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20层剪力墙结构为例,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推荐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参考方法,按不同的性能要求分别对剪力墙和连梁构件的承载力以及整体结构的层间位移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如欲满足性能1和性能2抗震设计的承载力以及侧向变形的要求,会导致墙、梁构件的配筋量和截面尺寸急剧增加,不符合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在罕遇地震下性能2的性能目标和承载力要求偏低。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进行探讨,以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实例,运用广厦建筑结构CAD有限元软件GSSAP,分别对核心筒结构中布置的框架梁、剪力墙以及连梁等构件在不同性能要求下的承载力以及结构的层间位移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如欲满足规范中"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中关于设防烈度地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承载力的要求,结构的剪力墙、连梁构件的配筋量将急剧增加,出现严重超筋现象,在实际工程中很难进行施工,框架梁则没有发生超筋现象;如欲满足规范中给出的设防烈度地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侧向变形的要求,剪力墙、连梁构件以及框架梁、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需要进行大幅度增加,不符合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设计在进行内力分析时,对楼梯做了简化处理。没有将楼梯构件作为结构的一部分参与整体计算,导致计算结果与结构实际受力状态有差异。为了探讨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两个多层RC典型框架。利用PKPM、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内力分析、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楼梯会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动力作用下,考虑楼梯的影响,结构的剪力增加,最大水平位移减小,振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钊 《山西建筑》2009,35(1):104-105
阐述了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上,必须综合考虑一定程度的承载能力和一定范围的延性,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了结构的周期、振型和各层地震力及位移,根据分析可知,该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且有一定的延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轻骨料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作等截面代换的研究,提出了结构底部弹性层间位移放大系数及地震力放大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当采用的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密度等级足够高时,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不会降低,且结构自重的降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以及地震力的减小将使工程造价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结构变形与损伤的关系,选取层间位移角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15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中的26组关于层间位移角的实测数据和国内外12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试验数据,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时的量化指标。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和时程分析,对提出的抗震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以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其各级性能水平所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可以满足本文所提出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楼层剪重比不小于最小剪重比λmin是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在设防烈度6度、7度地区,经常出现结构楼层剪重比小于最小剪重比λmin的情况而需要调整剪重比使其满足规范要求。论文分析了规范规定最小剪重比的必要性,评述了在实际结构设计中采用的调整剪重比的方法,指出调整剪重比应结合结构层间位移角综合考虑,以便在保证结构抗震安全的基础上取得较好的结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多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变形的控制指标。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其中设计水准与变形验算的关系、非弹性反应分析的不完善性和不规则结构的变形验算标准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出发,阐述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着重探讨了直接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该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其伟  梁兴文  田野  邓明科 《建筑科学》2006,22(6):39-43,64
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需确定结构各楼画处的目标侧移。本文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推导了层间屈服位移的计算公式;用作用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等截面剪切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框架结构的侧移模式;假定框架结构某一层或几层达到某一极限状态,求出相应的楼面处的侧移,再根据侧移模式计算各楼而处的侧移。按本文方法确定的结构侧移曲线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抗震工程界提出的新概念,也是工程抗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并指出了基本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设计理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已引起工程界的关注 ,在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中 ,采用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法 ,有助于提高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可靠性、避免抗震安全隐患 ,同时又促进高层建筑技术发展。本义阐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提出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性能水准以及实施性能设计的主要方法 ,包括性能水准判别准则、性能目标的选用及结构计算和试验要求。文中还列举了应用性能设计理念和要求的部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判断塔楼超限情况,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并通过对某塔楼进行小 震弹性分析、中震不屈服分析和弹性时程补充分析,对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最后,总结该塔楼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经验,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属电站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电厂的正常生产。为了有效控制不同水准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及关键设备的破坏程度,在综合考虑结构及内部关键设备破坏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因素后,提出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明确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不同性能目标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延性需求,解决以生命安全为抗震设防唯一目标的单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够全面的设计弊端,从而减小震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邸芃  杨西娜  王铭 《工业建筑》2006,36(8):21-23,96
基于大空间建筑的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的特点,结合我国大空间建筑的发展状况,提出大空间建筑的性能化防火设计。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产生背景、优点、基本步骤和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RC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以框架的侧移曲线为基础,将多自由度体系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等效线性化的前提下,用弹塑性位移反应谱求出结构等效周期,得到层间剪力,进行结构构件刚度和承载力设计。同时将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转化为梁、柱构件的目标侧移角,以确定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保证结构预期的变形能力。该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结构在不同强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核电厂常规岛厂房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琴  张扬  周向群  刘中 《工业建筑》2010,40(4):51-54,150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一种发展趋势,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针对核电厂常规岛厂房这种特殊的工业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念,提出了常规岛厂房的抗震性能目标、性能水准以及实施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法,并举工程实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一理念,实践地证明了核电常规岛厂房采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可供同类工程设计时参考和采用。  相似文献   

18.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将其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三个水平,并用层间位移角限值予以量化;用作用倒三角形水平分布荷载的等截面悬臂柱的侧移曲线作为框架结构的初始侧移模式。在此基础上,将多自由度体系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导出了相应的等效参数。结构的目标位移根据其性能水平确定,并用假定的侧移模式给予修正。在等效线性化的前提下,由等效位移用弹性位移反应谱求出等效周期,然后对结构构件进行刚度设计和承载力设计。最后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校核结构的侧移形状与初始侧移模式是否一致,并用推覆至相应性能水平时的侧移曲线作为修正后的侧移曲线重新计算。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操作,而且能够控制结构在不同强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能力设计方法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强调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各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应考虑其出铰的先后次序等概念  相似文献   

20.
从钢支撑设计承载力验算方法和钢支撑杆件长细比限值特征的角度,对中国、美国和欧洲现行框架一中心支撑结构设计规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行规范的框架-中心支撑对支撑板件的宽厚比和长细比特征的限制较严格,并采用了支撑杆件的设计内力增大系数和强度降低系数来强化支撑抗震性能。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有关普通中心支撑框架结构和特殊中心支撑框架结构在弹塑性阶段的抗震性能及其相关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