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东坡豆腐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诗做得妙,还擅烹调。他在杭州做官时,疏浚了西湖,使杭州老百姓和四乡八里的农户得益,杭州百姓为了感谢他,特置备了许多猪肉和美酒送给苏东坡,苏东坡让厨师将猪肉用酒和酱油,盐等焖煮之,由此而首创了杭州名菜——东坡肉。殊不知,苏东坡不但首创了东坡肉,还创制了东坡豆腐,此菜在宋代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是北宋后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古文,古今闻名.在饮食方面,他也很有一些创造,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人民的饮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著名的东坡肉不待多说,这里择要向大家介绍苏东坡的蜜酒和烹茶法.  相似文献   

3.
芊芊春笋     
“南肉春笋”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最完美的是它将最“鲜美”的春笋和最“厚味”的五花南肉结合起来。传说这道菜和苏东坡有关.苏公爱吃猪肉是很出名的。他写了不少关于吃肉的诗,但他更爱居室四周之竹.传闻他曾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失竹令人俗”。有人就按其意写道“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笋烧肉。”这就引申出“南肉春笋”这一菜的典故。  相似文献   

4.
正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过程的第一步,糖友饮食首先需要记住六个字"适量均衡饮食"。糖尿病患者食用肉类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能够补充优质蛋白质,同时避免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如果你问营养师什么样的肉才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他会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两只脚的比四只脚的好,没有脚的  相似文献   

5.
笋,冬、春、夏皆可尝鲜,正如古人所赞:“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唯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 苏东坡曾对笋的美味赞不绝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据说,全中国最爱吃笋的,上海排第一,  相似文献   

6.
正要说"肯吃头""馋嘴鬼"当数宋代的苏东坡,人家不但诗词文赋写得好,吃也非常有名,这个老夫子三句话不离本行,不但很多诗文中有美味佳肴,而且还为吃专门写了一篇《老饕赋》,并自我解嘲,说自己是嘴馋的"老饕"。"老饕"是什么,"老饕"就是无休止、无原则、无辨别地贪吃。这也因此成为许多贪吃嘴的挡箭牌。其实苏东坡并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爱好美食,但绝不像某些人那样势利、那样庸俗,苏东坡的吃有着非常高的自我修养和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绝不与贪腐同流,绝不被物欲诱惑。  相似文献   

7.
《肉类研究》2019,(5):90-91
<正>我国有着悠久的肉食饮食历史和浓厚的肉食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乃至以前,中国人就在肉食方面有着倡导以羊肉为美,猪肉为贱的理念,直至苏东坡运用"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黄州好猪肉",烧出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肉食文化得以更为广泛的发展。肉食文化的发展也与区域因素具有紧密联系,而菜系则是这一区域影响因素的直接表现:从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年,苏东坡仕途十分顺畅,他先在朝廷任中书会人,后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法兼待读。显赫一时的地位加上苏东坡善于交往,经常应酬不断,但是他始终格守自己的养生之道,每餐“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报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有关这方面的轶闻,宋代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一次,苏东坡与好友刘故闲谈,他们由作诗说到饮食。苏东坡说:‘人在饥饿时吃东西,会感到粗茶淡饭也胜过八珍。”刘攸不信,以为苏东坡是在说笑话,就借故问:“先生真的不厌弃粗茶淡饭?”苏东坡长叹一口气,深沉地…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苏东坡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人说是"消渴"。揭颖臣听从了一些医生的意见,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药,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热,因此病人喜饮水,饮水多,故小便亦多,症状极似消渴却不是消渴。于是张肱  相似文献   

10.
正苏东坡对于中华美食上,贡献大焉!人们熟知的有"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种种。这些以东坡命名的食品,都有东坡的烹饪实践、创新在里面,并非后人一味地借他大名做广告。可是是否有人注意到,在标举"东坡"的饮食系列中,没有"东坡酒",却是为何?东坡不善饮,但好酒。他有时终  相似文献   

11.
吃的艺术     
在中国,大凡发明某一道菜或嗜食某一道菜者,其大名都可因此而与这道菜联系在一起,如“东坡肉”(苏东坡)、“西子鸡”(西施)和“大千鱼”(张大千)等。苏东坡是名副其实的“老饕”,他不仅善于品评饮食,而且还能亲自下厨烹制佳肴。苏东坡的拿手菜远不止“东坡肉”一种,还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酥”、“东坡墨鱼”等。另外,已故名画家张大千先生,除了在诗、书、画、印方面身怀绝技外,在家里烹菜亦十分拿手。他生前每有贵客到访,必亲自下厨献艺。纵观中国历史,最讲究吃的艺术、最能为饮食文化发展推波助澜的,还要数文…  相似文献   

12.
正《闲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其中的许多饮食追求和现代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理念非常吻合。重蔬食:"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简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味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这与现代营养学家提倡的饮食不宜过饱的观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吃笋漫兴     
小时候年轻时吃笋,最爱吃和常吃的是笋烤肉、油焖笋、腌笃鲜。苏东坡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顿顿笋烤肉。”肉食者鄙,竹食者雅,把鄙俗和高雅巧妙地搭配到了一起,深入到了生活当中,也真亏苏先生想得出。清朝金冬心好像也有画竹的诗句:“买来配煮花煮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相似文献   

14.
李训刚 《烹调知识》2012,(10):13-13
江西省永修县一带酒席宴上出的第一菜,必为"东坡肉"。它上席时为两大碗,每碗里盛着一块用稻草扎着的大猪肉。传说苏东坡至永修,曾为一农夫孩子治愈了病症,农夫留他吃饭,买回肉招待他。他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作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不觉念出,农夫以为他是教自己怎样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将肉同系肉的稻草一起,整块放在锅里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著名的医药学家、农田水利家、创造发明家。林语堂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其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词赋诗作,或豪迈宏放,或婉转含蓄,意之所到,笔之所随,发尽古人所不到处,翻旧为新,化朽为  相似文献   

16.
正闲来无事,阅读《闲情偶寄》,发现李渔这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不仅是很有才华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还是个养生方面的专家。《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重蔬食《闲情偶记》云,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对此,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俭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一位知味善尝的美食家,是著有《酒经》、《黄州寒食诗帖》、《老饕赋》、《菜羹赋》等的饮食著述家,还是一位精烹细调,亲手创制过许多名馔佳肴的烹调大师。 “东坡肉”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自饮自食所创制的一种烧猪肉。《东坡诗话》说:“东坡喜嗜猪肉,在黄岗时,尝戏作《食猪  相似文献   

18.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食与竹联系在一起:“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梁代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更直接了当:“绿竹可充食”世间美食多与竹结缘.竹的嫩苗笋是“素食第一品”;还有那竹汁、竹酒、竹蜜、竹味茶、竹米、竹鼠、竹虫,哪样不是美食?借竹器烹制而成的馔(饮食)更是遍神州。  相似文献   

19.
笋的行板     
正姑姑住在杭州40多年,每次去她家吃饭,仿佛笋总是有的。即使不在笋季,也总有扁尖焙熄。每次她来上海,龙井茶和扁尖是必备手信。她还教导我,丝瓜可加入扁尖同炒,一咸一淡交融,就有了味道感,模样也更可人。她画得一手好国画,禅意深深,我总疑心她的玲珑灵性是吃笋多的缘故。笋是蔬菜,又高于蔬菜,更脱俗于荤腥,有隐士风。苏东坡曾对笋的美味赞不绝口:"无肉令人  相似文献   

20.
李国文 《中国食品》2001,(11):38-39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未必背得出苏东坡的诗词,但没有领教过或者索性不知道“东坡肉”或“东坡肘子”的,恐怕为数甚少。在中国洋洋大观的菜系食谱中,珍馐以一个诗人的名字来冠名,这个荣耀只能由苏东坡独享。东坡肉的发源地,应是1080年苏东坡的谪居地湖北黄州。因当地猪多肉贱,他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人周紫芝在其《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典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089年,苏轼调往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