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武汉近代里弄住宅居住环境特色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华虹 《华中建筑》1998,16(3):94-98
文章研究了武汉近代里弄住宅的居住环境及影响要素,分析了里弄住宅居住环境的色特色系统鸺成,提出了现阶段里弄住宅居住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任务对策。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更新改造中继承与保护校园优秀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并将其融入当代校园环境中,延续其应有的生命力,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旧体育馆改造设计,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部位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采取不同的改造强度,使其既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又保留其原有建筑风格特色,并在延续和完善外部场所空间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廖思宇  单军 《世界建筑》2020,(3):122-125+132
通过分析近代武汉里分住宅与上海里弄住宅的关系和异同,发现其产生背景及发展演化中的共性,总结其在发展历程、建筑类型、建造规模和建筑布局上的差异,展现两地社会环境的相似变革和地域差异对住宅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空间艺术的角度探讨以不同手法设计的居住区中心会所的周边环境 ,及其不同的视觉感受 ,归纳了环境设计问题的处理方法及其场所价值 ,并以丰富的例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旧建筑改造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日的哈尔滨,清新、凉爽、宜人,来自北京、南京、佳木斯、哈尔滨等地的设计师在这里举行了一个以“旧建筑改造与环境设计”为主题的座谈会。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和室内外环境艺术工程中盛行着一股“破旧立新”的趋势,只注重拆旧建新。在许多盲目的拆除中,一些有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旧住区人口老龄化与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莹 《山西建筑》2009,35(13):43-44
选择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上海同济新村作为研究案例,对旧住区人口老龄化和环境老化的现状进行了论述,研究了老年人对住区环境空间的需求,提出了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旧住区环境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基于旧建筑改造的青年旅舍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青年旅舍设计中新与旧的关系,从建筑布局构架的梳理、功能构成的置换、环境要素的更新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为基础,具体探讨了里弄建筑生态改造的集成设计原理.指出里弄建筑生态改造的目标要兼颐生态整体性和历史价值,其改造策略应着眼于"风貌保护"与 "技术优选"的互动,"低技术"与"高技术"的互补、单体改造与群体区域的互谐.  相似文献   

10.
肖伟  王祥 《建筑学报》2012,(9):113-115
1武汉近代建筑遗产概况 作为长江流域古老文化的发源之地,武汉是中国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有着3500多年悠久的历史,古有盘龙城遗址出土的殷商青铜器皿、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近有林则徐武汉禁烟、辛亥革命;还有世界知名的知音文化、黄鹤文化、木兰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建筑能耗居高不下 ,建筑节能仍处于发达国家初级阶段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建筑节能方面的建议 ,对推进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勇 《城市规划》2016,(3):103-107
探讨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编制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内涝防治与面源污染削减为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的海绵城市建设目的和"平均分配+微调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并将方法在实际中运用,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汉劳动力市场大楼深基坑边坡支护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武汉劳动力市场大楼位于汉口交通繁忙的新华路西侧,地质条件,在坑深达8m。介绍了该基坑边坡支护所采用的喷锚网支护设计及施工过程,指出深基坑喷锚支护成功的关键除了可行的设计外,采用信息法施工,挖土和支护施工紧密配合以及善于应变等施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工业建筑往往过于强调"功能性",对于工作生活在其空间环境的情感因素关注度不够。以武汉1 000 k V变电站建筑设计方案为例,从"尊重自然"、"地域化"及"历史文化印象"三个层面探索"浪漫主义"在"功能性"建筑的表现形式,营造能激励生产人员工作热情及与人居自然环境共生的工业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田野  宋志  张涛  张松波  陈剑雄 《建筑技术》2021,52(11):1288-1291
以武汉深厚淤泥质地区"前斜后直"倾斜桩基坑支护为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前斜后直"与垂直双排桩支护结构位移、弯矩变化,探讨"前斜后直"倾斜桩基坑支护位移及内力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前斜后直"双排桩位移最大值明显小于垂直双排柱的最大位移,且随基坑开挖深度加大,"前斜后直"双排桩位移控制作用更明显.倾斜支护结构有较好的降低桩身及连梁弯矩的作用,"前斜后直"支护结构中后直桩弯矩总体小于前斜桩弯矩.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斜桩支护中桩身及连梁弯矩降低作用更加显著.现场监测表明,"前斜后直"倾斜桩在武汉深厚淤泥质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正>郭恩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郭先生,关于您从事城市设计的经历,能否请您讲一下1980年代被派往MIT学习城市设计的经过?郭恩章:19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关键的十年,百废待兴,百家争鸣,城市建设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1980年代初期,周干峙先生和吴良镛先生先后发表了两个重要的讲话(1)。这两个有关城市设计的呼吁引起了主管单位和领导的重视。到了1985年,  相似文献   

17.
杨俊宴  钟舸  秦诗文 《城市规划》2021,45(4):114-118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源于本土需求,引于欧美学界,融汇建筑、规划、景观等多学科,已经成为中央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回顾并记录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也能为当下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此,东南大学杨俊宴教授等历时四年,访谈了八位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典型亲历者——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恩章教授、金广君教授,同济大学郑正教授、卢济威教授。他们的忆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全面回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脉络,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城市设计口述史。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三工激光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从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工业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医院建设及运营资金投入,英国政府主导了"Best Buy""Harness"和"Nucleus"等医院模式的系列设计研究和实验项目建设,并将项目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大力推广.本文从中国医院建设现状需求出发,详细评价英国该类医院模式的演进及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建国 《城市规划》2021,45(2):36-43
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论文回溯了城市发展经历从"自然中的城市"逐渐走向"城市中的自然"的全过程,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相关性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当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即需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论文提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遵循"适建性"的核心原则,指出未来城市发展需厘清不同的城市类型、规模及现状特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造兼具"生态性"及"在地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