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华晨 《华中建筑》2015,(1):107-111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城市化"的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和设计城市不仅仅是提供良好的城市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城市具有应对干扰的弹性能力,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的目的是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首先,分析了弹性概念和内涵。其次,从弹性视角提出三个设计策略:开发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立模块化的雨水渗透系;提高多尺度网络的连通性。最后,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实践对三个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弹性城市——应对石油紧缺与气候变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四种城市模型,并针对城市如何应对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等危机和问题讨论了弹性城市的要素。与此同时根据本文作者的译后感,对“弹性城市”这一概念作了新的诠释。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的城市发展现状与特点,论述了《弹性城市——应对石油紧缺与气候变化》一书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并阐述了弹性城市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给城市带来很多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工作范畴。文章的目的是回顾和审视现有的气候弹性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城市气候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其次,论述了气候弹性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规划和建设气候弹性城市是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最后,从理论研究和行动计划两方面对气候弹性城市和规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城市面临洪灾、地震、气候变化、流行疾病、贫穷、经济波动等急性冲击和慢性压力,城市需要构建弹性来应对这些危机。目前,已针对城市系统、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能源等领域构建了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其中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针对城市系统提出的弹性框架因囊括了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而系统全面,有利于指导弹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城市气候变化及灾害风险弹性框架提出了"识别-分析评价-诊断-行动计划"的弹性构建流程。比较弹性城市研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概念框架可以发现:弹性城市概念框架更具有问题导向研究和实用的特性,兼具规避风险和减灾及增强灾后恢复的针对性,同时更关注全部城市系统响应多元压力并具有多样化的吸收能力及冗余性。目前,弹性城市框架已被国外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构建城市应对飓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弹性实践中。我国的弹性城市研究还刚刚开始,现就国外弹性城市进展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弹性城市概念,针对城市系统、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城市能源等三种弹性城市研究框架,同时还就弹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研究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车生泉  谢长坤 《风景园林》2020,27(12):69-7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针对特大型沿海城市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及适应性对策研究,可保障城市健康安全发展。构建上海气候变化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上海为中度脆弱;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发生风险增加,高度城市化的上海受损可能性增加;上海在自然空间保护、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福利方面表现较好,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表现较好。分析上海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上海预防气候性灾害、建设适应性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新时期全球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方法,引入韧性城市的概念,以美国佛罗里达州马坦萨斯河入海口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韧性土地利用规划为例,通过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模型,整合海平面上升影响模型、物种栖息地模型和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来预测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研究的结果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三角洲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刊首语     
正2016年出版的《风景园林》杂志中有三期的主题与城市有关,分别为“弹性城市与景观”、“海绵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还有几期也多多少少地涉及到景观与城市。《风景园林》杂志之所以如此关注于城市,原因在于世界已进入“城市世纪”,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化率也超过了56%。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文化冲突的矛盾也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信息》2010,(13):14-15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序彤,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期间,和与会者交流了《气候变化与城市的水社会循环》的主题发言。宋序彤说,“气候变化与水”是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极为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正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要求,有效提升我国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统筹协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十四五”期间,大气环境治理依然迫切。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3.2摄氏度左右,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也将产生重要影响。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题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的白皮书,强调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随着城市探索创新减排路径,响应国家战略,碳中和目标成为下一个努力方向,也对未来生活在城镇、乡村中的人口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发展使城市人口、财富不断聚集,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同时,伴随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界威胁,城市遭受超设防情景灾害性事件冲击的频率不断增加,而提升城市韧性对此加以应对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本文从韧性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实施路径,包括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分阶段制定建设目标、开展风险评估、构建城市韧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发展加剧了气候变化,反之,城市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展开对2012年2月欧洲环境署(EEA)发布的《欧洲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城市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支持性的国家和欧洲政策》的基本框架、挑战与应对策略、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和多层面管制进行解析,分析其若干特征,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我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规划、实施体系,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气候变化、城市建筑、城市灾害等对城市的弹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城市发展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推进弹性城市规划设计成为我国当前讨论的热点。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较快发展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并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问题和挑战如今,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结构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大势无一不在影响着城市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据预测,至2030年60%左右的全球人口都将聚集在城市,意味着未来会出现更多高密度居住需求和新的基础设施形式。人口结构变化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口(60岁以上)将会由7%增  相似文献   

15.
翟俊 《城市规划》2016,(8):9-15
从弹性科学及弹性城市概念的生成和发展出发,将弹性与弹性城市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进行整合研究,探讨在城市扩展带来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城市更具弹性和可持续发展。以美国飓风"桑迪"灾后重建竞赛的优胜方案为例,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践进行说明。从跨行业跨学科的分工合作、生物多样性、备用和模块化设计、多功能性、适应性设计、跨尺度网络和联系性6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组织架构,为当今乃至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支撑体系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研究案例,分析1980—2015年气候要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态特征演化,从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2方面分析与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影响,3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在过去35年呈显著上升趋势;3个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在2000年明显增加,2010年和2015年城市扩张速度减缓,使得温度有所降低。最后,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启示,以期加快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背景下,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气象灾害愈加突出。城市人口的迅速聚集和下垫面的快速变化导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不断增加,特大城市的极端气象事件呈明显增加态势。城市气象灾害背景与现状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面积不足国土  相似文献   

18.
综合资讯     
《中国园林》2012,(9):125-126
亚洲绿色城市化报告发布日前,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以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2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亚洲的绿色城市化》报告。报告称,亚洲城市人口增长史无前例,大量人群迅速移居到城市,超大城市的数量不断攀升,人口密度极高。由于亚洲的城市化水平尚低,上述趋势仍将延续。亚洲城市化推动了亚洲的崛起,但同时也给该地区乃至全球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环境问题。图1图2  相似文献   

19.
刘骊光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5):23-27,84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本文分析评价了美国迈阿密—戴德县(Miami-DadeCounty)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研究表明,以自愿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地方行动虽能推进公众参与和能力建设,但是国家应对方案和战略目标的缺失,地方政府对企业减排活动较弱的影响能力,以及政策本身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效果。尽管如此,研究美国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特别在机构能力建设、政策与项目安排、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对推进我国今后探索地方的气候变化治理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延中  王俊霞 《规划师》2002,18(10):8-11
简要回顾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分析改革前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并不算慢,但由于城市人口比重基数低、农村绝对人口总量大,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文章指出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不仅要注重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关键要塑造与增强各类城市健康的发展机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