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同时体现了该城市街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反思为切入点,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初期存在的诸如单纯静态保护、过度商业开发、"仿真更新"假文化蔓延等问题,并基此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其保护与更新经验,提出了当前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对于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推动区域同步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为实现古城的保护性开发,依托"有机更新"理论,从设计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城保护开发与规划更新等系列工作,为后续古城开发性保护项目设计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开发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处于城市中心的历史旧城区的更新开发是迫切需要的,与此同时旧城区的历史保护却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其中城市老城区中的传统住区的处境尤为尴尬.由于功能上的需求,新建筑不断在旧城区中扎根,新建筑与原有的传统建筑间在文化、空间、建筑形式等等方面的对话不可避免.如何能够和谐共生,如何在保护与更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笔者以广州荔湾区华贵路小区招标项目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城市旧城区中传统住区保护与更新在实施中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夏青 《城市建筑》2006,(12):15-17
面对当前在旧城更新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遇到的种种尴尬和问题,笔者从保护与更新内容的界定、保护性开发机制的系统性、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保护机制的延续性四个方面,立足于建立系统科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机制,探讨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在实施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泉  杨奇 《新建筑》2014,(2):86-89
在城市片区整体更新的背景下,基于重庆市江北城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文物建筑原真性修护、历史文物异地重建、历史建筑集景式保护开发等多元模式进行了探索.多元的保护开发模式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应根据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从环境整合、功能调整、文脉延续等角度采取灵活而谨慎的策略,使城市历史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念,探讨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现实意义,分别从保护与更新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历史街区的对策,以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并创造出绿色历史街区形象,使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7.
李娇姣 《建造师》2011,(3):20-20,21
城市的历史街区凝聚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是城市宝贵的遗产和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城市文明的见证。但近年来受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冲击,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物古迹由于未予保护或保护不当造成破坏。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找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合理途径,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尝试...  相似文献   

8.
旧码头新街区——以澳大利亚三处传统码头区改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天翔  龚恺 《城市建筑》2006,(12):46-49
滨水区是滨水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昔日繁华的港口地区在城市中渐趋式微,如何使这些地区重新焕发活力,是城市保护与更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澳大利亚三个码头区的改造为例,探究国外对滨水地区的更新措施、开发模式及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几乎存在于每个城市,它往往占据城市的核心地段.如何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以南京南浦厅历史街区为例,解读其存在价值,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和建筑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历史街区和建筑也是城市中具有活力的动态有机体,需要更新和发展,本文以建立系统科学的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保护更新机制为基点,从保护与更新的界定,保护性开发机制的系统性,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保护机制的持续性等四个方面,对天津的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提出建议,以期使宝贵的历史建筑文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并在实施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吕梁 《规划师》2008,24(Z1)
缺乏系统性特色研究、商业旅游开发过热、保护模式单一、保护实施指导力度不够是导致城市特色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保护中应强调以城市特色保护为根本,采用结合旅游开发、生活环境整体保留、新型功能置换、自然更新发展等多元化保护方式延续、发扬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貌"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旧城更新、旧城改造成为城市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城市老城区重点片区的保护和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得该片区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并得以发展、延续。许多城市在旧城区的更新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盲目的商业开发,使得"千城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基于城市肌理保护的视角对济南老城区的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如何从空间的角度来延续济南老城区的场所精神,进而起到保护济南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娅  李和平 《山西建筑》2009,35(7):34-36
介绍了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和更新,并指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从而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营是城市建设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思路与方法。城市经营的思想.就是以保护整治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为原则。以经营更新功能项目为支撑,以经营更新带动保护整治、保护整治约束经营更新.二者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地促使历史街区古风古韵得以延续.老街活力得以绽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街区要在经济上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投资必须有一定的回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法则。而过度的商业开发也使历史街区越来越处于尴尬境地。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过度商业化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的开发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开发模式部分借用了“传统建筑保护”的样式,因此好评往往关注于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对“建筑形态保护的成功”以及体现出的“怀旧生活形态的魅力”。同样,对它的不足的评论也多见于“传统建筑保护”的不全面、不彻底。然而,“新天地”不是一个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在参与中我们体会到“新天地”是卢湾区城市更新与改造的必然发展,成功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关注生活形态的更新与重建,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使得城市真正获得开发与更新。这是个与我们已经习惯的思维所不同的开发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资源特性以及保护更新模式等层面阐释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构建创意城市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对构建创意城市的内涵、条件及路径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说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正在成为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201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北京老城作为传承历史文脉,展现国家形象和进行国际交往的主要窗口地区地位不言而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针对北京老城的未来发展,提出“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明确提出,“核心区街区保护更新是千年古都的保护更新……是减量背景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保护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保护更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围绕推动老城街区更新调研时,强调北京老城发展要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八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中有大量的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其保护与更新在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 上则五花八门。基于此,立足“守正创新”视野,以时间为线 索、以江汉平原为例,围绕历史上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 当代遗产体系中城市八景的保护、当代非遗产类城市八景的保 护与更新3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考察,提出:1)顺变型是中 国历史上城市八景“守正创新”的主流;2)我国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体系是城市八景“守正”传承的重要基石;3)保护 性更新、新八景评选中的新旧并存、发掘八景中的非遗内涵是 “守正创新”正道等的经验总结。以此拓展对八景保护与更新 的认识,并丰富我国风景园林遗产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城市微更新     
城市更新是《时代建筑》杂志长期关注的话题,从城市部分区域的再开发到城市设施与建筑的整治改善,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等,我们都曾有过深入的探讨。伴随中国不断变化的城市更新状态,我们也从对大规模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更新中的问题讨论,转向那些更为日常的建筑更新上,这些更新以适应新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需求为导向,是对一系列片段化的城市建成环境和既有建筑的调整型微更新。此次我们组织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城市微更新的状态,探讨一系列城市微更新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