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虽然可以应对住区规划本身的一些要求,但却无法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本文将住区的各构成要素与相应的城市系统相结合,寻求住区与城市发展的统一,提出了回归街道生活的观点,明确将城市街道作为城市与住区的空间联结,提供给居民最为生活化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西部城镇居住行为模式出发,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居住心理演变和对未来居住条件的需求,展望了西部城市住区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谈城市住区开发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未来居住模式发生变化,也将对住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城市住区环境设计现存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城市住区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策略,希望我国城市住区的建设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7.
谈城市住区开发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未来居住模式发生变化,也将对住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城市住区环境设计现存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城市住区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策略,希望我国城市住区的建设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当代国际城市住区更新可持续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住区更新可持续模式下的开放建筑论方法,分析了既有住区再生解决方法与路径、既有居住建筑SI再生设计和实践案例,并对我国城市住区更新的可持续模式与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高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质量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城市环境建设水平不断向前发展,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条件大幅度改善,人们对住区景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质量,已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急需提高品位、质量。本文从寒地城市住区外环境景观设计层面,结合景观现状及问题,探求高质量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对策,以期构建良好的寒地城市住区人文景观环境,更好地适应居民快速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城市住宅发展呈现不断向建成区外广大郊区扩张转移的趋势。同时,家庭轿车的不断普及,使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都为这种城市居住功能的转移创造了客观条件。深圳市宝安区尖岗山高尚生活住区在此背景下被提出。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住区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方向,是以生态(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和谐的基础之上,运用生态学基本规律,结合多种学科的现代科技成就,根据城市环境和资源状况,以经济上的低投入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生态平衡为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优化组合住区的功能结构,形成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生活舒适、文脉延续的新型住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模式。在重庆融侨半岛·云满庭B区工程的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团队充分运用这一理论,紧紧围绕居住环境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主题,创造了独具山地"台、巅"特色的绿色住区,获得了甲方及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是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如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等领域,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住区的主要内涵,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是住区的主体,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点,保证住区环境舒适,绿色生态丰富,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亲情融洽,居住生活便捷,视觉景观优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建筑形态演变的回顾,分析居住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构相互关系,指出当前一些基于居住安全或商业开发品质追求而过于封闭的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城市的尺度重新考量居住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4.
孙美荣 《云南建材》2010,(11):66-67
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即依据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生态学思维对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城市理想的生活而又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是一项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住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当前生态城市规划亟待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住区是居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现阶段住区发展问题,探讨立体绿化在生态住区中的应用,提出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构筑生态住区的构想,实现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生态、降低资源浪费等目的。从立体绿化、生态学理论及住区建设关系中寻找合理的生态住区改进方式,阐明立体绿化与生态住区相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提出生态住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城市发展背景中,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高速与大面积的建设也带来了若干问题,住区建设在满足底层次的居住需求后,还没有在居住品质上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所以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的住区建设已步入由注重数量向关注居住品质转变的时代。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沛县曙光路改造工程实践项目为例对如何优化住区空间居住品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他住区空间在居住品质的提升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解决居住问题到舒适型住宅,进而智能化住宅小区必将是发展方向。所谓智能化住宅小区它应有以下几项功能:住区计算机局域网,住区用户能耗远程计量网,安全与设备监视网,住区局域电话网,可接收卫星电视与转发城市有线电视,并可提供点播电视服务网,停  相似文献   

20.
通过西安市养老需求调查,分析老旧住区中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与现状问题;并以西安市三十街坊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和公共生活诉求为目标,通过植入多功能复合型养老设施的设计,探讨老旧住区配置养老服务设施的模式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