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虞鑫海  刘万章 《化学与粘合》2010,32(5):10-13,20
利用对苯二酚、2-氯-5-硝基三氟甲苯合成得到1,4-双(2-三氟甲基-4-硝基苯氧基)苯,再在钯/炭、水合肼和有机溶剂的作用下,合成得到了1,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包括其本身的熔点、红外吸收特征等。合成得到的1,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与4,4'-二氨基二苯醚、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反应,制得了含氟聚醚酰亚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综述合成1,4-二苄基苯的主要方法,苯和对二氯苄的烷基化法,1,4-二苯甲酰基苯羰基还原法,苯基硼酸和溴化苄的Suzuki偶联法.  相似文献   

3.
芳香族卤代物是制备高分子材料聚芳醚酮所需单体之一。通过付-克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种芳香族卤代物1,4-双(4-氟苯甲酰基)苯,并探讨影响反应产率的因素。通过熔点测定、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HNMR)等方法,确证了这种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合成对氟、3,5-二氟(氯)苯膦酸酯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氟溴苯、3,5-二氟溴苯(均三氯苯)与亚磷酸三甲酯在光照下反应,得到相应的苯膦酸酯。对合成的苯膦酸酯进行了质谱和核磁(1H NMR)表征,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均三氯苯为原料相比,含氟溴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氟不参与反应),在一定反应下,可以得到中等的3,5-二氟苯膦酸酯转化率(42.5%)和收率(33.6%)。得到的对氟、3,5-二氟苯膦酸酯很容易从产物中分离。此外,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以对氟溴苯、3,5-二氟溴苯、或者均三氯苯为原料,转化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2,6-二氟取代苯类衍生物包括2,6-二氟苯甲腈,2,6-二氟苯甲酰氨,2,6-二氟苯胺,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2,6-二氟苯甲酸等,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的合成中。本文将介绍部分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三氟甲磺酸镱催化的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一种用三氟甲磺酸镱催化2-(取代苯亚甲基)乙酰乙酸乙酯(Ⅰ)、乙酰乙酸甲酯(Ⅱ)和醋酸铵的多组分反应合成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Ⅲ)的方法,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主要杂质进行定性分析,浅谈杂质的生成机理,优化车间生产工艺以达到减少或去除该杂质的目的。[方法]对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的组分进行GC-MS和LC-MS分析。[结果]影响氟铃脲质量的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关键杂质是N1,N2-双(2,6-二氟苯甲酰基)草酰胺(杂质A)。[结论]优化合成工艺能有效减少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的杂质A,改进工艺后杂质A降低了97.8%,能够明显提升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6-氨基-7-氟-2H-1,4-苯并口恶嗪-3(4H)-酮(Ⅱ)是合成除草剂丙炔氟草胺的关键中间体,该文采用雷尼镍催化加氢还原7-氟-6-硝基-2H-1,4-苯并口恶嗪-3(4H)-酮(Ⅰ)高收率的制得了目标化合物Ⅱ,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5%,氢气压力6 MPa,产品的收率95.2%,质量分数98.5%,溶剂和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对收率和产品质量分数无影响。产品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确证。  相似文献   

9.
赵昊昱 《化学世界》2011,52(1):30-32,45
提出了一种以2,5-二氟苯胺为原料,经Sandmeyer反应、溴化和格氏反应三步得到4-氟-2,5-二氟苯甲酸的合成方法.其中溴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2-氯1,4-二氟苯):,你、n(溴素)=1:1.13,n(2-氯1,4-二氟苯):n(无水三氯化铁)=1:0.03,溴化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5h.三步总摩...  相似文献   

10.
3,4-二氟苯腈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4-二氟苯腈是合成选择性除草剂氰氟草酯(cyhalofop butyl)的重要中间体。由3,4-二氯苯甲酰氯为原料经酰氨化、脱水和氟化制得3,4-二氟苯腈,总收率39.8%产品含量99.0%。这是一条最有望工业化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1.
在有机溶剂体系中,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与对氯硝基苯在碳酸钾的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得到了1,4-双(4-硝基苯氧基)-2,5-二特丁基苯晶体(14BNPODTB),随后,在钯/碳-水合肼的还原体系中反应,获得了高纯度的白色1,4-双(4-氨基苯氧基)-2,5-二特丁基苯(14BAPODTB)晶体产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熔点仪,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别对其进行了表征。另外,也进行了聚合试验,获得了聚酰胺酸树脂(14BAPODTB-440DA/PMDA—PAA)溶液,涂膜,热亚胺化,制得了聚酰亚胺薄膜(14BAPODTB-440DA/PMDA—PI),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牛跃辉  陈志荣  尹红 《化学世界》2006,47(3):162-164,177
以2-甲基萘醌(2)为原料,经过催化氢化、甲醚化和溴代三步反应,合成了维生素K2的重要中间体2-溴-3-甲基-1,4-二甲氧基萘(1)。(2)催化加氢还原得到2-甲基-1,4-二羟基萘(3)。(3与硫酸二甲酯反应生成2-甲基-1,4-二甲氧基萘(4),甲醚化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可使产物收率达到95.1%;(4)与溴反应,经单因素实验在较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下得到目标产物(1),收率90.1%。三步反应总收率达到84.6%。  相似文献   

13.
以对二氯苄为原料,与甲醇钠反应合成了对苯二甲基二甲醚,对其工业化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乙腈-水两相中Pt电极上1,4-二氯苯的降解途径和氧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4-二氯苯在乙腈-水两相中的氧化电位区间约为2.0~2.3 V(vs SCE),且氧化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等的分析结果表明,乙腈-水两相中1,4-二氯苯氧化中间产物包括对氯苯酚、对苯醌、2,5-二氯对苯醌、草酸根离子、乙酸根离子、甲酸根离子、顺丁烯二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最终产物为H_2O和CO_2。得出了1,4-二氯苯主要的降解途径有两种。  相似文献   

15.
张娜  沈红光  李光辉  王颖  许瑞波 《化学世界》2011,52(10):623-625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DMAB)和1,4-二(3-氨基丙基)哌嗪(BAPP)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DMAB-BAPP希夫碱.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DMAB与BAPP投料摩尔比是2.1∶1,在此条件下,产物收率为83.7%.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产物的抑菌性能,结果表...  相似文献   

16.
对1,4-丁二醇与丙烯酸在固体超强酸SO42-/Ti O2-Sn O2作用下,催化合成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固体超强酸催化作用下1,4-丁二醇、丙烯酸以及体系水含量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以Elay-Rideal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固体超强酸SO42-/Ti O2-Sn O2为催化剂合成工艺的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精确度良好,实验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小于5%,为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合成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1,4-丁二醇、氢溴酸(48%)和冰醋酸为原料,在带水剂的作用下一锅法合成了4-溴丁基乙酸酯。考察了带水剂类型及追加冰醋酸或醋酸酐量对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气质联用对粗产品进行了分析测定,推断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较适宜的合成条件为1,4-丁二醇0.21 mol,1,4-丁二醇∶氢溴酸(48%)∶醋酸摩尔比为1∶1∶1.3,在带水剂甲苯(21 mL)的作用下,反应2.5 h,反应结束前1 h追加0.01 mol醋酸酐,合成效果最好,产率可达到91.2%,反应主要副产1,4-二溴丁烷、4-溴-1-丁醇、四氢呋喃和1,4-丁二醇二乙酸酯。  相似文献   

18.
以1,4-环己二酮-乙二醇缩酮为起始原料经两步法合成了4-甲氧基环己酮,通过对各步产物进行IR,1H NMR和13C NMR表征,确证所合成的产物为目标产物。并对由1,4-二氧螺环[4,5]癸烷-8-醇合成1,4-二氧螺环[4,5]癸烷-8-醇甲醚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以THF为溶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于反应温度为0℃,反应的收率可达85.9%。  相似文献   

19.
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合成出N,N’-1,4-二对甲苯磺酰高哌嗪,考察了原料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和相转移催化剂用量4种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较佳工艺条件为:N,N’-1,4-二对甲苯磺酰乙二胺0.02 mol时,N,N’-二对甲苯磺酰乙二胺和1,3-二溴丙烷的投料物质的量比1∶1.25,反应时间13 h,溶剂二甲基甲酰胺用量60 mL,苄基三乙基溴化铵用量0.6 g,总收率达65.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