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调查了北阿拉伯湾北部的科威特湾近代海底沉积物结构和矿物特征,鉴别出六种沉积物类型,即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砂质泥、粉砂、泥质砂和砂。发现科威特湾中央水道和大部分北部陆架复盖着泥质沉积物,而砂和砂质沉积物只局限在科威特湾南部近岸区。根据其沉积物结构特征,科威特湾的环境可划分为两个能带:(a)低能带,包括大部分海湾区:(b)中等能带,局限在海湾南部近岸区。科威特湾沉积物各粒级的详细矿物学研究表明成因上它们是多源的。海湾沉积物可识别有两种主要来源,即(a)原地物质,来自多种动物群近代贝壳分解,来自水下古代沉积物和亚近代海岸沉积物的剥蚀作用;(b)外来物质,由盛行的西北风带来的岸上沙漠沉积物。也可认为,有大量的海湾沉积物组分系来自尘暴降落物。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口地区冰后期沉积特征与生物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钱塘江口冰后期底界面是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冰后期沉积可划分为初、早、中、晚4期,对应接受4期沉积。初期为河床砂砾沉积,早期为河漫滩粘土和砂质粘土沉积,中期为淤泥质粘土沉积,晚期为粉砂、湖沼粘土和粉粘土沉积。沉积相主要有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河口湾相、湖沼相、滨海相和陆相坡积洪积风化红土等7种类型,它们的分布与古河谷的形成演化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河漫滩相和浅海相砂质透镜体为超浅层生物气最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带。  相似文献   

3.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石油学报》2015,36(9):1048-1059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岩心观察,理清砂质碎屑流沉积构造特征--发育丰富的块状构造和滑塌变形构造,可见大量泥砾;识别出岩性的垂向组合特征,由底至顶为含砾砂岩段-细砂岩段-泥岩段。从砂质碎屑流的定义、岩石学特征和流变学特征等3个方面出发,总结出砂质碎屑流的识别标志--大套块状砂岩顶部与泥岩突变接触,底部与含砾砂岩不整合接触,砂岩中泥质撕裂屑和漂浮泥砾现象丰富,滑塌变形构造十分发育。研究结论可为砂质碎屑流的研究以及深水沉积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1 前言 1989年度,通过在日本海东部实施的大洋深海钻探计划(ODP)126/127航次,大致弄清楚了日本海盆的岩相层序,从而可详细探讨日本海的张开时期。多田和玉木认为,在18~20Ma,浅海区域已扩展到大和海盆,沉积了砂质沉积物(单元6)。在15~18Ma,沉积盆地伴随玄武岩和酸性岩的海底火山活动,迅速沉降成中部半深海。因此,整个区域沉积了暗灰色钙质页岩(单元5)。到13.3~15Ma,钙质页岩逐渐演化为硅质页岩,并混入了再沉积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石钱滩凹陷上石炭统石钱滩组标准剖面,给凹陷内井下地层划分对比及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利用地质探槽,根据岩性特征、沉积建造、接触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等综合分析,进行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恢复及区域地层对比。石钱滩组由洪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开始,经扇前湖泊沉积,于海湾潟湖沉积结束,构成3次海侵退积型层序,可划分为3段。下段下部为砾岩和砂砾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部为中—细砾岩、杂砂岩与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段下部为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夹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上段下部为砾岩、砂岩与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为紫褐色、砖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粗砂岩和砾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灰岩。宏观上为下段、中段及上段上部为深灰色,上段下部为浅褐—砖红色,各段均为正粒序。扇前沼泽—海湾潟湖相暗色泥岩为有利烃源岩,扇中、扇端砂岩和砾岩为储集层,生储配置好,油气地质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和环境条件控制着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生物组成及沉积构造的不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灰质页岩、含介壳灰岩泥质/泥灰岩、粉砂岩-细砂岩和斑脱岩。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并不是一直在低能的水动力条件下以悬浮的形式沉积,大量硅质生物化石、具粒序特征的生物碎屑、粉砂纹层、透镜状层理及沙纹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表明,还存在生物沉积、风暴沉积和底流沉积作用。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部硅质页岩形成于贫氧/缺氧环境,富含有机质;随后海平面逐渐下降,同时受到底流的影响,岩相类型向粉砂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转变,贫氧/缺氧环境受到破坏,有机质的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斜坡区重力流沉积与致密油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样品化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关的致密油形成条件和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有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和经典的浊流沉积。含泥砾块状砂岩多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泥质碎屑流沉积为含有较多砂质团块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正递变层理是识别传统浊积岩的重要标志。受多物源供给、地形坡-折、不同触发机制、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斜坡区中低部位—主凹区形成多级远岸水下扇扇体,可识别水下主水道、水下分流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5种沉积微相。多期多级重力流沉积造成湖盆区"富泥又富砂",平面上优质烃源岩、致密储集层大面积分布,纵向上源、储紧邻,形成多套"三明治"式生储盖组合,为湖盆深水区致密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勘探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水下分流水道与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微相为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型致密油勘探的两个主要沉积类型,是歧口凹陷斜坡区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之一。图11表1参36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涠西探区浅层地质研究程度不高,不利于今后进一步勘探和工程活动的开展。此文依据已完成井场调查资料,结合前人区域研究成果,对该区浅部地层进行工程地质和层序划分,初步建立了浅层地质结构。在海底以下40 m深度范围内,地层岩性从上至下分别为淤泥质黏土层、硬黏土层、含砾砂质层、黏土层和砂质层,形成时代分别为全新世和更新世晚、中、早期。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与等深流沉积以及其他底流沉积相关的基本原理。深海底流分为温盐引起的自转型等深流、风力驱动底流、潮汐驱动底流(大多在海底峡谷)、内波/内潮汐驱动的斜压流4种基本类型,均常见牵引构造。等深流沉积是温盐引起的自转型等深流沉积体,粒级可为泥级或细砂级,含硅质或钙质碎屑。在古代等深流与其他等深流的区分方面,目前尚无沉积学或地震学诊断标准。在岩心和露头上,双黏土层是识别深海潮汐沉积的可靠指标。加的斯湾虽然是泥质等深流沉积相模式的代表,但并无真正的等深流沉积,仅受与地中海流出水(MOW)有关的短暂等深流影响,并受内波和内潮汐、浊流、海啸、飓风、泥火山、煤成气渗漏、沉积物供给、孔隙水排出和海底地形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加的斯湾综合大洋钻探(IODP)339项目岩心中没有发现能用于解释沉积过程的原生沉积构造,因此等深流沉积相模式应予废弃。4类底流改造砂体均具备成为油气储集层的潜力。在佛罗里达海峡大巴哈马浅滩(Great Bahama Bank)附近的等深流沉积,因为其中的泥质成分被强烈的等深流从粒间原生孔隙中簸选出来,最大测量孔隙度为40%,最大渗透率达9 881×10~(-3)μm~2。现代等深流的实证数据也显示其具有发育盖层和烃源岩的潜力。因此,未来石油勘探与开发应重点关注这些经常被忽视的深海硅质和钙质碎屑等深流沉积储集层。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西部地处长江、汉水间,为一辽阔的湖积冲积平原。荆北地区阶地沉积物结构与下蜀土相似,具黄土一般特征,主要是河床相、河漫相沉积,局部见湖沼相沉积,时代属上更新世。平原区地下含淡水藻类的淤泥质粘土为古湖相沉积,从湖泥分布范围及藻类生态环境,说明更新世时江汉平原有一巨大的泄水湖,井与洞庭湖相通。从浅29孔孢粉与洞庭层泥炭孢粉对比,包含大量现生种属,故时代较新,而且孢粉组合特点所反映的气候条件基本相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分析,有助于第四纪含水层分布规律的了解,因此水源勘察中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川中地区须二、四段湖相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了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四段湖相风暴岩沉积特征,建立了湖泊风暴沉积模式,并探讨了风暴岩发育的条件及其意义。研究区风暴沉积是由风暴浪作用于浅湖泥坪和滨岸沼泽上,使沉积物重新搅起、形成泥岩砾,并通过风暴流搬运到三角洲或滨浅湖滩坝中,与未固结的砂质沉积物一起沉积形成。研究区风暴岩典型沉积构造特征丰富,单层风暴沉积发育不完整,常见多次风暴作用形成的若干不完整风暴岩的叠置层。风暴岩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该区沉积相的认识,风暴岩的频繁发育,表明研究区在上三叠统沉积时,易受到古太平洋气候的影响,湖盆水动力较强,部分原始沉积的砂体会受到湖泊水体的改造,形成新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同时还指出风暴岩砂体是研究区有利的储集层,可形成良好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银涛  文力  姚光庆  姜平 《石油学报》2018,39(3):290-303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为浅海重力流沉积,表现为粒度细、迁移快、堆积厚的多期砂体组合。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测试数据,分析了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并探讨了浅海重力流沉积的控制因素。基于井震结合在东方区共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水道、浊积水道、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4种基本沉积单元。砂质碎屑流水道常位于朵体内部,均方根振幅为低值,剖面上呈U型或深V型,宽度多在1~2 km,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大于25 m,主要发育含漂浮泥砾或泥质撕裂块状细砂岩相,取心段表现为多期反旋回特征;浊积水道剖面上表现为浅V型或蠕虫状反射,均方根振幅可为低值或高值,宽度多小于500 m,其水道末端多发育局部小型朵体,形成朵体-水道-朵体沉积样式,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在10~25 m,主要发育递变层理和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a-Tb段组合,取心段表现为多期正旋回特征;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表现为高连续反射,均方根振幅分别为高值和低值。研究区浅海重力流沉积受到物源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古地形地貌的共同控制。大规模蓝江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物质基础;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重力流的能量不断减弱,造成砂体发育规模减小、泥质含量增加、孔隙结构及物性变差,同时造成重力流流态的转变;陆架基底差异沉降形成的陆架低洼提供了浅海重力流沉积所需的可容纳空间,而不同的沉积样式主要受到局部古地貌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浊流沉积的动力学机制与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浊流按粒度成因分类法可分为低密度、砂质高密度和砾质高密度3种类型。其流变机理特别是高密度浊流的流动机制和过程目前仍存在争议。从分布状态、触发机制、悬浮过程、沉积速率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出浊流本体的动力侵蚀带、前部调节带、沉积卸载带、后部调节带、动力平衡带5个动力变形部分。从流动机制来说动力侵蚀带由于高度流动其形态保持相对固定,挟裹粗粒沉积物拖曳后面发散状细粒沉积物形成云雾状水流轨迹;沉积卸载带在混合作用下其流动时间和空间上仅有缓慢变化,当流动分离产生的湍动力不能超过粘滞强度的阻尼效应时,沉积物发生卸载顺次堆积;调节带和平衡带则起到动力转换、连接前后结构体、平衡沉积/侵蚀作用的功能。此外,浊流大规模高速流动必然增加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支撑机制的多样化,这也是它与重力流其它类型之间存在过渡、改造和转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依据填隙物的种类和含量,将东河1油藏东河砂岩隔夹层分为钙质隔夹层、(含)泥钙质隔夹层和泥质隔夹层3类,以钙质隔夹层和(含)泥钙质隔夹层为主,泥质隔夹层相对不发育。隔夹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早成岩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包括方解石、菱铁矿、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根据岩相学和阴极发光特征的不同,识别出4期碳酸盐胶结物,各期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和流体来源存在一定差异。第Ⅰ期胶结物为连晶或粗大片状的无铁无镁方解石,Fe、Mn元素含量很低,形成于未埋藏或浅埋藏与海水沟通的开放、氧化环境,钙质来源于海水;第Ⅱ、Ⅲ期胶结物沉淀于点-线接触的颗粒间,Mn元素含量显著上升,形成于半封闭-封闭的成岩环境,钙质流体来源于第Ⅰ期胶结物或同沉积期的碳酸盐颗粒的溶解;第Ⅳ期胶结物为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具交代石英、长石矿物的特点,Fe元素含量远高于Mn元素含量,形成于相对深埋的还原环境,其形成与长石的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过去视为浅水沉积的“芬卡苏砾岩”,实为深水海底水道中的重力流及其伴生沉积。识别出5种重力流沉积相:(1)含砾泥岩相,(2)富基质砾岩相,(3)贫基质砾岩相,(4)块状砂岩相,(5)递交砂岩相。其中(1)和(2)为碎屑流沉积,(3)和(4)属颗粒流沉积,(5)为浊积岩,包括高密度和低密度浊流沉积。与其伴生的相有:(6)暗色泥质岩相:悬浮沉积,(7)扭曲层相:滑塌沉积,(8)双向交错纹理砂岩相:内潮汐沉积,(9)单向交错层-交错纹理砂岩相:叠加有内波作用的内潮汐沉积。上述九种相构成了5个有规律的组合,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物源区不断远离沉积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在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及其向盆地边缘的过渡区发现了特征的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区内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的沉积环境为半深海,主要表现为浊流和快速沉积的滑塌变形沉积体。变密度流沉积为灰色中—细砾岩,岩石以颗粒支撑,具有特征的正、反粒序层理,厚度大致在6~10 cm,粒度变化范围0.3~0.5 cm、0.7~0.8 cm,岩层顶面呈不规则波状。喷溢流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是浅水沉积物在海平面震荡中,随着海水事件性地向盆地喷溢而进入到邻近深水盆地的沉积;沉积物呈条带状、透镜状产出,主要为黄灰色中—细砂岩,发育透镜砂和深灰色纹理,水平层理特别是透镜层理中无构造和结构,常因泄水而发生变形,这些条带和透镜体的底部基本没有侵蚀面与内波沉积物区别。莺歌海盆地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发育部位适中,大都处于盆地中央泥拱带—斜坡的过渡带,导致在深水泥质岩体系中发育大套砂质沉积,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莺歌海盆地今后地层-岩性圈闭非常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砾质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南部缓坡带达尔其-锡林好来地区结合部的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底部砾质滩坝沉积特征,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应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砾质滩坝砾岩的空间发育、结构、沉积构造及垂向沉积序列等特征分析,指出砾质滩坝砾岩呈薄层夹于泥石流砂砾岩及含砾砂泥岩沉积中;砾质滩坝砾岩中砾石磨圆较好但分选较差,杆状、扁平状砾石相对较多;砾石最大扁平面/长轴相对具一定的双向排列;砾质滩坝底部与泥石流沉积呈渐变接触并呈逆粒序,而顶部与浅湖泥或泥石流沉积多呈突变接触,整体上表现为逆-正粒序、正-逆粒序等的垂向交替变化。研究区砾质滩坝的沉积模式主要为滨浅湖波浪对早期泥石流沉积进行淘洗、簸选,其中易搬运的细粒碎屑被带入浅湖形成砂质滩坝,而难搬运的砾石则留在原地形成砾质滩坝,二者之间可能发育有沟槽。其形成条件主要有4个--较强的水动力、较平坦的地形、低位体系域发育期以及适量的物源。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古生界陀烈群中的复理石及其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西部的陀烈群中发现有厚度超过400米的泥质复理石,它组成于细砂岩、汾砂岩与泥质岩,韵律厚度薄,发育有不完全的鲍曼层序,有小型印模与冲刷沟槽。岛北陀烈群中发现了厚度在1千米以上的粗复理石,由砾岩、砂岩、粉砂岩、千枚岩与流纹斑岩构成大—巨型韵律,其中发育有完全的鲍曼层序。在其东约20公里发育有砂质复理石,可能是粗复理石的相变。根据已知复理石的空间分布、相交及其原生沉积构造分析,复理石是在一个北东向延展的沉积盆地中堆积的,沉积物亲自岛西北方向的蚀源高地。从复理石的组成成分、复理石在建造序列中的地位以及蚀源区构造的稳定性可以认为,院烈群复理石属于板块内复理石或非造山复理石,复理石盆地发育在稳定大陆边缘的地槽坳陷中。上述结论对于研究海南岛及其南海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对于部署油气的勘探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巨厚的深海沉积物为寻找石油提供了一个新的目标,亚要求有一种革新的方法来勘探碳氢化合物。劳伦斯冲积扇是北大西洋西部的一个巨大的深海冲积扇(深2000~5000米),至少自早第三纪以来一直是新斯科夏岸外的主要沉积中心。过去二、三百万年中,这个现代沉积蓝遭到侵蚀的冲积扇的地貌发育主要与陆上的冰川史密切相关。劳伦斯冲积扇上方的陆坡是发生快速沉积和滑坡的场所。上部扇的支流网可能注入了三条大的沟道系统,后者在宽阔而不对称的堤垄之间切割深达800米。这些沟道广泛地迂回穿过下部扇,然后通过前扇舌瓣而突然消失。劳伦斯冲积扇与典型的海底冲积扇模式之间的差异,部分是由于沉积物的淤泥质和供给系统而造成的。沟道沉积含有巨厚的粗砾层,该砾石层可能在沟道末端变为砂质舌辩。上述两者若有适当的来源和圈闭,可形成良好的储油层主体。在冲积扇结构中,细粒沉积物很重要。在晚第四纪—全新世层系中,浊积层、等深流沉积层和半深海沉积层交互产出。这些沉积物的分布,特别是对于细粒浊积层中的构遣序列、结构变化和组构类型的认识,可用于阐明冲积扇某些部分的沉积环境的特征。在今后的碳氢化合物勘探中,这种方法将证明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