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前文的潜影形成模型,对化学增感乳剂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如下:(1)硫增感引入大的浅陷阱,可增加敏度与改善低照互易律失效;其空穴陷阱的作用则不是很有效。(2)金增感除了减小可显影中心的尺寸和增加抗氧化能力外,还应有另外的增感机理。Ag_2经金强化可以部分地转化为可显影中心。(3)还原增感斑与尺寸相同的曝光产生的银斑性质相同,曝光时大部分还原增感斑被破坏掉了,只有极少数有机会长大。还原增感斑的两个重要作用:提高了形成潜影的概率;消耗空穴或光解溴,使颗粒中的净剩电子增多。二者对潜影形成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我们对照相过程机理的考虑,基本上仍然受1938年提出的Mott和Gurney理论的支配。这个理论所以能取得成功和经久不衰是由于在当时,把潜影的形成作为一种固态反应来考虑的思想是具有创见性的。 在固体物理的概念最为流行的年代里,Mott和Gurney着重指出了光激电子和它们完全靠静电吸引力被流动的填隙银离子中和所起的作用。他们全然忽视了光激空穴的作用,认为在卤化银晶体的内部,空穴是不能流动的。在他们的原始论文中,Mott和Gurney承认,“如果空穴可以流动”而且可以与填隙银离子竞争电子而发生中和反应的话,那么整个假设的模型就将“崩溃”。为此,根据Mott和Gurney的设想,专门设计了许多实验来 相似文献
4.
用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溴化银立方晶体中潜影形成的机理。根据潜影研究的一些重要实验结果,在设计模拟模型时作了以下基本假定:(1)光照产生的电子在离子步骤发生之前,很快就达到导带与浅陷阱两种状态的平衡,这里除了表面结点位和晶格位错位之外,填隙银离子也能起浅电子陷阱的作用;(2)Ag、Ag_2和Ag_3的形成(成核过程)为低效过程,而Ag_4~+形成后的成长为高效过程;(3)光照产生的正空穴要经历“V”中心,溴原子和溴分子的演变过程,此时可能发生复合反应和回归反应。 模拟参数的估计是基于一些物理测量,如微波光导和介电损耗等的测量结果。模拟结果定量地展示了潜影形成过程中各种反应物,中间物和生成物的产生和变化,并与宏观的实验结果,如感光响应曲线和互易律失效曲线等,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5.
J.W.Mitchell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8,(4)
潜影形成的Mitchell浓集理论是在1957年至1958年间首次提出的,距今刚好三十年。Mitchell理论与Gurney-Mott和Hamilton理论的主要差别在于潜影生长时所发生的事件顺序不同。在Gurney-Mott理论中,导带电子是由随机的扩散移动过程扩散到陷阱位置,然后陷阱电子再把一个填隙银离子(Ag_0~+)吸引到电子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8.
9.
10.
11.
12.
13.
本文制备了两种单分散八面体模型孔剂,一种是含碘10mol%的碘均匀分布碘溴化银乳剂,另一种是内核含碘20mol%的碘溴化银,外壳为溴化银的核壳乳剂。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表面硫加金和硫加金加铱敏化。用简单腐蚀技术研究上述乳剂的内部影像空间分布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敏化程度的增加,表面敏度逐渐增大;随着腐蚀的深入,内部敏度逐渐减少。核壳乳剂的表面和内部敏度均大于碘均匀分布颗粒乳剂。核壳乳剂的内部影像在颗粒內部先逐渐减少,在一定深度以后又逐渐上升,内部影像分布出现“低谷”,且“低谷”程度与表面敏化程度有关。Sabatier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较明显的Sabatier效应的乳剂颗粒既要有足够的表面敏度,也要有足够的内部敏度,且两者要匹配。同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碘溴化银乳剂薄片颗粒的潜影分散与碘离子在颗粒中的分布有关。本文用交叉光楔曝光技术测定了由次潜影造成的潜影分散,并根据所测出的潜影分散度和乳剂的表面感光度,对内、表敏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碘离子分布在颗粒边缘的乳剂,其表面潜影分散度要比碘离子均匀分布的颗粒更甚,后者且表现出内、表敏度竞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硫增感的敏化中心和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采用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研究硫敏化的立方体卤化银微晶的敏化中心和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不仅可用于研究潜影中心,也可用于研究敏化中心;2)本实验条件下的硫化银敏化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约略负于-220m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值是介于-220mV与-190mV之间(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3)潜影中心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单位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胞生物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流加反应器最优化模型。通过引入哈密尔顿函数和庞特雅金最小值原理,求解了这个最优化模型。此外,以安德鲁方程为例,还对几种特殊的流加反应器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给出了最优化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综合速率模型对Val—Ala体系的单柱分离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程序中对于主体液相和固体颗粒相分别使用了有限元和正交配置方法来进行离散化。再以MATLAB自带的ODE15S进行求解。模拟结果很好地吻合了实验结果,为Val—Ala体系的SMB分离模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