合油田实际生产状态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地质模型,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砾岩油藏断裂扩边潜力区和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储层规模及范围。  相似文献   

6.
针对黑油山油田开发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以黑油山油田西区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根据地质、地震、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资料,应用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技术,分析和研究黑油山油田西区的构造特点、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最后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黑油山油田西区储层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物性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准确评价油气田储层性质及井网加密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质约束的相控建模是提高储层建模精度的核心所在。以镇泾油田长6油层组为例,说明了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步骤,包括等时地层格架的搭建与对比,沉积模式分析,随机模拟方法的优选与改进,定量地质知识库的建立以及储层三维随机建模。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这种建模思路,促进了地质沉积模式向三维建模的定量化应用,建模结果更符合地下地质体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三角洲储层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具有很强非均质性的特点,使得难以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在对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长6三角洲储层建模研究中,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地质资料,应用建模软件Petrel对工区进行了构造、沉积相模拟,然后利用相控对工区储层物性进行模拟,实现了储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数据体,也为后期剩余油的开发提供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蓬莱19-3油田为河流相沉积,区域非均质性较强,且油田主体含油区为气云带,地震资料品质差,地质认识深度较浅,传统的相建模方法无法满足油田整体开发的地质建模要求。在分析传统相建模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研究区试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相建模方法,并对训练图像大小、维数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应用三维训练图像结合分区使用训练图像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多点地质统计学相模型。该方法对河流相沉积储层的相建模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渤海油田为首次应用,其建模经验能为渤海类似油田的相建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N油田为海相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潜山型储层发育广泛、储量规模大,受构造活动、风化淋滤和溶蚀作用等影响,碳酸盐岩潜山溶洞、裂缝、孔隙等储集空间发育。孔洞缝同时发育造成物性尺度差距大,空间连通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困难。目前潜山油田地质建模比较流行的方法有随机建模及离散裂缝建模等。此次以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N油田为例,提出了离散裂缝建模融合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的新方法,建立潜山储层多孔介质模型,主要是采取离散裂缝模型随机建立裂缝模型,利用地质统计学概率约束建立孔洞模型。N油田的研究结果,能够有效表征流体颜裂缝突进的特征。该方法有望为海上碳酸盐岩地质建模提供新的切入点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油藏描述技术已从单一的储层构造形态的描述、储层预测发展为建立油藏三维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油藏地质模型: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为多学科的一体化研究;从定性的描述发展到半定量、定量的预测;从定性的评阶发展为三维油藏属性建模。本文着重从地震的相干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预测技术、变速成图技术、测井处理和解释技术、多井约柬反演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来阐述这些技术所能解决的油田实际地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Surfer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rfer是一个使用简单.功能较强的地质应用程序。结合地质分析,可用以建立适用于油藏开发评价的地质模型.包括构造、骨架、微相和各种属性模型。建立合理的属性和骨架模型必须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人工干预.包括相控建模、尖灭线的处理及资料未控制区的处理等。建立起模型后,可依据模型中的参数对储层进行评价。认识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同时也可将结果输出,为油藏数值模拟服务。  相似文献   

14.
桥口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莉  林燕 《断块油气田》2000,7(3):27-28,43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桥口油田沙二下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流动单元细分、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储层动态解释的基础上,以数据库为支撑,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建立本区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该项成果应用于桥口油田沙二下油藏的调整井位设计,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结果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路70岩性油藏纵向含油层系多、岩相横向变化快、储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应用Petrel精细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路70岩性油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重新落实构造和储层分布;通过对各小层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的分析以及储量复核,认为该油藏物源来自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指出该油藏大王庄边界断层的上升盘区...  相似文献   

1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致密隔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气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复杂。前期对此类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强调定量表征300 m 范围内风化壳中发育的溶蚀洞穴、孔、缝的储集空间。然而随着塔河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认识到纵向上几套缝洞型储集层间存在具一定封隔作用的致密灰岩段。综合应用储集层地质认识、测井、地震、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开展单井致密段及井间致密隔层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致密隔层三维分布模型,对评价储集层段横向连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油藏注水方式、堵水措施及层段的选择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储层的微构造、沉积微相分析和测井曲线二次处理的基础上,以数据库为支撑,应用RMS储层建模技术,建立了Z2断块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储层模拟结果表明,RMS地质建模软件模拟结果具有方便、快捷、可信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概述了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方法,第二种是近年来刚刚形成的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针对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和研究现状,论证了储层流动单元定量描述的主要对象应是泛滥-分流平原相中的大,中型河道砂体,其次是三角洲前缘相部分面积较大又不够均一的主体席状砂或坝状砂。论证了单元划分基础,提出了以渗透率为主要描述渗数的适用性,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大厚度低渗透层与小厚度高渗透层可能划为同一流动单元的错误。流动单元的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还需紧密结合检查井和密井网的动态资料,尤其是露头详细研究所建立的“原型模型”。  相似文献   

19.
BASUP53油藏三维储层建模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及数值模拟(或克里金)算法计算三维属性体。根据构造模型,从点-线-面-体建立全三维的数字化地层格架模型,储层砂体模型和物性模型,对BASUP53油藏储层的分布特点和成藏规律进行研究,以加深对BASUP53油藏的构造、储层、流体性质及开发规律的认识和评价,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塔中地区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地震信息,高度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传统的“相控建模”思想引入碳酸盐岩储层建模当中,提出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新技术--“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储集相”和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进行双重控制和约束,能有效增加模型的确定性,降低随机方法的多解性,显著提高储层建模的精度,是建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地质模型有效的建模方法。其建模结果与地质实际相符合,客观地反映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能为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三维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