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乐  王惠萌 《焊管》2013,(8):21-24
海底管道所处环境复杂,管道的腐蚀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检测难度大,采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预测样本需求量大,检测成本高,预测效果并不理想。灰色系统理论模型能够使用较少样本,对系统进行灰色预测,并得到较为精确的预测结果。通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海底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预测,可以基本掌握海底管道腐蚀剩余寿命,减少对海底管道的检测次数,降低检测成本,为管道的维护提供参考,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
油气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的成果和研究发展状态,比较了国内在寿命预测研究上的差距,并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工作在国外不断得到加强,但国内研究才刚起步;该领域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建立了一系列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腐蚀速率模型和专家系统,尤其是在含CO2凝析气井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方面,其模型已比较完善。但总的来看,腐蚀剩余寿命的  相似文献   

3.
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某273mm×6(7)mm输油管道建成时间不长,管道腐蚀却很严重,腐蚀发展速率非常高的情况,利用此管道历年来的近千个腐蚀大修缺陷尺寸数据,统计出管线的腐蚀速率分布,建立了腐蚀速率概率分布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腐蚀速率服从正态分布N(03968,01412)。利用腐蚀剩余强度评价确定的极限缺陷尺寸数据,在可靠性理论的基础上对273mm×6(7)mm输油管道的腐蚀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发现在低、中风险地段,管道使用5~6年后,需要检测和维修;在高风险地段,管道使用4~5年就需要检测和维修。建议应对此输油管道加强防腐,严把防腐质量关。  相似文献   

4.
新疆油田公司依据中石油股份公司储气库建设要求,启动了"呼图壁气田改建储气库"建设工作。储气库的主要气源是从土库曼斯坦进关的天然气,该天然气中CO2≤2%,CO2分压最大为0.68MPa,采出时在井口及井底,天然气的含水量普遍高于对应温度、压力下的天然气饱和含水汽量,即低于露点温度,会导致较为严重的CO2腐蚀。通过分析知道呼图壁气田影响二氧化碳腐蚀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二氧化碳分压、地层水矿化度及Cl-含量、温度、流速等,由此设计了室内模拟实验条件;评价了P110、3Cr110、普通13Cr110、HP1-13Cr110抗CO2(含Cl-)腐蚀性能。得到了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目标管材的平均腐蚀速率与局部腐蚀速率,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不同管材的腐蚀状况,为储气库气井管柱的选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物理检测、无损超声波探伤和高温持久性能试验,对某以天然气为原料、采用蒸汽转化生产合成气转化炉转化管的现状和剩余寿命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转化管的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建议,为企业适时更换转化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气加热炉管为研究对象,针对含缺陷管道剩余寿命预测问题,分别基于ASME-B31G准则和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理论,建立了计算含腐蚀缺陷管道剩余寿命的方法,根据天然气加热炉管的检测数据,应用建立的两种计算方法对天然气加热炉管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计算,并对两种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于枯竭性气藏改建的储气库,在完井过程中必须严格作业程序,缩短作业周期,减小地层污染,才能保证储气库达到设计注采能力。一趟管柱完井工艺技术可以在注采直井中通过一趟管柱作业完成产层射孔、射孔液替入、环空保护液替入、封隔器坐封与验封、诱喷试气等一系列完井投产作业。管柱结构简单,作业步骤紧凑,可缩短施工周期,大大减少入井液体对地层的污染;反向替液替入量准确,节约了施工用料;采用"投棒+液压"点火方式,现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有效保证了射孔作业;在施工程序最后对储层射孔,现场施工作业安全风险小,有效杜绝了井喷失控等恶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注水管道剩余寿命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持向量机是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 在解决有限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鉴于此, 针对注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和腐蚀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映射关系, 在注水管道的剩余寿命预测研究中引入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了胜利油田某实验区注水水质腐蚀的影响因素, 应用LibSVM软件建立了注水管道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 从而提供了一种预测注水管道剩余寿命的新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用支持向量机算法预测注水管道剩余寿命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场得到的油井套管大量统计数据,应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油井套管寿命进行预测。实例计算与对比表明,灰色GM(1,1)模型对油井套管的寿命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高温炉管剩余寿命评价技术,国内外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综述。文中讨论和分析了几种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对今后国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弥散型腐蚀损伤管道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损伤理论,将管壁点腐蚀损伤层材料视作孔洞型均匀损伤材料,通过模拟多孔材料拉伸实验,研究了孔洞型损伤管线钢表观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退化规律.根据稀溶液理论,导出了腐蚀损伤沿壁厚方向的分布模型.通过腐蚀实验,研究了腐蚀损伤管线钢力学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腐蚀损伤规律,并结合相应的管道应力和强度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点腐蚀弥散损伤管道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盐穴地下储气库氮气阻溶条件下管柱的氧腐蚀情况,预测其服役寿命,通过室内高温高压腐蚀失重试验,研究氮气纯度对N80管材的气液两相腐蚀规律,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 扫描电镜(SEM)分析等表面分析技术对腐蚀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最后基于均匀腐蚀速率对管材的腐蚀寿命进行预测.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海底输油管道腐蚀剩余寿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受腐蚀海底输油管道中的应力超过屈服应力极限为失效形式,基于第4强度理论进行管道中相当应力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管道腐蚀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并用于海底受腐蚀管道的检测修复;此外,提出一种考虑腐蚀裕度的管道腐蚀剩余强度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时变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在役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剩余寿命预测算法,结合算法给出基于目标可靠度指标的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剩余寿命的预测判据。以抗力衰减模型和荷载模型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某平台典型管节点的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基于Miner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以腐蚀分析特别是局部点蚀分析为基础,以腐蚀调查为依据,建立了集油管道点蚀深度的统计模型,以及集油管道点蚀泄漏的统计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现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蒸汽锅炉炉管失效问题及剩余寿命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外相关标准化,提出了炉管的2种剩余寿命评估方法。应用金相图片及高频超声波氧化层测厚法,对炉管剩余寿命准确的预测,并在锅炉的实际检验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往复压缩机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压缩机的剩余寿命,确定设备从当前状态运行到大修或报废状态的时间,对于有效控制设备事故及人身伤亡事故,保障石化企业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往复压缩机剩余寿命预测的主要方法有随机时间序列预测、平滑预测、回归预测、模糊预测、神经网络预测、灰色理论预测、混沌理论预测和组合预测。指出了往复压缩机剩余寿命预测的难点:振动信号降噪的复杂性、特征信息的缺失以及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建立的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对往复压缩机振动、温度、压力、转速等状态参数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国产回炼乙烯裂解炉管渗碳分析及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在高温下运行的乙烯裂解炉管内表面会发生渗碳现象,导致炉管的使用寿命下降。对已运行7个月的国产回炼乙烯裂解炉管和同类型进口炉管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及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并采用剥层化学分析法和Larson-Miller曲线外推法分析研究了炉管的抗渗破性能和剩余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国产回炼炉管高温持久强度优于进口炉管,且剩余寿命比进口炉管长约1倍,但抗渗碳性能略低于进口炉管。  相似文献   

19.
朱德武 《石油机械》1991,19(12):35-40
利用断裂力学的较成熟理论及已有的试验数据,把常用API 钻杆分为两种使用状态,分析钻杆结构参数对低应力脆断和剩余寿命的影响。得出结论:钻杆在正常钻进状态下不发生低应力脆断;在特殊作业时发生脆断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均匀腐蚀压力管道的剩余寿命多根据经验判断缺少理论分析的问题,研究了基于API 579标准的均匀腐蚀压力管道腐蚀速率模型,并基于场指纹法检测技术,创新地提出了分段统计腐蚀速率计算模型。同时,探索了模型对应的压力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的方法,丰富了压力管道安全评定的理论成果,有利于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