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黄第藩、梁狄刚二位对无机生油论的商榷文章,简要地重新申述了作者的立场。认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机生油论的各种指标客观上的确能够指导找油的实践,但目前的生油理论的实质可能只是一种盖层指标以及与间接油苗相类似的找油指标。直到今天,谁也没有在实验室里证明低温(50~100℃)条件下有机物可以生成石油;认为如果今后石油无机生成学说得到普遍接受,那么虽然将仍旧主要在沉积岩中找油,不过由于打破了思想束缚,就会勇于去开拓新区、新层系的勘探工作,并且也会注意去寻找与深断裂有关的油气藏。近年来随着中国各盆地的勘探深度逐渐加大,在目前开发的油气田的范围内,只要向深部打井,在深层还可以找到油气。如果思想禁锢在有机生油论的框框里,就会贻误油气田的发现。参3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陆相生油理论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社荣 《石油学报》1999,20(2):96-98
目前出版的教科书、专着、论文、科技史书及百卷本中国全史——中国民国科技史上,都比较一致地认同中国陆相生油论的最早提出者.然而,从我国公开发表的资料研究表明,中国早期的陆相生油理论是在我国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了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的石油地质,并接受国外学者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提出来的.陆相生油理论的真正建立和完善,是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长期共同实践的结果.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在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论者,当首推谢家荣.  相似文献   

4.
略谈我国无机生油研究现状及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目前我国无机生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我国无机生油研究仍处于地质论证阶段。无机生油研究应从陆相生油和源控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应先解决烃源岩的生成环境和岩性,进而研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问题。当然,判识无机油的物理化学特征必不可少。经地质分析发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夏38油田,储油的辉绿岩体可能是烃源岩,辉绿岩体产出的原油可能是无机油;在济阳坳陷及其他坳陷中也有可能寻找到类似夏38的油田;要探讨辉绿岩的生成环境,既要关注地幔柱,也要关注岩浆活动的输导断裂;要特别关注渤海新近系中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寻找无机生油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生油增压定量模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虑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孔隙水和油的排出、氢指数对生油的影响、生油作用产生的超压对孔隙水压缩和干酪根的压实作用、压实使石油密度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生油增压模型,并通过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生油增压成因机制和生油增压模型。生油增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强超压,而且实测生油增压值与生油增压模型计算结果可比,说明生油作用可以成为含油气盆地产生大规模超压的一种成因机制,也验证了生油增压模型可以用于定量评价烃源岩生油增压。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油增压受烃源岩成熟度、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等多种参数影响。生油增压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和石油残留系数(α)这3个参数中以氢指数对生油增压的影响最小,石油残留系数(α)影响最大。在没有排烃之前,烃源岩生油过程中如果渗漏的油量达到生成石油总量的25%,则不能产生明显的超压,但在封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有机碳含量仅有0.5%的烃源岩生油作用也可以产生比较强的超压。  相似文献   

6.
随着找油找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岩石圈中的天然气与石油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不能单纯以石油观念对待和认识天然气;另一方面,油气勘探开发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只靠陆相生油理论来解释已经显然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天然气形成理论和海相生油理论的研究是找油找气实践之急需,也是地球科学发展之必然,中国石油和地质科技工作者理应对此作出应有的贡献。1.天然气形成理论的研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常规能源的替代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油气生成的过程中,更多更可能的是靠非生物生成的;有机生油理论尽管在勘探实践中起过积极而重大的作用,但这的弱点和问题也不是就言而喻的。我们应正确也认识油气的来源,适时调整勘探部署,从而扩大勘探靶区,增加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使我国油气产量稳步上升。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石油地质科学上,自从有石油成因学说争论以来,一些无机成因论者总是质疑和批判着有机成因的种种弊端与缺陷,并倡导无机成因;而有机成因论者没有侧重于地球化学全面系统地应对反驳,这是因为旧的有机成因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石油成因理论——“湿封闭体系微生物和碳酸盐主导生油理论”,并对该理论作出了一种新的提升——“石油成因碳酸盐决定论”。文章分2部分:第一部分,对石油无机成因说提出了9点质疑性的评论;第二部分,在简要阐释了“湿封闭体系微生物和碳酸盐主导生油理论”中碳酸盐协同微生物主导生油作用的理论基础以后,列举实例论述了“没有碳酸盐古物源沉积物的任何沉积盆地都不可能有石油”的观点,简称“碳酸盐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有机岩石学特点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是我国第三类主要的生油岩,其中的有机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由于其明显不同于海相和湖相腐泥型生油岩,在常规性油岩有机地球化学评价中易低估其生油潜力。根据对我国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的对比分析,本文从有机岩石学角度认识和分析了这类生油岩的 特点,生油组分组成和演化,并提出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海相烃源岩和陆相烃源岩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不仅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形成的沉积环境都是半咸水—咸水,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也都是半咸水—咸水环境的浮游藻类。因此,历史上存在的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之争,实际上是由于在石油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的初期阶段,仅根据表面现象得出的片面结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石油地质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油气有机成因说认为,岩石中的分散有机质是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但大量的实际资料证实,岩石中的分散有机质并未参与油气生成过程,在自然界中也并不存在实验室中从岩样粉末中抽提出有机质所要求的条件。在地球深处有取之不尽的游离氢和挥发性碳化物,它们在幔源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烃类流体所有的烃类聚集,包括油田、气田,沥青矿和可燃性页岩都是在晚第三纪由深部流体非生物生成的。提出了煤与石油一样,都是由深部热液而形成的观点。在由地幔热液流生成油气和油气聚集的过程中,断至地幔的深大断裂(输导断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多元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到了物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依中国地质特征分析,油气应具有多种生成机制与模型。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风格是火山活动活跃,由此引出了多种生烃机制:火山活动贡献了有机生烃机制灶体生烃模型与催化生烃模型、贡献了无机生烃机制,还贡献了可以再生的合成生烃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气地质特点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油气地质条件无论在生、储、盖方面,还是在运、聚、保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陆相生油、多期生油,多种多样的储集岩体,复杂的储集岩性,明显的生储盖组合,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运移距离不长,复式油气聚集带,以及较强的有机质变质作用等.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由于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和印支、燕山运动波及中国大陆,致使海水基本退净所致.这些特点在各含油气盆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与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海相地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地区之一。冀北露头区大量的油苗分布是该套地层生烃的直接证据,在冀中覆盖区“古潜山”油藏的精细油源对比证实了部分原油为原生油,进一步说明中、上元古界地层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主要发育5套烃源层系。按本区海相地层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衡量,页岩中下马岭组、洪水庄组有机碳平均值达到1.84%~2.21%,为好烃源层;碳酸盐岩中铁岭组、高于庄组有机碳平均值达到0.2%~0.29%,为较好烃源层;雾谜山组有机碳平均0.12%,部分层段为较好烃源层。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多数地区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湿气—干气阶段),但冀北坳陷基本处在生油—凝析油—湿气阶段,宣龙坳陷下花园地区处在生油阶段。冀北坳陷是探索原生油藏的有利地区,冀中北部是寻找天然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塔西南地区柯克亚油气田的油源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难点。原油 (油环油 )和凝析油物性分析以轻质油为主 ,为陆相泥岩生油的特征。正构烷烃单体同位素特征相近 ,且不同油组的油环油单体烃同位素一致 ,上、下油组的凝析油同位素特征也相似 ,证实皆同源于非煤系地层。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柯克亚上油组和下油组的油环油中陆相高等植物有机质对油气生成起主要贡献 ,甾、藿烷比值较高 ,反映出海相油的特征。三维荧光测试分析进一步推断柯克亚凝析油气田的次生油气藏上第三系中新统及下第三系油气是多源的 ,具体表现为以侏罗系湖相泥岩为主源 ,一定量石炭系—下二叠统海相油气成分的混入  相似文献   

16.
油气有机成因说认为。岩石中的分散有机质是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但大量的实际资料证实,岩石中的分散有机质并未参与油气生成过程。在自然界中也并不存在实验室中从岩样粉末中抽提出有机质所要求的条件。在地球深处有取之不尽的游离氢和挥发性碳化物它们在幔源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烃类流体所有的烃类聚集。包括油田、气田沥青矿和可燃性页岩都是在晚第三纪由深部流体非生物生成的。提出了煤与石油一样.都是由深部热液而形成的观点。在 由地幔热液流生成油气和油气聚集的过程中。断至地幔的深大断裂(输导断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油气成因:煤:有机成因:无机成因:地幔:热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现有成烃理论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的石油形成理论。新理论认为石油源于源岩层而成于储集层。也就是说, 石油是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埋藏过程的成岩作用早期, 一部分极性有机质随孔隙水一道排出源岩层, 然后在储集层中经过热力作用逐渐形成的。进一步论述了新理论与早期成因和晚期成因学说之间的差别, 及其优点:① 较好地解释低熟油成因问题; ② 没有面临后期排烃难的问题; ③ 可以解释烃源岩在“生烃死亡线”深度以下仍能生烃问题。并推测烃源岩随Ro 增大并不一定伴随大量烃类生成。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因二元论与油气勘探新准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6,17(4):303-308
根据板块构造旋回与壳-幔深部油气无机成因的观点,从屋脊式三维空间无机、有机多套油气源叠加、富集的模式出发,从含油气板块构造的选择、含油气盆地的选择、油气勘探目的层的选择、寻找大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油气勘探程序等5个方面探讨了油气勘探的新准则。这一新的油气勘探准则较之目前单纯建立在油气有机成因说基础上的勘探准则,更能全面地反映了油气成因二元论这一客观现实,因而在勘探实践中应用这些原则将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是一定的构造、沉积与生烃母质富集、成熟与油气有效排出等因素在时空间配置组合而形成的产物.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①侏罗系原盆地应存在,发育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②原始沉积环境呈低缓洼地,并具备潮湿气候,有利于近湖低位沼泽与大量易生烃母质的发育和堆积;③后续盆地要继承发展,以保持源岩递进性受热并熟化;④源岩成熟后的构造挤压是油气有效排驱的主要动力.煤系油气田在平面上沿着与源岩同期的湖岸线内侧分布,位于有油源断层切割,收缩量适中,破坏较弱的区带.剖面上则集中于生烃门限上下.其中构造-岩性与岩性型油气藏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20.
再论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 ——答张景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油气的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的争论应以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为根据.金属有机化舍物是金属与有机化合物共存后形成的产物,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金属有机化合物中铅、锶、铷的同位素测定结果能够代表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形成年龄和形成条件,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代表其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形成年龄和形成条件.原油不是金属有机化合物演化的产物.也不能说原油是由金属转化来的,最多只能说原油是由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有机化合物演化而来,而这还不能证明油气是无机成因的.此外,费一托反应需要的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很严格,其反应步骤简单,反应物和产物单调,反应物只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和氢气,产物只能是低分子量烃,不可能形成今天人类作为能源广泛使用的油气中的所有烃类成分,因而也无法证明油气是无机成因的.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