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改善自己的住宿环境以及在审美上得到愉悦而倾其自己的智慧在建筑上,使其建筑美轮美奂不仅满足人们的住宿要求,而且住宿人能够从心理上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建筑方面的艺术创作和审美都发生了变化,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进行审视,人们发现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与现代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现代建筑设计者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时要以后现代审美视域,既克服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局限的一面,又要吸收其精粹部分加入时代元素以丰厚其发展,最终使中华优秀建筑结晶继续发扬光大以彰显中华文化之魅力,之精华。  相似文献   

2.
问答王澍 AW: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本次获奖对您个人和对整个中国建筑的意义是什么?您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持什么样的看法?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何建议?  相似文献   

3.
和红星 《建筑创作》2008,(6):131-136
中国建筑文化是一个需要建筑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提高到引领中国当代建筑健康发展的高度.以探究和谐发展需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己任,符合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建筑业界的一大幸事。  相似文献   

4.
论建筑企业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讲创新,那么,创新的宗旨是什么?第一、建筑企业的创新,要面对两个市场。中国建筑市场的特点就是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多,这决定了我国建筑企业迟早要进军国际建筑市场。第二、要迎接两个挑战。一个挑战是发展的挑战。目前全国建筑市场投资规模达到33000亿元,这是历史上任何年代所不能相比的。应该说投资规模大,建筑企业应该日子好过,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各行各业的人员也在壮大发展。第二个挑战是科技的挑战。建筑企业要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科技滞后的局面。中国的建筑业在管理上存在着理论滞后和科技滞后、科技落后和管理落后。实践证明,各行各…  相似文献   

5.
《建筑》2017,(14)
<正>在第九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指出,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呈现出发展态势,已经得到全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在各个地方同时都在大力的推进。但是在推进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发展还需要深入思考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建立起对装配式建筑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6.
刘江峰 《建筑创作》2008,(9):146-149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面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同时也要面对中国近代和现代优秀建筑,新中国建筑见证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着手记录身边活着的历史。当代建筑因贴近现代生活,其保护工作尤显薄弱,建筑师在新中国优秀建筑的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程亮 《建筑知识》2014,(7):112-113
建筑深基坑工程如今在建筑工程中普遍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项目也是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建筑工程技术进一步优化,因为建筑工程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的优劣,这需要施工过程中要在深基坑支护方面下功夫,这也是为建筑工程提供安全保障,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居吉荣 《建筑》2005,(5):12-15
当今的中国建筑企业面临"升级转型"。建设部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传出重要信息:发展节能型、智能型与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崭新的命题,对于中国十多万建筑企业是机遇,更是挑战,这里需要充分的关注和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不仅要注重单体建筑的效果,更需要全面考虑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总体效果。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  相似文献   

10.
王盛 《中外建筑》2012,(4):40-42
摘 要: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缩影.本文从亭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开始讲起,通过对亭的分类、亭的功能和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系统阐述了亭这一极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揭示了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我曾获得过建筑历史的学位,建筑历史这门学科不仅研究有关建筑的历史,也将建筑看作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研究。大约20年前,我开始在荷兰从事建筑杂志编辑的工作,决定杂志所出版的内容是我的职责,那时我便深刻意识到关注中国建筑的重要性。不仅要关注于当时发生的极不平凡的城市化革命——这也是哈佛设计学院城市项目的议题之一,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独立建筑师的作品,尤其  相似文献   

12.
正和世界上众多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也正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减少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污染物的使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众多建设项目的高速运转,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建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运动,尽管各个国家的气候、文化和物质资源情况具有特殊性,但在就地取材、被动式设计建筑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对绿色建筑设计而言,建筑是主要的综合推动力,它具备使工程服务和建筑运转更加简单高效的潜力,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将政府政策、市  相似文献   

13.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中国城乡和住房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建筑行业从简陋建筑到节能建筑,再走向绿色建筑发展的40年。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的一生约有90%的时间生活在建筑中。什么样的建筑,才是人们需要的建筑?是广大建筑工作者一直为之思考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与此同时,它也对我国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实用性要求,还要满足建筑的安全性。这不仅需要深化设计师的建筑抗震意识,让结构设计更为规范合理,这也需要对于项目的施工过程有良好的监管。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未来的建筑一定仍然是以人的需求为发展目标,其中"体验感"是精神需求方面的最显著特征,当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精神上的追求必定也是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规模化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大量的老建筑被拆除,新的民用建筑需要精品设计,城市需要建筑地标等等,这一系列都围绕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展开,那么作为基本的建筑个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建筑产品的价格问题和测算其理论价格的时候,同时也讨论建筑构配件的价格问题,并测算其理论价格。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第一,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构配件生产正在越来越显示其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地位。建筑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结构件的成本的比重正在稳步增加。第二,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发展,必然要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这就更需要深入时论它的产品成本、价格和利润。总的目的仍然是要通过合理定价,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层声音     
《建筑》2004,(10)
黄卫:十大建议寄望企业加快发展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第四届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上,对建筑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十大建议:首先,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长远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确定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尽快构建建筑人才高地。第三,要继续开展多元化的经营。第四,要提高建筑产业的集中度。第五,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措施。第六,企业要围绕品牌建设,倡导团结协作精神,形成整体合力。第七,要加强创新,推动建筑企业的进步,提高建筑业的水平和地位。第八,企业一定要增强质量安全意识。第九,建筑企业在资本扩张上,也要有新…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1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指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要充分认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二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要。三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四是缩短建设周期的需要。五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陈政高要求,下一步要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充分发挥聚集资源这一社团组织的最大优势,根据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千军万马促绿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绿建委在2008年初成立时制定了横纵两条线的组织机构发展思路。横向:即在内部按照专业领域组建专业学组,重点开展学术、技术课题研究和专业技术咨询、组织专题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