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饮食生活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为解析中国文化对日本饮食生活的影响,提出了中国文化对日本饮食生活的影响研究。以现代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饮食生活的影响。从中国文化对日本美食的影响与饮品的影响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美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日本主食与菜肴的影响,对日本饮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民以食为天",国家和民族在成立之初都是靠着饮食进行存活的,在国家和民族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日本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岛国,饮食方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和具体发展,才形成如今具有特色的日本饮食文化。演变的过程中也受到其他料理和饮食文化的影响。由于日本民族自身存在的特点,加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自身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逐渐形成当今独具特色的和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艳静 《食品工业》2020,(3):363-364
一直以来,饮食与人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一个国家、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该国家、民族的特征,还突出反映了该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饮食文化也发展成社会大众追捧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饮食已从追求饱食进入到追求美食,进一步发展成追求愉悦的心情阶段。与此同时,日本饮食文化受其国家文化很大程度影响,对日本饮食文化进行探讨实质即为从饮食的角度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筱田统先生的治学经历 筱田统先生是日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筱田先生以前,在这个领域积累了研究成果的学者主要是青木正儿,但后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文艺,饮食文化研究只不过是其“副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的日本学界,普遍轻视饮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筱田基于“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饮食史作为生活史的一部分,应该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的信念,展开了不仅中国,甚至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在内的东亚饮食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宫廷饮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唐代传世文献中专门记载宫廷饮食的资料十分缺乏,所以研究各地向朝廷进献的土贡就成为了解唐代宫廷饮食基本情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宫廷饮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唐代传世文献中专门记载宫廷饮食的资料十分缺乏,所以研究各地向朝廷进献的土贡就成为了解唐代宫廷饮食基本情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食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从中所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具备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颇有渊源,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日本与我国进行文化交流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其产生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不同,两国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由出井幸子编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盒之味:日本饮食...  相似文献   

8.
田中静一是中日饮食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尤其是日本接受中国饮食的史学研究所作的贡献表现在基础史料的整理编辑、工具书的编撰和全面的研究等方面,《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传来史》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封山之作。  相似文献   

9.
<正>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性名片,是大众生活习俗的真实反映。在世界饮食文化中,日本饮食凭借鲜明特色、独特风格,成为推动日本文化的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对文学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作品扩展了日本饮食的传播渠道,而饮食文化丰富了文学作品内容。对日本文学中的饮食文化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的饮食习俗、生活状态及情感价值取向。由马特·古尔丁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一书,集中介绍了日本七个不同饮食重镇的代表性美食,以美食为载体,通过探寻热爱与传承地区美食的料理人、食客,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饮食文化就是通过饮食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要以文字为载体,以语言为依托。因此,日语教育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徐静波编写的《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则详细的叙述了日本饮食的起源,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描述了日本上起数千年的  相似文献   

11.
唐玉婷 《食品工业》2021,(1):I0037-I0037
我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标签。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和沟通。相比较其他国家的饮食,国人更愿意接受日本饮食,国人在消费东邻餐饮的同时,也逐渐了解了日本的饮食文化的些许特点。本文拟结合《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一书,浅谈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有着很厚的渊源,中国饮食文化对于周边小国乃至世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上,两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两国的地理位置、宗教思想、历史背景都存在不同。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饮食观念、文化、选材、习惯及酒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两国文化差异,有利于两国饮食文化进行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饮食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不仅传承了精美菜肴的制作工艺,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构建出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汉语饮食词汇体系。汉语饮食词汇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很多饮食词汇富有深刻文化意蕴,是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诠释传统饮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对饮食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饮食文化,促进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楚艳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基于语言学视角,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所论述的重点是透过日本酱的发展来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联系。日本人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与饮食元素,比如汉字、豆酱和豆腐等等,它们被日本人创造性的加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来,构成了日本人独特而又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的社会与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气候、地形都很多样的日本,有着丰富多彩的食材,并且因地域差异,各地的饮食都独具特色,因此对不同地域条件下的日本饮食文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日本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注重形与色、口味清淡、鱼料理较多的特点,体现出了日本人注重饮食上的审美追求与注重健康的倾向,并且剖析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饮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拥有独特韵味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腾飞,主要在于源远流长的饮食思想和丰富多样的饮食内容。这不仅反映了饮食品质、审美感知、思想情感、社会功能等在饮食活动过程中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凸显了饮食与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之间的完美融合。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世界文化中的一抹靓丽的色彩。英美国家继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血统,虽有少数的民族以采集、种  相似文献   

17.
卢健 《中国食品》2004,(1):4-45
味是中国菜肴的灵魂,中国烹饪几千年来,都是围绕味来做文章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七十年代至今.被专家称为“现代饮食文化时代”。它与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有了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快节奏的饮食风格;工业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不断的壮大;饮食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的加深,饮食的全民性与普及性.对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加以反思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外来饮食文化更加纵深融合。  相似文献   

18.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系则是这簇花团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任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而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大众生活的直观映照.随着国家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饮食文化之间的碰撞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日本饮食文化在亚洲地区向来独树一帜,其不仅有着鲜明的本土饮食特色,同时受到近代历史的影响,其当代饮食文化还具有明显的西方风格.当下,日本饮食文化已然走向国际,很多国家...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饮食活动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意识之上的,但是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却并非仅仅基于生存的因素。孔府饮食文化则是由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确切地说,孔府饮食文化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