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清分离蛋白(WPI)和麦芽糊精(MD)为壁材,紫苏油为芯材,并添加少量阿拉伯胶作为乳化剂和稳定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确定紫苏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紫苏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配方:SPI、WPI和MD质量比为2∶1∶2,芯壁材质量比为2∶3,阿拉伯胶的添加量为总固形物含量的3%,固形物浓度为20%。在此工艺配方下,紫苏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到91.23%,表面含油率为3.1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结构完整致密无裂缝。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喷雾干燥法,选用3种配方制备琉璃苣油微胶囊,并对3组琉璃苣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模拟消化行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对比另外两种琉璃苣油微胶囊,以酪蛋白酸钠、明胶复配玉米糖浆为壁材制得的琉璃苣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95.7%;粒径最小,264.09 nm,微胶囊表观结构更加完整且分布均匀,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在体外模拟消化行为中其胃肠道芯材总释放率最高,82.47%。该配方较另外两种配方更适宜制备稳定性强,体外消化释放率高的琉璃苣油微胶囊。将琉璃苣油微胶囊化有助于人体对功能性油脂活性成分的吸收,适于食品工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通过对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均质时间、均质速度及乳化温度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固形物含量30%,芯壁比1∶4(m/m),在50℃的乳化温度下以16000r/min的速度均质2min。比较研究了两种包埋方法对微胶囊化产品的包埋率、贮藏稳定性、感官及表面形态的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化效率(MEE)可达98.86%,而冷冻干燥可达76.24%。喷雾干燥粉呈较规则的球形,流动性好,质地细腻,易溶解;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减少了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减慢了氧化速度,能有效延长贮藏期。冷冻干燥粉则疏松多孔,呈现不规则的块状,流动性差,水分含量高。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的性能优于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通过喷雾干燥包埋紫苏油对延长贮藏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复凝聚法紫苏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紫苏油的稳定性,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海藻酸钠(SA)复合凝聚法对紫苏油进行了包埋。考察了乳化剂添加量、均质时间、均质速度、壁材质量比、芯壁质量比等因素对微胶囊性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为:乳化剂添加量0.1%,均质速度1000r/min,均质时间1min,凝聚反应p H3.5,壁材浓度3%,SPI与SA质量比4∶1,芯壁质量比1∶1。并比较研究了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工艺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溶解度、贮藏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高,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紫苏油的稳定性,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海藻酸钠(SA)复合凝聚法对紫苏油进行了包埋。考察了乳化剂添加量、均质时间、均质速度、壁材质量比、芯壁质量比等因素对微胶囊性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为:乳化剂添加量0.1%,均质速度1000r/min,均质时间1min,凝聚反应p H3.5,壁材浓度3%,SPI与SA质量比4∶1,芯壁质量比1∶1。并比较研究了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工艺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溶解度、贮藏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高,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为芯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优化确定乳化液配方,采用冷冻干燥法对原料进行了微胶囊包埋。结果表明: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超临界蜂胶紫苏籽微胶囊粉末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1·5:1,壁材:芯材=2·5:1,固形物浓度为15%,稳定剂添加量5g/L;混合微胶囊粉末制备的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60℃,均质时间6min,均质转速4000r/min;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粉末质地疏松,粉质细腻,包埋率达到67·63%。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超临界蜂胶与超临界紫苏籽油为芯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优化确定乳化液配方,采用冷冻干燥法对原料进行了微胶囊包埋。结果表明: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超临界蜂胶紫苏籽微胶囊粉末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1·5:1,壁材:芯材=2·5:1,固形物浓度为15%,稳定剂添加量5g/L;混合微胶囊粉末制备的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60℃,均质时间6min,均质转速4000r/min;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粉末质地疏松,粉质细腻,包埋率达到67·63%。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含玉米低聚肽的紫苏籽油微胶囊,选择阿拉伯胶、可溶性大豆多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HI-CAP 100)、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5 种乳化剂,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玉米低聚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筛选出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最适乳化剂及最佳的玉米低聚肽添加比例;进而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油量的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筛选和评价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结果显示:HI-CAP 100制备的紫苏籽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0.1~2 μm之间,并且玉米低聚肽添加量为5%时,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指数为0.275,粒径为(0.76±0.02)μm;以HI-CAP 100为壁材经喷雾干燥制成的目标微胶囊(载油量≥50%)表面油含量为3%,表明HI-CAP 100对紫苏籽油的包埋效果较好,并且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光滑适合作为高载油量玉米低聚肽紫苏籽油微胶囊的壁材;通过加速贮藏实验证明玉米低聚肽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复配,能提高紫苏籽油微胶囊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岩藻黄素产品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本文考察了在体外消化模拟状态下岩藻黄素产品中岩藻黄素含量变化, 并采用测定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与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这3种抗氧化指标来评价岩藻黄素产品的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 随着人工模拟胃肠消化过程时间的增加, 岩藻黄素产品中岩藻黄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但岩藻黄素微囊粉较岩藻黄素油悬液对岩藻黄素表现出良好的包埋与保护作用。在胃肠消化过程中, 岩藻黄素微囊粉与油悬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与ORAC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等抗氧化活性指标均有所降低, 其中岩藻黄素微囊粉较油悬液稳定, 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岩藻黄素微囊粉产品比油悬液产品在消化体系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的氨基酸组成,并分析了其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消化特性和氮释放量,探究蚕蛹蛋白和短肽在人类营养支持方面的应用。使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的氨基酸含量,并计算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的消化特性和氮释放量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和凯氏定氮法进行评价的计算。结果表明,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而且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合理。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中有良好高效的消化率和较高的氮释放量(约90%)。因此在今后将蚕蛹蛋白和蚕蛹短肽作为优质且经济的蛋白质原料,在动物饲料和人类肠内营养支持制剂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14.
Ying Guo Mengting Ma Fan Jiang Wenqian Jiang Hanxin Wang Shuang-kui D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20,55(2):720-728
Protein quality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oymilk derived from black soybean (eight varieties) in China were analysed following in vitro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including dialysis). Soymilk from black soybean possessed high okara weight but low yield, protein content and sensory scores.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protein in all black soymilk samples was higher than 60%, and the Shenmu black soybean exhibited the highest digestibility. Non-digested milk from the black soybea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 total phenolic content (TPC) (127.15–173.04 mg/100 mL), 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 (272.18–366.27 μmol L−1) and DPPH fre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61.20–83.81%). Thes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on-digested soymilk than those in soymilk after gastric digestion but higher than those of soymilk in the dialysed fraction. Gastric diges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ioactive compound levels released from black soymilk, and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phenolic compounds was 24.37–36.05%. Hence, black soymilk was sufficiently available for human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核桃油微囊,以包油率为指标,以阿拉伯胶用量、明胶用量、山核桃油添加量、固化剂用量、p H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山核桃油微囊的最优处方为:阿拉伯胶用量10%,明胶用量15 m L,山核桃油添加量0.6 m L,固化剂添加量6 m L,p H为4.0。制备的微囊平均包油率为83.9%±0.24%,经倒置显微镜法观察其形态规则,分布均匀,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为1.423μm,Zeta电位值为-38.2 m V。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囊在高温、强光照下包油率稳定,有利于进一步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针对紫苏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易氧化等特点,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紫苏油乳液,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乳液粒径大小与分布,通过TURBISCAN浓缩体系稳定性分析仪监测乳液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探究乳化剂用量、油水比例、高压均质的压力和循环次数及HLB值对紫苏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以提供一种紫苏油缓释方法,拓宽紫苏油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紫苏油乳液粒径主要分布在300~670nm;乳化剂浓度由0.2%增加至1.2%,乳液粒径下降,稳定性提高;浓度为1.2%时,乳液平均粒径(d=513nm)最小。随着油水比增加,紫苏油乳液稳定性下降;高压均质过程对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压力越大,循环次数越高,乳液越稳定。与单一乳化剂(HLB=15)相比,复配乳化剂(HLB=8~14)可制得更为稳定的乳液,且当HLB值为11时,紫苏油乳液的平均粒径(d=374nm)最小,乳液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大蒜油微胶囊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研究了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大蒜油微胶囊的工艺过程和方法。试验以大蒜油为芯材,以海藻酸钠为壁材,氯化钙为固化液,探讨了海藻酸钠浓度、芯材与壁材比例、乳化剂浓度、氯化钙浓度及乳化温度等影响成型的主要因素。通过三元二次回归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大蒜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进行包埋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锐孔法制作大蒜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海藻酸钠的浓度为1.4%,芯材大蒜油与壁材的配比为3.8:1,乳化剂的浓度为0.3%,乳化温度为65℃,凝固浴氯化钙的浓度为2%;包埋率可以达到77.21%。 相似文献
19.
20.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