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现有的显著性目标检测算法通常基于单一的先验信息,导致提取的原图像信息不全面,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背景先验与中心先验相融合的显著目标检测算法。方法 该方法首先以边缘超像素为吸收节点,利用马尔可夫吸收链计算其他超像素的平均吸收时间作为背景先验值,得到背景先验图;然后使用改进Harris角点检测估计目标区域位置,建立峰值位于目标中心的2维高斯函数,计算各超像素的中心先验值,获取中心先验图;最后将背景先验图与中心先验图相融合得到显著图。同时该方法融合多尺度检测结果,进一步提高显著值的准确性。结果 通过ASD、SED1、SED2和SOD 4个公开数据库对比验证了基于背景先验与中心先验相融合算法具有较高的查准率、查全率和F-measure,相较于基于马尔可夫吸收链算法均提高了3%以上,总体效果明显优于目前的10种主流算法。结论 相较于基于单一先验信息的算法,基于背景先验与中心先验相融合的算法充分利用了图像信息,在突出全局对比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局部信息,能高亮地凸显图像中的显著性目标。该方法在检测单一目标的图片时效果显著,但对于多目标的显著性检测尚有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图像的显著区域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背景先验知识和多尺度分析的显著性检测算法。方法 首先,将原始图像在不同尺度下分解为超像素。然后,在每种尺度下根据各超像素之间的特征差异估计背景,提取背景区域,获取背景先验知识。根据背景先验计算各超像素的显著性,得到显著图。最后,将不同超像素尺度下的显著图进行融合得到最终显著图。结果 在公开的MASR-1000、ECSSD、SED和SOD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并和目前流行的算法进行实验对比。本文算法的准确率、召回率、F-Measur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均在4个数据集上的平均值分别为0.718 9、0.699 9、0.708 6和0.042 3,均优于当前流行的算法。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显著性检测算法,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尺度分析,利用背景先验计算视觉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完整、准确地检测显著性区域,适用于自然图像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或目标分割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显著性检测已成为图像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已被应用到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虽然显著性检测已被研究多年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复杂场景中的检测不准确或检测结果夹带着背景噪声等。因此,针对已有图像显著性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能有效抑制背景区域,或不能清晰突显出完整的目标区域的缺点,提出一种结合背景先验和前景先验信息的图像显著性检测算法。方法 首先选取图像的边界超像素作为背景区域,从而根据每个区域与背景区域的差异度来建立背景先验显著图;然后通过计算特征点来构建一个能够粗略包围目标区域的凸包,并结合背景先验显著图来选取前景目标区域,从而根据每个区域与前景目标区域的相似度来生成前景先验显著图;最后融合这两个显著图并对其结果进一步优化得到更加平滑和准确的显著图。结果 利用本文算法对MSRA10K数据库内图像进行显著性检测,并与主流的算法进行对比。本文算法的检测效果更接近人工标注,而且精确率和效率都优于所对比的算法,其中平均精确率为87.9%,平均召回率为79.17%,F值为0.852 6,平均绝对误差(MAE)值为0.113,以及平均运行时间为0.723 s。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两类先验信息的显著性检测算法,检测结果既能够有效地抑制背景区域,又能清晰地突显目标区域,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显著性检测已成为国内外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现有的显著性检测算法大多无法有效检测出位于图像边缘的显著性物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背景模板与空间先验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方法,共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根据显著性物体在颜色空间上具有稀有性,获取基于自适应背景模板的显著图.将图像分割为超像素块,提取原图的四周边界作为原始背景区域.利用设计的自适应背景选择策略移除原始背景区域中显著的超像素块,获取自适应背景模板.通过计算每个超像素块与自适应背景模板的相异度获取基于自适应背景模板的显著图.并采用基于K-means的传播机制对获取的显著图进行一致性优化;第二,根据显著性物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利用基于目标中心优先与背景模板抑制的空间先验方法获得空间先验显著图.第三,将获得的两种显著图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显著图.在公开数据集MSRA-1000、SOD、ECSSD和新建复杂数据集CBD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图像中的显著性物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显著性检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是检测具有复杂结构信息的显著物体。传统的基于图像块的检测算法,主要根据相对规则的图像块进行检测,计算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图像不规则的结构和纹理的信息,对算法精度产生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不规则像素簇的显著性检测算法。方法 根据像素点的颜色信息量化颜色空间,同时寻找图像的颜色中心,将每个像素的颜色替代为最近的颜色中心的颜色。然后根据相同颜色标签的连通域形成不规则像素簇,并以连通域的中心为该簇的位置中心,以该连通域对应颜色中心的颜色为该簇整体的颜色。通过像素簇的全局对比度得到对比度先验图,利用目标粗定位法估计显著目标的中心,计算图像的中心先验图。然后将对比度先验图与中心先验图结合得到初始显著图。为了使显著图更加均匀地突出显著目标,利用图模型及形态学变化改善初始显著图效果。结果 将本文算法与5种公认表现最好的算法进行对比,并通过5组图像进行验证,采用客观评价指标精确率—召回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以及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F-measur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PR曲线上较其他算法表现良好,在F-measure方面相比其他5种算法均有00.3的提升,且有更佳的视觉效果。结论 本文通过更合理地对像素簇进行划分,并对目标物体进行粗定位,更好地考虑了图像的结构和纹理特征,在显著性检测中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普适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显著性检测是基于对人类视觉的研究,用来帮助计算机传感器感知世界的重要研究手段。现有显著性检测方法大多仅能检测出人类感兴趣的显著点或区域,无法突出对象整体的显著性以及无法区分对象不同层次的显著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信息融合的物体级显著性检测方法。方法 与当前大多数方法不同,本文同时运用了中级别超像素和物体级别区域两种不同层次的结构信息来获取对象的显著图。首先,将图像分割为中级别的超像素,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造初始显著图;然后通过谱聚类方法将中级别的超像素聚类成物体级的区域,并运用自上而下的先验来调整初始先验图;最后,通过热核扩散过程,将超像素级别上的显著性扩散到物体级的区域上,最终获得一致的均匀的物体级显著性图。结果 在MSRA1000标准数据库上与其他16种相关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曲线及F度量等方面进行了定量比较,检测的平均精度和F-检验分数比其他算法高出5%以上。结论 通过多层次信息融合最终生成的显著图,实现了突出对象整体显著性以及区分不同对象显著性的目标。本文方法同样适用于多目标的显著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流行排序显著性检测算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背景先验和前景先验的显著性检测.首先计算图像的凸包,并将图像分割成不同尺度的超像素;然后以凸包区域之外的超像素为背景种子,结合多尺度下图像的多种底层特征得到最终的背景显著图;第三,以凸包区域之内的超像素为前景种子,结合多尺度下图像的多种底层特征得到最终的前景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显著物体检测的目标是提取给定图像中最能吸引人注意的物体或区域,在物体识别、图像显示、物体分割、目标检测等诸多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已有的基于局部或者全局对比度的显著物体检测方法在处理内容复杂的图像时,容易造成检测失败,其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对比度参考区域设置的不合理。为提高显著物体检测的完整性,提出背景驱动的显著物体检测算法,在显著值估计和优化中充分利用背景先验。方法 首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的背景分布,然后从得到的背景图中分割出背景区域作为对比度计算参考区域来估计区域显著值。最后,为提高区域显著值的一致性,采用基于增强图模型的优化实现区域显著值的扩散,即在传统k-正则图局部连接的基础上,添加与虚拟节点之间的先验连接和背景区域节点之间的非局部连接,实现背景先验信息的嵌入。结果 在公开的ASD、SED、SOD和THUS-10000数据库上进行实验验证,并与9种流行的算法进行对比。本文算法在4个数据库上的平均准确率、查全率、F-measure和MAE指标分别为0.873 6、0.795 2、0.844 1和0.112 2,均优于当前流行的算法。结论 以背景区域作为对比度计算参考区域可以明显提高前景区域的显著值。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学习图像的背景分布并分割出背景区域。基于增强图模型的优化可以进一步实现显著值在前景和背景区域的扩散,提高区域显著值的一致性,并抑制背景区域的显著性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准确、完整地检测图像的显著区域,适用于复杂图像的显著物体检测或物体分割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复杂背景图像中准确地提取出图像的显著区域,提出一种结合似物性前景对象与背景先验知识的图像显著性检测方法(OFOBP)。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计算超像素颜色空间分布,得到初始显著图;利用似物性检测方法获取多个目标窗口,由窗口建立搜索区域,结合二值化的初始显著图优化目标窗口;再利用多窗口特征对超像素做前景对象预测,获取前景显著图;其次建立背景模板,计算稀疏重构误差获取背景先验图;最后融合两种显著图,得到最终显著检测结果。在公开数据集上与11种算法进行比较,本文算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出显著区域,尤其是在复杂背景下对多个显著目标的检测,存在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结合区域协方差分析的图像显著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图像显著性检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能够反映图像不同区域显著性程度的显著图,利用图像显著图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图像中的视觉显著区域。图像的区域协方差分析将图像块的多维特征信息表述为一个协方差矩阵,并用协方差距离来度量两个图像块特征信息的差异大小。结合区域协方差分析,提出一种新的图像显著性检测方法。方法 该方法首先将输入的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预处理;然后基于像素块的区域协方差距离计算像素块的显著度;最后对像素块进行上采样用以计算图像像素点的显著度。结果 利用本文显著性检测方法对THUS10000数据集上随机选取的200幅图像进行了显著性检测并与4种不同方法进行了对比,本文方法估计得到的显著性检测结果更接近人工标定效果,尤其是对具有复杂背景的图像以及前背景颜色接近的图像均能达到较好的检测效果。结论 本文方法将图像像素点信息和像素块信息相结合,避免了单个噪声像素点引起图像显著性检测的不准确性,提高了检测精确度;同时,利用协方差矩阵来表示图像特征信息,避免了特征点的数量、顺序、光照等对显著性检测的影响。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显著目标提取和图像分割应用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许多显著目标检测算法侧重从背景角度进行显著性检测,而从前景角度和空间角度进行显著性检测的算法较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心矩形构图先验的显著目标检测算法。方法 假定目标分布在中心矩形构图线附近。首先,对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并构造闭环图;其次,提取中心矩形构图线上的超像素特征,并进行流形排序,获取初始显著值;然后,通过基于中心矩形构图线获取的初始显著值确定中心矩形构图交点显著值和紧凑性关系显著值;最后,融合三者获得最终的中心矩形构图先验显著图。结果 通过MSRA-1000,CSSD,ECSSD,THUS-10000数据集对比验证了中心矩形构图先验算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最高的F-measure值,整体效果上优于目前先进的几种算法。且处理单幅图像的平均时间为0.673 s,相比与其他算法也有较大优势。结论 从前景角度和空间角度考虑的中心矩形构图先验的显著目标检测算法相比于传统的算法更加具有鲁棒性,无论图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都取得很好的检测效果,充分说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多先验特征与综合对比度的图像显著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图像的显著性检测在计算机视觉中应用非常广泛,现有的方法通常在复杂背景区域下表现不佳,由于显著性检测的低层特征并不可靠,同时单一的特征也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显著图。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特征的多样性来实现显著性检测的方法。方法 在高层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背景先验特征和中心先验特征重新进行了定义,并考虑人眼视觉一般会对暖色调更为关注,从而加入颜色先验。另外在图像低层特征上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全局对比度和局部对比度特征,在特征融合时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线性和非线性的一种新的融合策略,得到高质量的显著图。结果 在MSRA-1000和DUT-OMRON两个公开数据库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先验特征与综合对比度的图像显著性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查准率、召回率和F-measure值,相较于RBD算法均提高了1.5%以上,综合性能均优于目前的10种主流算法。结论 相较于基于低层特征和单一先验特征的算法,本文算法充分利用了图像信息,能在突出全局对比度的同时也保留较多的局部信息,达到均匀突出显著性区域的效果,有效地抑制复杂的背景区域,得到更加符合视觉感知的显著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现有的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显著目标检测方法是使用简单线性迭代聚类(SLIC)分割获得超像素块构造图的节点,再将四边界进行复制获得吸收节点,但是SLIC分割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结果,另外,很大一部分图像的显著目标会占据12个边界,特别是对于人像、雕塑等,如果直接使用四边界作为待复制的节点,必然影响最终效果。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背景吸收的马尔可夫显著目标检测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差异化筛选去除差异较大的边界,选择剩余3条边界上的节点进行复制作为马尔可夫链的吸收节点,通过计算转移节点的吸收时间获得初始的显著图,从初始显著图中选择背景可能性较大的节点进行复制作为吸收节点,再进行一次重吸收计算获得显著图,并对多层显著图进行融合获得最终的显著图。 结果 在ASD、DUT-OMRON和SED 3个公开数据库上,对比实验验证本文方法,与目前12种主流算法相比,在PR曲线、F值和直观上均有明显的提高,3个数据库计算出的F值分别为0.903、0.544 7、0.775 6,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结论 本文针对使用图像边界的超像素块复制作为吸收节点和SLIC分割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吸收马尔可夫显著目标检测模型,实验表明,本文的方法适用于自底向上的图像显著目标检测,特别是适用于存在人像或雕塑等目标的图像,并且可以应用于图像检索、目标识别、图像分割和图像压缩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于明  李博昭  于洋  刘依 《自动化学报》2019,45(3):577-592
针对现有图像显著性检测算法中显著目标检测不完整和显著目标内部不均匀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图流形排序的图像显著性检测算法.该算法以超像素为节点构造KNN图(K nearest neighbor graph)模型和K正则图(K regular graph)模型,分别在两种图模型上利用流形排序算法计算超像素节点的显著性值,并将每个图模型中超像素节点的显著值加权融合得到最终的显著图.在公开的MSRA-10K、SED2和ECSSD三个数据集上,将本文提出的算法与当前流行的14种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算法能够完整地检测出显著目标,并且显著目标内部均匀光滑.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识别与显著性检测的图像场景多对象分割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在图像训练集上训练语义对象的检测器,用来检测输入图像中对象的位置,标定对象的包围盒;对输入的图像进行过分割处理,得到超像素集合,根据包围盒的位置和超像素的语义概率值计算兴趣区域;在3种稠密尺度上进行场景显著性检测,得到输入图像的显著图;在兴趣区域内计算超像素的邻接关系,形成邻接矩阵,构建条件随机场模型,将多对象分割问题转化成多类别标记问题,每一个对象是一种类别;以每个超像素作为场模型的节点,超像素的邻接关系对应场模型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将显著性和图像特征转化为节点和边的权重值;利用图割算法,在条件随机场模型上进行优化,迭代终止时得到像素的对象标记结果,从而实现对多个对象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Saliency region de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age pre-processing, and uniformly emphasizing saliency region is still an intractable problem in computer vis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data-driven salient region detection method via multi-feature (included contrast,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background prior, etc.) on absorbing Markov chain, which uses super pixel to extract salient regions, and each super-pixel represents a node. In detail, we first construct function to calculate absorption probability of each node on absorbing Markov chain. Second we utilize image contrast and space relation to model the prior salient map which is provided to foreground salient nodes and then calculate the saliency of nodes based on absorption probability. Third, we also exploit background prior to supply the absorbing nodes and compute the saliency of nodes. Finally, we fuse both the saliency of nodes by cosine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cquire the ultimate saliency map. Our approach is simple and efficient and highlights not only a single object but also multiple objects consistently. We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 on MSRA-B, iCoSeg and SED databases.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presents better robustness and efficiency against the eleven state-of-the art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