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lanning》2013,(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158-159
<正>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同西方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在西方,其对待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以个人主义为思维基础的,而中国则是集体主义。在西方,人们往往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个体,而在中国,人们则多看重集体的利益,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说在个人应该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尽到各自的职责。正是由于受到这样两类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的影响,中西方在"家"文化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卡尔·波普尔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批判以自由与历史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这一批判中,波普尔将两者简单等同。然而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黑格尔的自由作为真理和世界历史的实现是无限的、静态的、完成的,并囿于哲学视域中的自由,因此是整体自由的代表。而马克思的自由则侧重于"解放",关注于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因此是以限定为前提的现实自由,它更关注于如何实现自由,并在保持彼岸的自由与此岸的必然王国之间张力的基础上凸显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自由以此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中的个体自由观念。马克思自由观作为介于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5)
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理论是理解其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切入点。施特劳斯认为"古"、"今"政治哲学的变化导致了在现代社会里,传统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带有普及性的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教育"所取代。施特劳斯试图通过在现代社会中复兴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教育,来化解当下民主政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斯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对经典的阅读也可以成为一种思考与解决当下问题的方式,并为我们预防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
马克思所做的"哲学"以相当遥远的距离区别于任何其他人所做的哲学。这种区别是由时代造成的。它们看上去似乎是小事,比如,一些文献学问题。其实不然,各种靠外观而非实在本质的帮助来增进真理力量的尝试比比皆是。而马克思的哲学通过服务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真理性。它不是那么好干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际上终结了所有"哲学",而此战役成败取决于阻断那种隔着对立阵营的战壕向对方扫射的做法。它在这样做时是以"对现实的描述"取代"哲学"自身,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割裂"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1)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社会"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构建了纵向、本质化的"表象逻辑",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其二,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构建了横向、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3):77-81
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回溯到实践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为核心,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没有否定和抛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和伦理维度,而是既包含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又包含了手段性的劳动。只有看到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实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才能驳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质疑。总之,将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琳悦  党祎楠 《城市住宅》2021,28(10):152-153
马克思主义艺术将哲学思想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细嗅艺术发展并以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阐述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论述其理论必然性,解读其哲学角度下的性质意义,通过其映射出的时代社会背景,进一步探求艺术生产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对地标性建筑的孕育现状.研究采用纵向切片阐述其在时间维度下的突破性理念,梳理其对当代地标建筑的影响,由表及里探究哲学思想与地标性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机影响,从而思考现行社会状态下地标建筑特性,探求当下现存问题,立足哲学思维体系,解读当下地标建筑现状,为未来设计展望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琳悦  党祎楠 《城市住宅》2021,28(10):152-153
马克思主义艺术将哲学思想与艺术生活相结合,细嗅艺术发展并以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阐述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论述其理论必然性,解读其哲学角度下的性质意义,通过其映射出的时代社会背景,进一步探求艺术生产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对地标性建筑的孕育现状.研究采用纵向切片阐述其在时间维度下的突破性理念,梳理其对当代地标建筑的影响,由表及里探究哲学思想与地标性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机影响,从而思考现行社会状态下地标建筑特性,探求当下现存问题,立足哲学思维体系,解读当下地标建筑现状,为未来设计展望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并构不成一个独立的"第三类存在",因此将信息引入哲学的视野没有在存在的分类上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传统"的哲学视角,同样需要以"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作为哲学分析的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7)
黑格尔把社会现实规定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对马克思的理论方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马克思来说,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并不在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发现,而是由于他的思辨唯心主义再度瓦解了社会现实概念。为此,马克思重新制定了自己的社会现实概念。美国学者奥尔曼对内在关系哲学的发现和利用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说,内在关系哲学构成马克思社会现实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7)
尽管"全球化"是一个相对晚近的社会政治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通过对"世界历史"概念的讨论分析过这一现象。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形成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以之来理解全球化。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使人的异化达致巅峰,这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
工匠的工艺与画家的技法的重大区别有其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同时,"工匠"这个概念与艺术家的材料和工作方式密切相关。这也提出了在特定社会中艺术家的社会角色的问题,这个角色会随时代与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些社会里,艺术家及工匠已经被创造或分派了一个限定的位置,或被视为同类。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马克思的批判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作出规定: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异化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9):266-268
费希特之哲学被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其哲学体系的第一原则为"绝对自我",在此基础上自由也就先天具有必然性,自由可以说成为自我的属性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思想有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按照费希特的哲学思想,由物质到精神的推导,这一进路并无出路,只有精神到物质的统摄才具有统一性,才能实现自由。实践的观点是二者思想的重要节点,将实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费希特的哲学贡献,但是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真正被发掘。实践是工具和桥梁,而马克思则认为是自由的过程。马克思将实践与自由合二为一,实践的过程就是自由的实现过程。关于能动性,费希特意识到能动性的价值,但是将其绝对化,而马克思则人的能动性不能否定自然的客观性。在马克思与费希特的自由基本原则的比较分析中,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二者之间对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共同体的一系列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11)
<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着力批判了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汇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归宿的哲学,因而对于人自身的思考是它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解放问题关乎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的最终命运。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有关"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扬弃,形成了"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伦理角度,从"三纲五常""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进行伦理解析,认为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及所涉及的各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为传统风景园林提供了泛文化基础,两者在意象上是异质同构、合而为一的,谓之同象。在西方知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园林难以解读,但回到中国传统形而上的"道"上去释义,传统园林却是可读的,谓之同意。当前,对中国风景园林在精神性、本土性上的反思使传统哲学的园林重返成为必需,通过对"大象无形"与"意在笔先"的探索,希望能够回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哲学基础和由形入神的建构方式,从而可为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本土的、原生的和在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