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婴幼儿经常食用的奶粉伴侣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2016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采集奶粉伴侣864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结果:1.04%(9/864)的奶粉伴侣菌落总数10~4cfu/g,0.12%(1/864)大肠菌群10~2cfu/g,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但1份样品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奶粉伴侣微生物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两年新疆地区部分食品种类微生物检测结果,了解新疆地区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系列标准方法的要求,对新疆地区抽送检的256批预包装熟肉制品、297批蜂蜜、89批饮料、42批发酵乳、93批糕点面包、96批冷冻饮品、37批速冻米面食品(包括10批生制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乳酸菌、霉菌和嗜渗酵母菌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10批预包装熟肉制品、6批蜂蜜、9批冷冻饮品、6批饮料、1批速冻米面食品菌落总数超标;6批冷冻饮品和1批饮料大肠菌群超标;3批蜂蜜嗜渗酵母菌数超标;2批蜂蜜霉菌数超标;1批饮料酵母菌数超标;2批速冻米面食品(生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3批冷冻饮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除发酵乳对菌落总数没有明确要求和糕点面包菌落总数未超标外,其他产品均出现菌落总数超标问题,其中饮料、冷冻饮品合格率低于95%,应划类于高风险产品;冷冻饮品和饮料还存在大肠菌群超标问题;冷冻饮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速冻米面食品(生制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说明这2类食品致病菌检出风险较高。结论建议食品企业加强卫生管理,查找超标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食品安全,建议监管部门对微生物污染率较高的产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按照2010年度《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1 576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49株,检出率为9.4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总检出率为9.50%和8.22%,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1.11%和0.87%.不同类别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较大,生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居榜首为49.33%,主要污染菌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39%,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6.9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孤菌;熟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9.8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89%,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榨果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67%,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冻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00%,主要污染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婴幼儿配方粉/米粉/谷粉/豆奶粉中阪崎杆菌的检出率为1.11%.结论 山西省多种食品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对散装食品、即食食品和生食水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生食水产品中主要致病菌的半定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沿海省市三类生食水产品(生食鱼片、生食贝类、生食虾类)中四种主要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风险。按照微生物风险评估程序,应用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Risk Ranger",结合文献资料等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估。本次评估的几种生食水产品/致病菌组合中,生食鱼片/副溶血弧菌(风险评分49)属于高度风险;生食鱼片/单增李斯特菌(47)、生食鱼片/沙门菌(45)、生食贝类/副溶血弧菌(42)、生食虾类/副溶血弧菌(42)、生食贝类/单增李斯特菌(41)、生食虾类/单增李斯特菌(41)、生食贝类/沙门菌(39)和生食虾类/沙门菌(39)均属于中度风险;生食鱼片/金黄色葡萄球菌(31)、生食贝类/金黄色葡萄球菌(26)和生食虾类/金黄色葡萄球菌(26)均属于低风险。我国沿海省市生食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存在一定风险,且有必要尽快开展生食鱼片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越南预包装小食品的卫生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监管措施,保证进口食品安全。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按标准要求检测酸价、过氧化值、铅、砷、汞、铜等理化指标。结果共检测预包装小食品样品238批,检出不合格32批,不合格率13.45%,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菌落总数超标(24批),过氧化值超标(8批)。结论越南预包装小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越南进口小食品的检验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楚雄地区过桥米线微生物污染状况, 获得地域代表性数据。方法 按照《2017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对60份过桥米线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计数、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8个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 60份过桥米线样品中,菌落总数检出率83.33%(50/60),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检出率40.00%(24/60), 霉菌计数检出率65.00%(39/60); 致病菌总检出率33.33%(20/60), 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3株, 检出菌株数(检出率)分别是: 蜡样芽胞杆菌9株(15.00%)、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0.00%)、变形杆菌5株(8.33%)、沙门氏菌3株(5.0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未检出。结论 楚雄地区过桥米线微生物污染严重, 应加强监管, 控制食用安全风险; 同时应尽快制定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过桥米线的食品质量或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分析生产加工过程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方法 采集2015~2017年广州市某食品厂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样品362份,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生产加工过程采集的样品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1.10%(4/362)、0.55%(2/362)和25.97%(94/362)。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终产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48.00%、39.13%、20.00%和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 P<0.05)。结论 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风险最高, 二次杀菌可有效降低低温肉灌肠终产品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5~2017 年烟台市熟肉制品各生产环节致病菌污染状况及病原分布特征。方法 监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属、沙门氏菌, 检测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各项标准进行, 空气参照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结果 427份样品中, 检出致病菌75 株, 致病菌总体污染率为17.5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5 株, 其中25 株来源于环境样品, 占总检出率的7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26 株, 16 株来源于原辅料, 占总检出率为23.19%; 沙门 菌19 株, 全部来源于原辅料。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主要检出来源于原辅料样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主要检出来源于环境样品,因此提高原辅料采购管理要求,并加强原辅料质量管理,同时加强对生产环境消毒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0~2016年肉类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 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6年, 在云南省采集3022件肉类制品样品, 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结果 3022件肉类制品中共检出阳性致病菌312株, 总检出率为10.32%,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依次为4.96%、3.97%、1.39%; 散装样品致病菌检出率(11.60%)高于预包装样品致病菌检出率(7.06%); 餐饮环节致病菌检出率(11.85%)与流通环节致病菌检出率(10.08%)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2010~2016年云南省肉类制品中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较沙门氏菌严重, 应加强肉类制品在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即食食品风险评估、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 年共采集上海市即食食品20类共10 521份食品样品,对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计数2种卫生指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并分析卫生指示菌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及关联性。结果 凉拌米面制品、沙拉、中式凉拌菜的指示菌污染水平较高,菌落总数均值分别为(5.13±1.43)lgCFU/g、(4.56±1.13)lgCFU/g、(4.26±1.75)lgCFU/g;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分别为(1.20±1.00)lgCFU/g、(1.47±1.41)lgCFU/g、(1.18±1.06)lgCFU/g。冷锅串串、沙拉、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7%、3.36%、2.71%、2.69%;副溶血性弧菌仅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65%)、中式凉拌菜(2.58%)、熟肉制品(0.42%)中检出;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7.51%)显著高于寿司(0.53%)(P<0.05)。菌落总数均值与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菌落总数均值与致病菌样品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上海市生食食物、凉拌、夹心等最后一步加工工艺非加热的即食食品,卫生指示菌和致病菌污染水平较高,食源性致病风险较高,应重点防范。固体即食食品菌落总数计数水平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新时期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南方甚至北方内陆的特点。辽宁省大连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有着重要代表意义和参考价值。考察大连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当代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还可以反映中国不同地域及中西饮食文化交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区小米品质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山东安丘和临朐上林三产区小米为样品进行品质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区小米的千粒重和粒径比较,辽宁小米最大,临朐上林次之,安丘最低;不同产区小米化学成分比较,粗蛋白:临朐上林小米的含量最高为11.98%,其次为安丘,辽宁最低;粗脂肪含量比较:安丘小米最高为3.25%,临朐上林和辽宁小米次之;粗淀粉含量比较:辽宁小米最高为85.85%,临朐上林和安丘小米相对含量偏低;水分含量比较:临朐上林小米最高,辽宁和安丘次之;不同产区小米破花率比较,辽宁小米破花率最高,其次是临朐上林,安丘小米最低;感官评价方面,临朐上林小米明显优于辽宁和安丘;RVA黏度比较,辽宁小米糊化温度最低76.23℃,时间最短5.17 min。综合得出,山东临朐上林小米品质较好。对临朐上林地区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得出:上林土样有机质含量非常高,达到53.50 g/kg。  相似文献   

13.
选取3种薏米样品,经提取获得游离型和结合型多酚类化合物,采用改进的Folin-Ciocalteu比色法及硼氢化钠/氯醌(SBC)比色法,用酶标仪测定其多酚和黄酮含量;采用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方法,于荧光酶标仪中测定提取物中的总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游离型多酚含量中龙薏1号薏米显著性高于贵州黑谷薏米和辽宁5号薏米,结合型多酚含量中龙薏1号薏米显著性高于贵州黑米薏米和辽宁5号薏米,所有样品中其平均结合型多酚含量占总多酚含量的45.28%;游离型黄酮含量中辽宁5号薏米显著高于贵州黑谷薏米和辽宁5号薏米,结合型黄酮含量中龙薏1号薏米高于辽宁5号薏米和贵州黑谷薏米,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辽宁5号薏米。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最高的是龙薏1号薏米,其值是(668.0 ± 32.7)mg Trolox /100g样品(以干质量计),其次是贵州黑谷薏米和辽宁5号薏米,所有样品中平均结合型ORAC值占总ORAC值的48.08%;3个品种的薏米其总多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指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933,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给辽宁地区大米安全食用、质量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对辽宁地区的4个城市120批次样品中甲基汞进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检测,根据检测数据运用风险评估软件RISK@7.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ARfD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ADI等指标对辽宁地区大米进行甲基汞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用大份餐LP、每日允许摄入量计算最大残留限量估计值(eMRL)。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甲基汞的检出数量为26,检出率为21.7%,超标样品量为2,超标率为1.67%,建立辽宁地区大米中甲基汞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可以模拟出辽宁地区大米中甲基汞的平均流行率=21.4%,推断出辽宁地区一般大型商场超级市场的大米中检出甲基汞种类数量小于6种的概率小于5%,大于12种的概率小于5%,一般中、小型超级市场及早市中大米检出甲基汞种类小于1种的概率小于5%,大于7种的概率小于5%。其中至少有一种样品甲基汞检出的概率为95.6%。辽宁地区一般大型商场超市大米中甲基汞超标种类小于0种的概率小于5%大于3种的概率小于5%,一般为1-3种,辽宁地区一般中、小市场及早市中大米产品中甲基汞超标种类大于0种的概率小于5%而大于1种的概率小于5%,一般为1种。甲基汞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为0.9382%、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ADI甲基汞为0.11%,风险均为可接受,最大残留估计限量值为0.829m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辽宁地区大米中无机砷残留量暴露对我省居民健康的潜在危险。方法 辽宁省随机选择在大型商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共采集样品300份, 采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 砷酸盐As(Ⅴ)的含量。基于点评估和概率评估两种评估方式,对大米中无机砷膳食暴露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经检测的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 砷酸盐As(Ⅴ)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值均远小于100%,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值均远小于100%。运用风险评估软件@risk7.6概率评估中,在50%,75%,90%,99%暴露量位点下,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 砷酸盐As(Ⅴ)的风险商(Hazard Quotient,HQ)值均远小于1。表明辽宁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 砷酸盐As(Ⅴ)残留量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无明显膳食风险。结论 辽宁地区大米中无机砷含量的暴露对人体健康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辽宁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宁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组合特征属于典型的橄榄岩型,具有重要标型意义的矿物包裹体主要有镁橄榄石、铬镁铝榴石、铬铁矿等。由单晶金刚石与微晶金刚石相互交替生长而构成的结构环带以及由成分复杂的壳源物质构成的成分环带,分别具有重要的成因意义,以EPMA、LRM及宝石显微镜为研究手段,从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这一角度,揭示了辽宁部分金刚石的不平衡结晶作用过程具不连续性和多阶段性;金伯利岩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其侵入速率曾发生过周期性变化,并发生再结晶而形成金刚石,进一步验证了辽宁大多数金刚石不属岩浆结晶产物而是地幔捕虏晶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17.
李明宇  牟凤菊 《中国酿造》2023,42(2):251-257
在新发展格局下,为有效推动辽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文以辽宁白酒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辽宁白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在政府制度政策层面,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改善营商环境、强化财税支持、优化融资方式;在企业创新驱动层面,注重党建引领创新、营销管理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数智赋能创新;在产业生态系统层面,注重构建“政府-协会-高校-企业”联动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打造东北白酒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而为未来辽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对于其他省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丽娟 《非织造布》1999,13(1):14-16
简要介绍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概况和国内外非织造布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在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辽宁省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脉冲强光光照强度、照射次数、照射距离为响应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灭菌率、γ-氨基丁酸富集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双响应值联合分析法优化发芽糙米脉冲强光杀菌耦合γ-氨基丁酸富集工艺,最后得出发芽糙米脉冲强光杀菌耦合γ-氨基丁酸富集最优工艺为:光照强度0.45kJ,照射次数395次,照射距离9.0cm,在此条件下发芽糙米灭菌率为91.15%,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为170.10mg/100g,分别达到了预测值的99.86%与98.55%,试验实测值与预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辽宁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分布的情况,发现问题和食品安全的隐患,为食品安全隐患风险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辽宁省共采集的12类4694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辽宁省2017年-2019年4694份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总体检出率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12.78%,不同种类食品中米面制品、婴幼儿奶粉及辅食和水产及其制品有较高检出,检出率分别为15.02%、14.81%、12.46%,不同包装中散装样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9.55%,不同抽样场所中网店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14.06%。结论 辽宁省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其中婴幼儿奶粉及辅食、餐饮食品和水产及其制品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