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对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的历史并不长,1958年交通部制定了《路面设计规范(草案)》之后,经历了1966年修订版、1978年修订版、1986年修订版,以及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公路建设水平的提高,并经过七·五、八·五及九·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广泛研究,使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逐步完善起来。目前已经制定《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本人多年从事施工管理、建设管理、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下简单阐述了沥青路面损坏的极限状态及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政工程建设的作用非常大。市政工程中道路建设发展非常快,在施工中沥青路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避免沥青路面的使用效果受到影响,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以此来更好的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文章对市政工程中道路施工的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施工质量进行提高,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已修筑的高速公路的路面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沥青路面,由于车载和超载数量对路面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加,导致了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出现了较多的早期破坏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碾压的控制与设备的研究变得十分有必要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公路沥青路面常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从混合料的配比进行控制、摊铺施工技术、沥青混合物碾压工艺、接缝处碾压施工过程等方面出发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施工质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压实度的变异性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客观存在。在对大量的沥青路面压实度变异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压实度变异性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控制变异性的措施,以提高沥青路面的压实度质量,减小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常任飞 《轻工设计》2014,(33):235-235
随着路面建设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道路的要求逐年升高,不仅要求行车的安全性,也对驾车行驶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公路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对行车安全、驾车行驶的舒适性及行驶速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检测及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几种常见的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并对提高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措施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沥青路面迅速发展,随着交通量的剧增以及轮胎气压和轴载的增加,沥青路面面临更严重的考验。本着从整体上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确保公路的建设质量,提高公路的养护水平,对当前道路建设中沥青路面出现的病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公路施工的建设过程,关于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最为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沥青路面的压实成型的过程。一般来说,沥青路面遭遇水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沥青路面没有完全压实或是由于没有严格的控制压实的质量,因此出现了参数的变化,即:压实度,抗压性,混凝土空隙率等。所以,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若要提高,就要求对路面压实过程加强控制,提高压实工艺的水平。文章阐述了沥青路面的毁损原因,分析了沥青路面压实过程中产生的病害影响,从而对控制公路施工中沥青路面压实过程提供了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SMA沥青路面的早期抗滑性能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归纳了SMA沥青路面早期抗滑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SMA沥青路面早期提高方式进行了对策简述,可供行业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们出行,主要是依靠公路交通,提高沥青路面的质量是增加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提高通行力、减轻颠簸、降低油耗的关键。沥青路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现代公路建设中,沥青路面的诸多优点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沥青路面施工中的技术水平及交通运输的荷载,与其他的自然因素影响,沥青路面破损现象经常发生,这样就给人们的出行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将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加强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质量。本文从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排水沥青路面基于其优良的抗滑、排水、抑制水雾等性能,能极大提高雨天路面抗滑性能,有效减少因降雨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文章介绍了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测试方法,梳理了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指标,并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进行了总结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刹车试验的排水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公路交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近几年交通流量呈递增趋势,交通渠道呈多样化以来不断出现重载以及超载现象,加大了人民对沥青路面的要求,在保证沥青路面舒适指数的同时还要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长久以及安全性,所以,在客观上对沥青路面的要求越加严格。因此,本文主要对沥青路面的危害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沥青路面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也逐渐攀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交通量快速增长,而且车辆也逐渐向大型化、重型化以及密集化发展。特别是超载问题以及超限问题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也愈演愈烈。由于大量现实问题的出现,加快了国道沥青路面的老化,甚至导致国道沥青路面出现大量的病害现象。沥青路面的老化与病害直接降低了国道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以及使用寿命,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根据对国道不同地区沥青路面病好情况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相应的总结,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国道沥青路面病害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现今情况下,国道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形式;(2)结合国道沥青路面的病害形式,具体从材料、设计以及施工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研究病害原因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3)结合调查研究结果以及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养护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国道沥青路面病害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养护技术与病害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针对沥青路面的病害研究不断加深。我们发现沥青路面的裂缝问题和水损害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对两者控制已经成为了保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的关键,文章从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出发,将如何控制水损害进行重点研究,望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公路交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近几年交通流量呈递增趋势,交通渠道呈多样化以来不断出现重载以及超载现象,加大了人民对沥青路面质量的要求,在保证沥青路面舒适指数的同时还要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长久以及安全性,所以,在客观上对沥青路面的要求越加严格。因此,本文主要对沥青路面的危害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沥青路面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出现严重的早期破坏现象,分析研究了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并结合工程事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沥青路面具有施工工期短、结构承载力强、易于维护、施工造价低等特点。沥青路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其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沥青路面设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车辆行驶需求。行车速度的提高要求沥青路面平整度进一步提高,以此保障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文就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为施工企业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工程中常见的路面形式之一,做好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提高路面质量,对于提升公路运营水平,改善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状况意义重大。文章围绕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路面垫层施工要求,介绍了级配砂砾垫层施工的前期准备,详细分析了沥青路面质量缺陷、病害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路面施工质量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公路路面形式。但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大量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路面病害,但是由于交通量的限制,完全封闭路段进行公路的养护与维修变得不切合实际。所以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作为沥青路面养护维修的重要手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文章根据对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理论研究结合多年具体施工经验对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1)通过对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研究了现有的热再生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特点;(2)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对现有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与分析,结合实际施工条件与应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3)通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线性回归软件对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进行相应的模拟分析对比,从投资回收期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方面分析其经济型与工程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华南地区应用最普遍的路面结构类型。文章通过分析华南地区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病害成因及预防措施,提出了相应的沥青路面结构优化方案,以提高路面整体的抗车辙性能和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