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共振柱对黄土动剪模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增湿及土的固有各向异性对黄土动剪模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稳定砂土基层静力学指标与动弹性模量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唐港高速公路沿线粉质低液限砂土、粉砂以及低液限粘土加固方案进行研究的同时,分析测定了各类半刚性材料的动弹性模量,并研究了各类稳定土的静力学指标与动弹性模量的相关性,探讨了测定稳定砂土类半刚性材料参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4.
 为了从土体微观结构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动剪切模量的性质和变化,利用共振柱试验,并借助电子显微镜及微观孔隙结构分析手段,对粤东重塑软黏土动剪切模量随动剪应变衰减规律与宏微观条件下土颗粒孔隙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基于Davidenkov三参数模型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参数计算分析,得到随固结应力增加,最大动剪切模量增大,连续介质中机械波波速增强;土体的宏观孔隙比降低;孔隙的层次增加,孔隙周长–面积分形维度值增加;孔隙的均一化程度增加,孔隙分形维度值减小。研究表明,Davidenkov模型中的初始参数、范围参数及速率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存在对应关系,为软黏土动力特性与微观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某场地的马兰黄土、离石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高压固结试验、电镜扫描等手段对黄土湿陷变形及微观结构特征随压力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黄土各种孔隙在不同压力下对黄土湿陷变形的贡献量,解释了黄土湿陷变形随压力而变化的内在结构因素是结构孔隙与结构骨架形式,不同时代黄土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其湿陷变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黄土微观结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黄土的微观结构与其震陷性,湿陷性液化的联系紧密。黄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化是黄土工程性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细水泥、抗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等制备了大流动度高强超细水泥灌浆料,基于灰色关联度研究了各因素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灌浆料的最优配合比,并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最优配合比制备的灌浆料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初始稠度为17.38 s,28 d抗压、抗折强度为95.7 MPa、15.9 MPa;56 d内灌浆料均表现为微膨胀;灌浆料的微观结构相对致密。  相似文献   

8.
某黄土填方体不同深度含水率差异明显,部分层位体积含水率达到50%,高含水率影响该填方体在长期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状态,需开展动荷载下填方体压实黄土动应变与动孔压变化研究.制备接近填方体实际干密实度的三轴试样,开展不同围压与不同循环应力比条件下饱和压实黄土动三轴试验,研究循环应力比与循环次数对饱和压实黄土塑性应变累积...  相似文献   

9.
通过砂卵石土室内动三轴试验,对饱和砂卵石土的动弹性模量动力参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围压、不同固结比和不同振动频率对砂卵石土的动弹性模量影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变影响动模量成倍增减,同时,动模量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固结应力比对动模量有着和固结压力一样的影响规律,而频率对饱和砂卵石土动弹模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混合骨料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坤  周小二 《建筑技术》2012,43(7):650-651
通过试验,对混合骨料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了骨料替代率、水灰比以及龄期等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及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甘南地区次生黄土的动本构关系,得到了模型参数,分析了甘南黄土的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发展特征,提出了动剪切模量衰减模型和阻尼增长模型;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和模型参数比较,对次生黄土与风成黄土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次生黄土的动本构关系服从双曲线模型,模型参数a值较风成黄土无明显差异,但b值为相同条件下风成黄土b值的1.5~3倍,且模型参数与天然含水率、干密度等物性参数和固结围压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次生黄土的初始动弹性模量E_(dmax)受固结条件、密度影响较大,相同条件下残坡积黄土的E_(dmax)较冲洪积黄土小。次生黄土的动剪模量比随动剪应变增大而减小,变化趋势满足负指数衰减模型;阻尼比随动剪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趋势服从对数关系;相比于风成黄土,其动剪模量比随动剪应变的增加衰减更快,阻尼比增长范围较窄,表明沉积环境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差异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陶粒有效弹性模量及其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陶粒弹性模量值对陶粒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强度和耐久性等有重要影响。已有的国内外测定陶粒弹性模量的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陶粒有效弹性模量系通过测定陶粒混凝土和砂浆基体相应的动弹性模量,然后建立两者的关系武,再采用图解法求得。有效弹性模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混凝土中陶粒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贡献,并且包括了各种因素对陶粒弹性模量的综合影响。本试验共测定了七种国产陶粒的有效弹性模量,并且建立了用陶粒颗粒表观密度预估陶粒有效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使用英国GDS双向动态三轴试验系统对青海省海东地区原状黄土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变ε_d 1%时,动剪切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加急剧减小;动应变ε_d1%时,动剪切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加减小缓慢,后期基本趋于稳定。动剪切模量随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幅值随应变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动应变ε_d 0.5%时,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迅速增大;在动应变ε_d0.5%时,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缓慢增大;在较小动应变时,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加载频率对阻尼比无明显的影响,随着动应变的增大,阻尼比随围压、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固结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对各种不同初始状态下的黄土进行周期扭剪试验,研究主应力轴旋转对其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阻尼比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动弹模量与阻尼比是土动力分析最基本的力学参数,一般通过较小应变范围的动三轴试验得到,测试技术的可靠性与试验参数求取的准确性是进行抗震安全性评估的关键。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比较了力与位移传感器内置与外置、不同相对位置等因素对滞回圈、动弹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存在残余变形的不闭合滞回圈的动弹模量与阻尼比的计算方法,比较了频率、围压、固结比等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规律及特征,并在Janbu公式中引入固结比的幂函数影响因子,对不同围压、不同固结比下的动弹模量阻尼比进行了归一化特性研究。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国内科研机构在土动力参数测试方面的能力,对抗震工程与科研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考虑夯锤自重的基础上,结合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并基于夯锤与土体的非完全弹性碰撞,导出了强夯夯锤位移、速度、加速度和锤底冲击应力时程关系等一系列解析式。同时利用工程实测数据,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夯锤与土体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恢复系数影响夯锤的冲击速度,冲击速度显著影响强夯的冲击应力。  相似文献   

17.
分级加载下冻土动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黏弹性理论,将动态弹性模量的最大值定义为冻土的动模量,通过计算滞回曲线中直线斜率的方法来计算冻土的动模量。通过动三轴试验,对不同频率、围压和负温条件下冻土的动模量随动应变幅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频率(0.1~20 Hz)、围压(0.3~2 MPa)和负温(-0.2~-2℃)条件下,青藏黏土的动模量取值范围为393~1749 MPa,兰州黄土的动模量取值范围为101~713 MPa;同一级加载下,动模量随着振次的增加基本不变,可以采用平均值来表征该级加载下的动模量;对于青藏黏土和兰州黄土,不同频率条件下,动模量随动应变幅的增加最终趋于一稳定值,该稳定值随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温度和围压条件下,随着动应变幅的增加,动模量先减小再趋于一个稳定值,该稳定值随围压的变化较复杂,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程科  苗雨 《岩土工程学报》2019,41(Z2):69-72
太原地铁2号线沿线黄土与太原砂混合料广泛分布,迫切需要该粉质砂土的动剪切模量G与阻尼比?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利用英国GDS公司研制的共振柱对不同黄土含量LC的重塑粉质砂土样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LC的增大,混合料受力骨架由砂粒向土粒转变,这是导致不同LC混合料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混合料G随LC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则相反,且存在明显阈值黄土含量LC_(th),饱和状态与干状态下试样的LC_(th)不同。干状态下,混合料与太原砂的G和?的大小关系与LC有关。饱和状态下,由于黄土塑性,混合料的G小于太原砂,其?大于太原砂。  相似文献   

19.
多年冻土区斜坡段路基由于受到环境、冻土条件、地貌特点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其稳定性对线路的安全运营存在潜在的危害,本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选取典型斜坡路基断面并进行现场取样,针对试验段典型土样,开展了室内静三轴及振动三轴压缩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冻土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线性增大,随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围压变化(0.5~2M...  相似文献   

20.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芳 《山西建筑》2011,37(14):147-148
以大同—呼市高速公路工程为例,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破坏机理,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公路地基强夯法处理方案,分别阐述了强夯原理,强夯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具体施工工艺,为今后同类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