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蓉 《云南建材》2011,(9):301-302
直流系统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流系统可靠运行是电网安全、稳定、连续运行的保证。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在直流系统中,因此,探讨直流系统运行维护中的主要问题有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某地区变电站直流系统的实际情况,对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确定、定值整定、蓄电池维护、设备检查及事故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直流系统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流系统接地是常见的缺陷。主要介绍了变电站直流接地的危害,并对直流系统接地的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几种查找方法,从而找到相应的防范措施来保证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发电厂的直流系统为厂站的保护、信号、控制等装置提供可靠的电源。是保证厂站安全可靠运行,保障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重要部分。站内直流系统接地可以导致变电站保护装置误动作,造成设备停电、电力系统解列等严重后果,所以,变电站内直流系统接地后必须马上查找故障点,本文分析了环路供电对直流接地查找的影响和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玉平 《山西建筑》2012,38(26):144-145
结合直流系统工作原理,从工作电压,供电方式,高频开关及监视装置等方面对直流系统的构造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某220 kV变电站为例,具体阐述了直流系统的配置及应用,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黄海东 《建造师》2010,(8):77-78
直流输电系统由于其特殊的电气特点,在运行上有着与交流系统有着很大区别,特别是在直流双极线路以单极一大地方式运行时,直流线路接地极会注入很大的直流电流进入大地。在接地极一定范围内的接地设备均会出现异常现象,例如500kV主变噪声增大、中性点直流分量骤增、低压部分谐波含量增加、电压波形畸变、各种保护异常启动等现象。本文结合陆地土壤双层结构和直流等值网络模型,结合广东西部电网两座重要变电站、换流站的实际测量数据,对原直流等值网络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并对新的网络条件进行了试验性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直流输电系统以单极大地方式运行时,地中流散的直流电流流入极址附近交流变压器中性点,导致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现象。研究土壤结构对流入变压器的直流电流的影响是分析变压器直流偏磁现象的基础。建立考虑山川、海洋、湖泊等复杂土壤结构的直流接地极特性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计算直流接地极散流产生的地中电位;结合变电站电路模型计算流入相应变压器的直流电流;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极址附近交流变电站接地网位置对流入变压器直流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交流变电站之间连线与山川、海洋平行时,流入变压器的直流电流量最小;两变电站位于山川远离接地极的一侧时,由于高电阻率山川的电流阻碍作用,流入变压器的直流电流较均匀土壤情况有明显降低;两变电站位于湖泊两侧时,由于湖水的良导电作用,两侧变电站电位差及流入变压器的直流电流较均匀土壤情况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当以肇庆换流站为落点的直流输电系统单极大地方式运行时,在直流接地极附近就有直流电流从地中经直接接地的中性点流入交流变压器中。为了抑制该直流电流,220kV布基变电站#1、#2主变变高中性点上加装了肇庆电网首套电容隔直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抑制和消除流入主变中性点的直流电流。该装置的停送电操作有别于常规设备的电气倒闸操作,故制定了运行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8.
随着哈密地区±800 kV直流换流站投入运行,直流系统一旦出现单极大地或不对称运行方式,将会对哈密地区交流电网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哈密地区电网特点和大地土壤电阻率,在直流单极调试时对直流接地极300 km范围内的变压器直流偏磁情况进行实测,然后根据哈密地区电网结构建立交直流系统电磁暂态模型和等值大地电阻模型,利用反演法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核,得到直流大地回线运行时哈密地区周围变电站的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分布特性。针对部分流过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较大的变压器,结合哈密地区电网发展的特点,提出采用中性点串联电容的方法对流经变压器的直流电流时行抑制,并对抑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由于中小型变电站结构与常规变电站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其报警系统的后台软件也需要重新定义,基于此提出中小型变电站监控中心报警系统的后台软件设计。在分析报警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对后台软件的通信管理模块和数据库进行重新定义与设计。通过实验论证分析的方式,确定中小型变电站监控中心报警系统后台软件的有效性,能够减少报警系统的报警耗时,并提高报警精准性,有利于保证中小型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变电站直流系统的接地方式与查找方法,并对接地查找中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5,(11)
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防系统在变电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变电设备以及变电运行进行有效防护,减少各类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保证变电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本文结合五防系统的实现方式及其优点,对电力五防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根据个人多年实际运行经验,不断总结出3/2接线变电站倒闸操作的特点,该文章介绍了高压输变电系统中变电站3/2接线在几种运行方式中的倒闸操作顺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在我国的电网运营过程中,电网是否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等特点是对电网整体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同时,电网是否具有供电可靠性以及供电质量如何,也对电网自身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电网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电网的安全性问题是作为电网能够运行的首要判定指标。其中,变电站能否安全的运行,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而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自动化通信实施是保证变电站能够顺利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本文以实际的变电站建设过程,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自动化通信实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建立变电站直流监控系统的意义,介绍了该系统的通道选择及系统构成,探讨了监控器的原理,对监控器的设计及监控中心的设计进行了说明,以提高人们对变电站直流监控系统的认识,从而推广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运行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供电可靠性。同期合闸是断路器的主要功能,该操作随着系统并网逐步增多。基于此点,本文从变电站同期合闸的主要功能分析入手,通过实例,对变电站同期合闸的常见故障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变电站运行稳定性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琦  逯彦江 《云南建材》2011,(19):151-1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变电站实现了监控功能综合化、测量显示数字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变电站整体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因此,本文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求达到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和电压源型换流器的控制原理,设计了适于VSC-MTDC系统的阶梯控制算法,保证若线路或者换流站故障,其中一端退出运行时系统能够迅速恢复稳定运行。基于PSCAD/EMTDC建立四端VSC-MTDC输电系统模型,每端的三相电压源通过换流站连接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四个换流端采用并联接线方式。仿真验证阶梯控制有效性,并进行功率提升实验和故障仿真验证阶梯控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杜弟林 《门窗》2013,(8):245
随着我国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系统中变电站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正常的供电水平,满足社会越来越多的用电需求,必须要加强增加变电站运行管理。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运用集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强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从而,我们可以就集中控制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电厂220V直流系统为动力用直流电源,它应保证在任何事故情况下都能可靠和不间断地向负载供电。某电厂机组的热工DEH、MEH两路电源,均取自同段动力直流母线,直流母线失压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分析研究此设计缺陷,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及运行操作,即两路电源分别取自动力用直流系统馈线和蓄电池出线,强化直流系统的本质安全,供类似设计的电厂及变电站参考。  相似文献   

20.
雷电作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对于多雷区新投运的核电厂超高压变电站,有必要进行雷电侵入下设备节点过电压水平分析和绝缘校核。采用ATP-EMTP软件建立了500kV多雷区核电厂变电站的仿真模型,仿真计算了雷电波不同侵入方式、不同雷击点和变电站不同运行方式下站内关键设备上产生的雷电过电压,并进行了雷电冲击绝缘校核。结果表明:近区雷击时,雷击2号杆塔为最严重状态;在单变压器单母线单出线方式或单变压器单出线方式运行时,运行方式对变电站各设备过电压影响较小;在现有防护下,各关键设备能够耐受50年一遇的雷电冲击,并具有充足的保护裕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