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炭技术》2017,(3):144-146
基于矿井水文地质资料,通过对金源里井工矿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详细地论述了含水层类型,分析了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同时,采用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计算预测,矿井正常涌水量775 m3/h,矿井最大涌水量950 m3/h。分析结果为该煤矿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巴愣矿井为例,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共有5个含水层和3个隔水层,水文地质边界有两类:一是断层(北、东、南),二是西边界煤层露头;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含水层,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水层为直接充水水源;矿井充水通道,主要为煤层采空导致顶板岩层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采用大井法计算了矿井涌水量,延安组砂岩含水层涌水量438m3/h,志丹群含水层涌水量142 m3/h,合计580 m3/h。其中,延安组含水层涌水量438 m3/h,可作为矿井正常涌水量,两个含水层的合计涌水量580 m3/h,可作为矿井最大涌水量。  相似文献   

3.
新集一矿1煤组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集一矿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的分析研究,认为开采1煤组的直接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水和底板太原组上段1~5灰的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主要充水通道是断层、顶底板岩石的原生裂隙和采动裂隙、矿压扰动裂隙带.采用单面进水集水廊道法、“大井”法、经验估算法和矿井实测法,对1煤-700 m水平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矿井正常总涌水量为683 m3/h,最大涌水量为1 080 m3/h,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偏复杂类型.  相似文献   

4.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田顶板石炭-二叠系砂岩含水层通常以静储量为主,是众多华北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多年来,勘查和生产单位一直在探索实用、可靠的顶板涌水量预测方法。以沁水煤田南部某新建矿井为例,探讨了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涌水量预测方法。应用承压-无压稳定流大井法计算的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23.9 m3/h,用富水系数法计算的涌水量为28.2 m3/h,利用定降深非稳定流大井法计算的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85.76 m3/h。研究表明:稳定流大井法适于勘查阶段或资料较小时的涌水量估算,预测精度较低;富水系数法更适于含水层以静储量直接充水的工作面或矿井,预测结果更可靠;非稳定流大井法适于预测顶板涌水过程和最大涌水量。  相似文献   

5.
依据榆树坡煤矿地质资料,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和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通过与矿井实际情况比对,水文地质比拟法预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6 m~3/d,最大涌水量为240 m~3/d。结合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对采空区积水及奥灰突水系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涌水主要受采空区积水影响,井田构造及深部奥灰也是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在开采中,应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6.
合理评价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防治水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霍州煤电集团庞庞塔矿实际条件为例,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并对矿井9号煤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确定其类型为中等;利用大井法和比拟法两种方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合理预测,结果为146.95~178.78m3/h,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某萤石矿为例,在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并采用"大井法"和集水廊道法预测了矿区首开区的涌水量,各开采中段的预测结果分别为73.4、260.6、306.6、326.7、169.1 m3/d,为地下水疏排工程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是矿井水害防治的重要工作。根据瑞龙煤业实际地质条件,利用《煤矿防治水规定》关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分类依据,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中等类型;然后根据大井法和积水廊道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计算,预测矿井涌水量约为44.74~48.49 m~3/h。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柳煤矿开采山西组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分别应用大井法和富水系数法对开采山西组煤层时矿井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其中大井法预测正常涌水量为659.45 m~3/h,富水系数法预测正常涌水量为3 493.15 m~3/d,结合矿井多年来的生产实际,发现富水系数法更适合于双柳煤矿目前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0.
 摘要:根据红岭煤矿水量观察资料以及矿井地区地质资料,采用水文地质解析法和比拟法对该矿的涌水量进行预测计算,得出红岭煤矿全年最大涌水量计算结果分别为447 m3/h和422.9 m3/h。经过分析,采用比拟法计算的涌水量结果422.9 m3/h更准确,可以作为矿井水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六盘水矿区玉舍煤矿地质背景以及井田地质资料,分析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充水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大井法及水文地质比拟法对研究区井田涌水量进行预算。结果表明,区内充水水源以大气降水及含水层中地下水为主,大量正断层的发育为主要充水途径;大井法预算最大涌水量为3.11万m~3/d,但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作为辅助参考;考虑到各岩层的富水性相似,水文地质比拟法预算结果更为可靠,可采用3.217 7万m~3/d作为今后井田选择排水设备的依据。研究方法可为类似矿井的水文地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预测四川白皎煤矿涌水量,收集整理了生产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及以往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采用"比拟法"、"大井法"预测了矿井涌水量,并分析这两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比拟法为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预测结果与已知资料的误差范围较小,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区涌水量预计是矿井水文地质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由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至今对矿井涌水量和采区涌水量的预计多采用计算的方法。水文地质比拟法和"大井法",对矿井某一采区进行涌水量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合理确定涌水量,为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确定合理的排水系统,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井田边界条件、主要含水层的富水特征、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分析研究,认为二1煤层顶板的直接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底板的直接充水水源为石炭系太原组上段石灰岩岩溶裂隙水,底板的间接充水水源为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水;矿井充水通道为顶板砂岩、底板灰岩的裂隙和断层带。采用大井法对二1煤层-400m水平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正常涌水量为270m3/h,最大涌水量为540m3/h。认为计算的涌水量是可靠的,可作为煤矿建井设计和水害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井涌水量计算是煤矿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的"大井法"在预测矿井涌水量时简便有效,但应用"大井法"时,引用影响半径R对预测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以朝克乌拉煤矿2101工作面涌水量预测为例,采用解析法与数值法对比来探讨引用影响半径R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承压含水层或补给条件较好的潜水含水层,宜采用吉哈尔特公式来计算R。研究成果为矿井涌水量计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预计招贤煤矿矿井涌水量,正确地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在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大井法"、集水廊道法与比拟法对该矿井涌水量进行了计算,对该矿井工作面顶板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计算出静储量,给出了离层积水均匀下泄时的涌水量计算方法和公式,通过比拟法确定了灾变涌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采前疏放水工程对顶板含水层有效疏放和不考虑离层积水条件下,1307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110.33 m~3/h,最大涌水量为584.12 m~3/h;考虑离层积水均匀下泄的涌水量为249 m~3/h;考虑离层积水的灾变涌水量为1 100 m~3/h,该研究结果为煤矿防治水提高预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矿区含隔水层、地下水补径排等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矿坑冲水因素及充水通道,最终采用"大井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计算,得出未来矿井开采中正常涌水量为11275.20m~3/d,矿井最大涌水量19055.09m~3/d,为未来矿山安全开采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比拟法与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预计结果进行比较,结合通顺煤矿涌水量实例阐述比拟法和大井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通过比较,总结出矿井开采后期涌水量预计方法宜采用比拟法,不宜采用大井法,对后期矿井涌水量预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关石焦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共有5个含水层和2个隔水层。确定了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煤层底板茅口组岩溶裂隙水为主要充水水源,构造裂隙及采动裂隙为主要充水通道,尤其在二叠系的下段容易发生突水,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采用比拟法和大井法对新矿井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出新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分别为795,999 m^3/d,为矿井水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建军 《煤》2014,(10)
涌水量预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面水害防治工作。文章利用稳定流大井法、非稳定流大井法和富水系数比拟法对司马煤矿1207工作面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如下:司马煤矿1207工作面涌水量小于30 m3/h,最大涌水量小于200 m3/h;在无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情况不存在水害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