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降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作用归功于茶叶所含功能成分具有调控AD主要致病因素的能力。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皂素等对AD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研究,阐明了茶叶功能成分从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乙酰胆碱、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多靶点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日常饮茶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姜勃宇  付朝旭  许妍姬 《中国油脂》2023,48(8):79-83+109
为了研究中链甘油三酯(MCT)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的有效性,分析了MCT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综述了MCT对AD的作用机制,介绍了MCT食品针对AD的应用状况。MCT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减少脑淀粉样蛋白-β沉积、保护线粒体功能以及改善脑能量代谢等方面延缓AD的发生。目前已有基于MCT的食品用于缓解AD患者的病情,如Axona?(由MCT组成)、Ketonformula?(基于MCT配方的奶粉)等。MCT对AD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日常饮食中合理运用MCT可以延缓AD发生。  相似文献   

3.
淀粉样β蛋白(Aβ)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原因,开发Aβ聚集抑制剂对于缓解和治疗AD至关重要。根据TEM1-β-内酰胺酶(TEM1-β-lactamase,βlac)的结构特征及Aβ42的聚集特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Aβ42插入到βlac 196-197氨基酸残基之间,构建了BL21-βlacAβ42重组菌株。利用已知Aβ42聚集抑制剂,分别通过斑点滴定实验、平板涂布实验和菌体浓度变化检测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添加已知Aβ42抑制剂后,BL21-βlac-Aβ42菌株在特定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浓度条件下生长状况得到改善,允许微生物细胞生长的最大细胞稀释倍数增大,证明该融合体系能应用于大肠杆菌体内筛选Aβ42聚集抑制剂。该研究实现了淀粉样蛋白聚集抑制剂在微生物体内的高通量筛选,为开发新型抗Aβ聚集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宁红茶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为探究宁红茶的香气品质成分特征,本研究收集了不同等级(贡品、特级、一级)的宁红茶,采用国标法进行感官评价;再利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香气成分检测,统计分析筛选出差异香气成分;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PLS-RA)明确对不同等级宁红茶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差异香气成分。感官结果表明,宁红茶等级越高,整体品质更好。三个等级宁红茶中共鉴定出142种香气成分,分为9个类别,其中酯类(41.29%)和醇类(30.03%)的相对含量较高;水杨酸甲酯(217.44‰)、芳樟醇(88.52‰)、香叶醇(65.54‰)、β-紫罗兰酮(56.07‰)、叶绿醇(52.72‰)和苯乙醛(41.04‰)等是相对含量较高的单个香气成分。Tukey s-b(K)方差分析得到69个极显著差异挥发性成分(P<0.01),其中α-荜澄茄油烯、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Ⅳ、月桂烯、橙花醇、橙花醛和反-β-罗勒烯等香气成分在贡品中相对含量较高,β-环柠檬醛、茶香螺烷、己酸苄酯和己酸香叶酯等在特级茶中相对含量较高,而叶绿醇、水杨酸苄酯、己酸反...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AD药物迫在眉睫。目前基于“淀粉样蛋白(Aβ)学说”开发的药物占主流地位,作者从减少Aβ产生、增加Aβ清除、抑制Aβ与神经元结合和抑制Aβ聚集等4个方面简要综述了目前进入临床的基于Aβ学说开发的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发抗AD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红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其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其中发酵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关于红茶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已有文献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酶种类及其活性、温度、湿度、pH,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等内部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红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新发酵技术、冷冻萎凋技术、外源酶技术以及光质。未来研究重点将是优化红茶适制品种培育、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微生物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机制和加工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红茶的滋味品质和推进红茶新研究进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桂花红茶窨制技术及香气成分HS-SPME/GC-O-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桂花红茶的最佳窨制工艺及特征香气成分,设置正交试验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O-MS技术分析香气成分。由正交试验和感官审评可知:最佳窨制工艺为花茶配比3:10、窨制3次、每次窨制4 h;GC-MS分析表明桂花红茶吸附的香气成分主要有环己烯醇、壬醛、丙位癸内酯和植酮等4种,窨制过程增加的其它香气成分有:1-辛烯-3-醇、2-甲基-2-壬烯-1-醇、4-氯-双环[2.2.1]庚-2-酮、3-甲基-2-呋喃甲基丁酸酯、正戊酸己酯、正戊酸叶醇酯、丁酸苯乙酯等7种,推测这11种成分是桂花红茶香气形成的主体成分;GC-O结果表明:其中壬醛有油脂和甜橙香,丙位癸内酯有愉快桃子香,1-辛烯-3-醇有干草香,正戊酸叶醇酯有奶油香、果香,丁酸苯乙酯有蜜甜香,认为这5种成分是桂花红茶表现桂花香的特征性成分;此外,桂花红茶窨制过程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降低,而酮类和酯类成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肥胖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流行病,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是治疗肥胖的关键。该研究考察红茶经体外模拟消化后酚类物质的生物可及性和抗肥胖特性,并通过荧光光谱探究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DG)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机制。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红茶在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降低,最终生物可及性维持在32.04%,但经体外消化后其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增加26.97%,并且有效地抑制了膳食脂肪的分解。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TFDG 能够静态猝灭胰脂肪酶的内源荧光,氢键和疏水作用是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在结合过程中胰脂肪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红茶加工前、后多酚类物质的转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质谱分子网络分析茶叶样本。从加工前、后的茶叶样本中共检出250个多酚类化合物,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115个,酚酸类化合物62个,黄酮类化合物73个。在加工前、后共有的201个化合物中,174个化合物含量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红茶加工后新生成化合物49个,其中茶黄素类化合物21个。  相似文献   

10.
大麻籽油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麻籽含有约25%~35%的油脂,20%~25%的蛋白质,20%~3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等.大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为90%,其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约80%.ω-6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是理想的人体脂肪酸摄入比例,并且还含有γ-亚麻酸以及丰富的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研究表明,大麻籽油在降低胆固醇、抗氧化、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是安全无毒的,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功能性油脂.  相似文献   

11.
红茶属全发酵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和产量最大的红茶种类。香气是一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茶叶香气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点。红茶中已鉴定的香气组分物质众多,且含量差异明显。,各组分之间的不同含量和比例形成了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种类,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本文简要综述了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的工夫红茶香气中关键呈香物质及不同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工夫红茶特征香气的影响,旨在为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提升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发酵时间和外源添加物等发酵因子对红茶茶色素形成的影响,并对红茶茶色素形成的未来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茶叶的生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且茶叶疏松多孔,长期贮藏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作为广受消费者青睐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保持其贮藏品质对提高茶叶商品价值,推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针对茶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原因兴起了各种保鲜技术。该文通过讨论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叶绿素、脂质等物质的氧化降解,总结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等的陈化劣变机理,同时概述了水分、温度、氧气、光照等影响茶叶贮藏品质的4大因素,并详细阐述了运用干燥、冷藏、脱氧、生物保鲜剂等方法进行茶叶贮藏的相关技术,最后展望了茶叶保鲜的深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茶叶保鲜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发酵是红茶特征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地评判红茶发酵度,对于红茶加工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感官评价技术、生化成分检测技术、智能仿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智能仿生设备等评价技术在红茶发酵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智能仿生技术在未来红茶发酵评价中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近来,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肥胖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因此抗肥胖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也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茶多酚的抗肥胖作用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域。本综述总结了茶多酚、肠道菌群以及肥胖三者的作用关系,并对近5年相关的非临床以及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总结发现茶多酚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而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茶多酚可以通过增加益生菌的丰度以及调节能量消耗、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脂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脂肪细胞合成等方式发挥抗肥胖作用。目前对于茶多酚调节肠道菌群和抗肥胖作用的研究以动物模型为主,且大多实验结果证实了茶多酚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及抗肥胖作用,但是作用剂量尚不明确,且茶多酚剂量毒性研究不足。另外该领域临床研究不足,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以实现茶渣等副产物的高价值利用并减少肥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6.
茶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消费基础,对人体有益作用明显,但生产加工过程中茶园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流通和储存不当易造成真菌毒素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及消费者健康。开展茶叶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及控制对于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通过饮用茶叶摄入真菌毒素健康风险较低。本文综述了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来源、危害、安全限值设置及防控措施,重点对茶叶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迁移溶出规律、常用暴露评估方法和风险描述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茶叶真菌毒素暴露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叶中真菌毒素的评估和污染控制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通氧量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报道通过严格调控发酵温度、湿度、通氧量以提高红茶品质,另一些研究报道则通过冷冻发酵、超高压、悬浮、添加外源酶等新技术手段以达到提高红茶发酵品质,缩短发酵时间的目的。在发酵适度的判断依据和手段也是目前红茶发酵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大量研究证明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变化直接反映发酵进程,电子鼻、电子舌以及分光光度法等手段的研究运用,试图取代常规感官判定方法 ,以准确鉴定发酵适度,使红茶发酵工序向自动化、标准化迈进。本文从红茶发酵化学成分变化、红茶发酵影响因子、红茶发酵新技术和程度判断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技术人员在提高红茶品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染料木黄酮是苷元形式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染料木黄酮对白血病、病毒感染、肿瘤等具有防治作用,并具有防辐射及预防骨质疏松的功能.它的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简述了染料木黄酮的生物活性及抗白血病、抗病毒感染、抗肿瘤、抗辐射及预防骨质疏松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文章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渥堆的研究进展,指出渥堆的实质是湿热环境、微生物及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黑茶香气、色泽、滋味等方面概述渥堆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提出利用接种微生物及添加外源物作为创新渥堆工艺的思路,讨论了包括翻堆设备、发酵罐在内的自动化渥堆车间的开发应用及面临的问题难点,以期为黑茶渥堆工艺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