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站网黄河,以泥沙多而著称于世。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引洪淤灌、筑堤防洪的过程中,就观察了河水的含沙量。《汉书·沟洫志》中记载了王莽当政时(公元9~23年)已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六斗泥”之说,这一描述和现代观测到的洪水含沙量是相近的。流域内各地的州县志和史书上有关暴雨、洪水、泥沙灾害的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相似文献   

2.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灾害最大的河流,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7公斤,年输沙量16亿吨(三门峡以上),居世界多泥沙河流之冠。在世界多泥沙河流中,埃及的尼罗河年输沙量为1.11亿吨,老挝的湄公河1.32亿吨,苏联的阿姆河2.18亿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3.12亿吨,巴西的亚马逊河3.62亿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为6.8亿吨,孟加拉国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为12.2亿吨。这些河流虽然输沙量很大,但大多水量充沛,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都在3公斤以下,不到黄河平均含沙量的十分之一。 在黄河总输沙量16亿吨中,陕西省为8亿吨,占一半。这8亿吨泥沙主要来自陕北和渭北,其中窟野河年输  相似文献   

4.
该书是依据流域系统原理,宏观地论述黄河泥沙侵蚀、输移、堆积过程的专著。全书共分十章:第一至五章以翔实资料论述了黄河中游的侵蚀产沙环境、侵蚀产沙地层、侵蚀产沙类型和方式、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及趋势、粗泥沙的来源及其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流域沟道与河道泥沙输移特征;第七至九章论述了黄河泥沙堆积环境、泥沙堆积的时空特点、现行河道的泥沙淤积形式与前景;第十章论述了控制下游泥沙灾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水沙变化显著。与1960年以前相比,潼关站近期的水量减少44%、沙量减少85%。未来水沙如何变化,是黄河治理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黄河未来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50年内,潼关站年均径流量在247亿m3左右,年均输沙量在3亿t左右,且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治黄科技情报》1989,(4):80-81
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洪业汤副研究员提出黄河泥沙成因新见解:黄河舍抄置多寡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的主要特点。当前,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不断加剧,河道过流能力十分有限,防洪保安的任务十分艰巨。要解决黄河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在保障防洪及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对黄河的泥沙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在治黄工作中要始终贯彻洪水泥沙统一管理的理念。为了提高防汛工作整体的效率,尽最大可能为水文预报、指挥调度、查险抢险提供有力的支持,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成果,通过整合与开发,形成支持防汛工作各个环节的洪水泥沙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6,(10):24-31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泥沙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定量化成果明显增多。从多沙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黄河水沙调控技术、泥沙资源利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在回顾过往成绩的同时,给未来黄河泥沙研究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黄河發源于青海的約古宗列渠,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在山东的刊津縣人海。全河長4845公里,流域面積745,100平方公里。黄河中游大部分为黄土地区,黄土面積約28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因而黄河河水的含沙量很大,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渾水河流。黄河的泥沙測驗工作最早为中游的陝縣站和下游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的过程、可行性、目标及途径,结合实验室泥沙Sialon的开发研究,对黄河泥沙转型合成较高附加值的Sialon绿色复合材料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泥沙Sialon开发不仅可以改善环境,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为泥沙资源化的深度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于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黄河上潼关、花园口、洛口三个水文站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同步测验资料。分析是根据拜格诺水流功率损耗理论进行的。发现单宽推移质输沙率、水深和推移质粒径平方根的乘积,与扣除泥沙起动所需要的水流功率损耗之后剩余部分的水流功率损耗之间,存在着合理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悬移质输沙率、水深的平方根和悬移质粒径的乘积,与水流功率损耗之间,也存在着合理的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和在实验室里供沙充分、准平衡水流条件下发现的,无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相关关系相似。表明黄河输送的推移质和悬移质,都已达到实际上可能的最大值。对全部资料采用了无因次分析的方法。尽管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资料表明,与所建议的无因次系数相关较合理,但黄河野外资料点群分散,其分散情况使得黄河输送泥沙的效率值,可简单地用一个带有标准误差的常数值来予以计算。  相似文献   

12.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三十年来,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扼要地介绍这项工作的进展,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加以概述。取得这些研究成果是泥沙工作者、治黄科技人员与沿河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沿黄各省(区)的水利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性和河道冲淤演变的特点,建立了复式断面数学模型,综合考虑了洪水演进,不同粒径的泥沙的冲淤特性,断面上的冲淤分布,悬沙和床沙级配的变化调整及其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断面形态调整的计算模式,较好地反映了黄河下游河道比较复杂的河床条件的冲淤规律,黄河下游花园口-利津1974-1987年实测水沙系列验证计算表明,在冲淤总量,沿程分布及其过程等方面,均与断面法  相似文献   

14.
《泥沙研究》2021,46(3)
黄河泥沙合理配置对于黄河综合治理和泥沙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黄河泥沙配置综合评价方法,按照新水沙系列和配置模式条件,采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计算黄河泥沙配置方案,对各种泥沙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建议配置方案及合理的泥沙配置比例。结果表明,入黄水沙量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明显影响,抬高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对泥沙配置状况影响不大,黄河上中游水库建设对泥沙配置状况明显改善,下游防护堤治理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所改善。结合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水库建设和跨流域调水,维持四站入黄年平均水量约250亿m~3和沙量约3亿t,可以维护黄河河道均衡稳定。现状水库河道条件建议方案对黄河泥沙的合理配置比例为水库拦沙35%、引水引沙21%、滩区放淤3%、挖沙固堤4%、河道冲淤3%、输沙入海34%;合理空间分布为上游20%、中游30%、下游14%、河口36%。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广义角度系统研究、总结了黄河泥沙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认为其具有减沙作用的持久性、利用能力的波动性、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利用目的的辅助性和利用区域的局限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近期加固大堤、淤筑村台、淤填堤河串沟、供水引沙、放淤改土、砌体材料与建筑砂料等多种途径利用泥沙的潜力,提出了促进泥沙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泥沙各类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国家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淤堤河(串沟)、淤村台(坑塘、沙荒地)、小北干流放淤、修筑大堤及控导工程淤背;②对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泥沙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新型材料、防汛备防石、河道采沙及滩区建砖厂。  相似文献   

17.
黄河粗泥沙定界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论述了黄河粗泥沙的概念,通过不同粒径悬沙平衡法和淤积物取样级配分析,结合黄河的实际,以主槽淤积物中占多数的观点,认为将d = 0 .05 m m 作为黄河粗泥沙界限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黄河泥沙来源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给出泥沙来源的涵义及确定泥沙来源的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对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及粗泥沙来源区的研究作了重点评述,简述了有关黄河泥沙来源区侵蚀产沙部位的研究成果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黄河泥沙来源研究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简略概括分析黄河水沙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就黄河泥沙各项处理对策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黄河泥沙处理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水沙调控体系并优化调度,合理处理利用水沙,才能充分发挥"拦、排、调、放、挖"综合治理体系的主体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黄河泥沙的危害性和对黄河泥沙淤积河道、淤积水库、淤海造陆的一般认识,讨论了黄河泥沙的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目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黄河泥沙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良土壤、用于放淤固堤、淤筑村台、烧砖等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要对开采黄河泥沙作好规划并加以指导,按照社会需求情况和河道治理要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采,分选出硅酸盐类原料、铁矿沙等矿物原料以及粗细不同粒径的泥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