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造型是非遗动漫化传播的基础,文章以潮汕地区为例,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俗类非遗、传统美术类非遗和戏曲舞蹈类非遗,通过分析各类非遗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从中抽取出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根据这些元素提出了地区非遗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课程建设与具体实施情况,强调了数字化展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信息特征,利用信息空间(Ⅰ空间)框架模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数字化技术介入的方式.在非遗原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构非遗信息,以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促进非遗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基于非遗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与扩散的需求,详细分析了非遗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语义问题和有效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Ⅰ空间框架内,对非遗信息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构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循环回路的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最后以剪纸艺术为例,对各种数字化技术方法的介入方式、现有保护手段的不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相似文献   

5.
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软件》2018,(2):57-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但目前的处境却不容乐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当前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受到地域的限制,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多元化开发,面向更多的人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文章以消费者、制作工艺、产品性质为导向,为开发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出策略,并从博物馆文创商店、网络等方面进行推广,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作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以促进非遗传承的多元化设计思路与有效实施路径。基于课题研究现状,文章结合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非遗手作文创产品在内容、体验和品牌等现实需求方面的不足,再以相关的设计实践为论据,分析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设计应从时代性、创新性出发,结合非遗特点,从凸显非遗文化特征、提升产品体验、扩大品牌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消费者手作中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是非遗大省,非遗数字化已取得不少成就,在科学技术变革和互联网商业冲击下,内蒙古非遗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化保护状态,应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非遗保护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对内蒙古非遗数字化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从人工智能在非遗创新应用中的可行性、内蒙古非遗应用场景和创新设计路径几方面入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内蒙古非遗的保护和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 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 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 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 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 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 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 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遗在现今社会转型时期遭遇后继无人、关注度低的发展瓶颈,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下,提升非遗的社会传播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非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范式,提出建立"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新技术和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寻求非遗资源整合及传播渠道拓展的途径,最终达到非遗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产生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其中部分工艺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这些优秀的民族非遗工艺品推广和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利用Spring MVC技术和MySQL数据库设计并实现的青海非遗工艺品在线销售系统,既可以促进民族...  相似文献   

16.
继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具有多元沉浸感的元宇宙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科技前沿,为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与创新传承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利用元宇宙技术传承京津冀非遗文化。结合经典案例,对元宇宙的核心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从京津冀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导向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资料档案存储平台,结合云计算技术优化京津冀非遗项目分类,并通过京津冀非遗项目元宇宙展示空间设计的技术优势和形式思考,以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及活态传承策略。基于元宇宙三大核心技术的多感官设计,是构建京津冀非遗文化新时代传承的有效路径。元宇宙虚拟设计的综合运用更能激发互动和情感共鸣,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速非遗文化“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下,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与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非遗信息的储存、检索、传输和分析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通过项目建设,分析高职艺术院校优势平台综合发展的非遗数字数据体系,丰富的简历数字化非遗物质档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各种成熟技术形式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保护方法、实践目的和工作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顺利 《福建电脑》2014,(4):56-57,122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背景,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已在各个领域内进行运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的限制,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易出现损坏、遗失等等负面情况,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同时可促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从微观角度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这对国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重要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体技术在保护非遗技艺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影像、交互体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并促进其发展。文章以北海贝雕博物馆非遗传承单位为依托,实现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承的具体应用。设计构建了北海贝雕博物馆App平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以实现贝雕作品展示、工艺教学、交流互动以及在线购买等多种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