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章探索多感官体验下适老智能穿戴产品设计要点,为未来适老智能穿戴产品的研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探讨老年人多感官特征,分析目前市场上适老智能产品的现状与不足,以设计学研究中的"多感官体验"为导向对老年人的感官需求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产品进行例证。总结出适老智能穿戴产品的设计要点,即极简化、功能化、人性化和美观适宜。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下智能穿戴产品的适老化设计,以提升老年群体的满意度。以访谈的形式,分析老年人及其子女对智能养老穿戴产品的使用场景及需求,并运用卡片分类及四象限工具对需求进行分类与排序,形成产品设计指导。提出了智能养老穿戴产品的核心需求与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智能养老手环产品。本研究成果可为智能穿戴产品行业提供设计参考,促进智能穿戴产品向适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智能穿戴用户对智能穿戴产品新的审美要求及关键点,提升智能穿戴产品设计审美要素的途径与方法。吸纳融合首饰饰品设计在材料运用、工艺处理、佩戴方式、情感表达上的特征优势,提出以改善智能穿戴设备款式、功能单一,设计风格同质化为目标的设计策略,为提升智能穿戴产品饰品化设计进行创造性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生活中,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替人类劳动的工具,在很多情况下对人的生活方式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产业及现有产品的调研,分析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充分考虑以人为本,人性化等内容的设计思考,提出更适合我国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设计,并能更好的给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健康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下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及造成老年人"科技恐惧症"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目前可穿戴设备上的一些功能及设计上的特点。探讨出一些有利于老年人可穿戴式设备设计的策略。从而为老年人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做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身产品研发逐渐成为产品设计的关注点。信息时代下,如何研发真正适合老年热需求的信息化健身产品,满足老年人需求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围绕老年人健身产品设计的研究背景、国内外老年人健身产品的现状和信息化在健身产品上面的应用意义等展开论述,对老年人健身产品的设计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问题,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康复护理成为当前老年人保健的重要途径,目前多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装置帮助医护人员完成护理工作,但当前装置对于生理指标数据处理能力较差,导致医护人员无法获取到高精度的生理数据。针对此问题,设计基于可穿戴的老年康复护理生理指标监测装置。使用ARM Cortex-M4处理器作为中央控制芯片,并对老年康复护理生理指标监测装置整体参数进行优化。采集用户体温数据、心率数据以及血压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其展开分析。对生理指标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用户生理指标变化风险,及时发出警报。至此,基于可穿戴的老年康复护理生理指标监测装置设计完成。构建应用测试可知,可穿戴装置的应用效果优于当前装置,可将其应用到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老年化程度日趋严峻,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社会话题。本文构建了一种实时监测老年生理信号的可穿戴系统,选择人体血压、体温、呼吸、心电和姿态等对老年人进行实时监测。并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异质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手机端,通过手机的通信网络,实现与急救中心以及用户家人之间的信息交互,组成一个无线体域网系统。  相似文献   

9.
可穿戴技术     
《信息方略》2013,(18):57-57
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可以穿在身上或贴近身体并能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计算设备。可穿戴设备自身轻巧、紧贴身体的特点,让其成为身体与世界交流的一个更适合的载体。可穿戴设备,可以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几大类:生活健康类、信息资讯类、体感控制类等等;但也有一些产品横跨数项功能领域。如果按照产品外型,则可以分为手表、手环、眼镜、挂件、衣物、鞋子、背包、纽扣等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产品逐渐增多,人性化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基于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引入到老年人产品设计中,并深入探索老年人产品人性化设计的发展方向。文章创新性的提出"人文关怀"理念,使产品设计从老年人内心出发,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将老年人产品在人性化设计的探索道路上提升到更深层次的领域,为老年人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1.03%,"空巢老人"数量占比上升到54%。因长期与老年人分居两地,子女往往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爱。文章以无锡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对互动产品的需求,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研究分析情感化互动产品设计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以加强"空巢老人"与社会、与子女的沟通,通过体验产品来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引 言 电源管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尤其在物联网时代 ,低功耗需求更加迫切 ,工程师们也在不断寻求降低功耗的方案 . 各种移动终端 、可穿戴设备 、消费类电子产品 、传感器网络节点等典型嵌入式设备对能耗越来越敏感 ,电源管理技术正成为这些产品设计的关键所在 . 电源管理技术正由传统的基于电源管理器件和外设控制为主的静态控制方式 ,转为以具备智能电源管理功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结合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管理软件的动静态结合的综合控制模式 .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从桌面设备、便携式设备到可穿戴设备,似乎是IT产品小型化的必然趋势。但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其发展进程中总伴随着不断变革的惊喜。互联网在桌面设备中诞生,在笔记本电脑时代完善,在便携式设备时代普及。便携式设备普遍具有上网功能,人们称之为"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中,智能手机脱颖而出,以局域网、广域网的智慧地球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便携式设备到可穿戴设备,除了依仗半导体技术微小型  相似文献   

14.
正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MWC)2014"上,主题词毫无疑问就是"可穿戴"与"物联网"了。去年由智能手机技术主导的市场,今年逐渐转为通讯公司、制造公司等IT企业共同开发的可穿戴设备技术、物联网技术、物物智能通讯技术等。不仅有国内企业华为公司,三星、LG、索尼等国际大企业已经野心勃勃的各自宣布了智能手表产品。看来,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手腕上的竞争是各大公司的重点关注点。另外,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智  相似文献   

15.
在I/O 2021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宣布了将携手三星开发一套面向可穿戴设备的"统一平台",以充分结合Wear OS与Tizen双方的优势.据说即将到来的Wear OS 3.0版软件更新,将为可穿戴设备用户带来全新的设计、新的健康与健身功能、以及新增App和更多平台支持.  相似文献   

16.
背景信息 可穿戴设备不再仅是在炫酷的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东西 (感谢《007》、《少数派报告》、《至尊神探》这些电影!),使用可穿戴设备也不再只是梦想,可穿戴设备已经蔚然成风.最初,可穿戴设备很简单,例如走路或跑步计步器.不过,经过短时间后,可穿戴设备就变得比较先进了,或者说更加智能了,包括更加重视外观设计而不是只重视功能,因此增大了这类设备的总体吸引力.从智能服装、谷歌眼镜、先进的健身活动跟踪器、虚拟现实设备、夜视设备到平视显示器,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主流消费、军用和工业市场的组成部分."可穿戴设备"可定义为用户可以长时间穿戴的产品,而且由于穿戴了这种产品,用户体验以某种方式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设计提倡尊重用户多样性,体现关怀与共情心理。文章基于包容性设计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智能健康监测产品设计现状及痛点,并通过包容性设计视角完善用户特征及需求,探寻各个视角所对应的智能健康监测产品设计的策略与可行性方法,以期改善目前市场上产品情感导向因素过少、个性化及专属化不强、无法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等问题,从而全方位优化用户体验以提高产品对不同老龄人群的包容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老年人需求特点的分析,探讨老年人对公共娱乐产品的需求重点;结合产品设计理论,对影响公共娱乐产品设计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提出了面对低龄、中龄、高龄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社区公共娱乐产品的设计方向及重点,以满足老年人对娱乐产品的娱乐性、互动性及情感性需求,指导社区公共娱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了基于可穿戴智能产品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对服务设计和用户黏度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用户黏度研究模型。首先对运动健康类可穿戴智能产品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利用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增强用户黏度的设计原则。把服务设计的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应用到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生态系统上,将有助于形成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用户黏度。  相似文献   

20.
正可穿戴设备目前仍处于"可以穿戴"的阶段,显然实现用户"愿意穿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年一度的CES(国际电子消费品展)如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盛大举行,可穿戴设备无疑是CES 2014上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在大会开幕的前几天,可穿戴设备可谓无处不在,大量产品集中发布,大型科技公司几乎无一掉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