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Ca(OH):作为混凝剂预处理深圳市三个生活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结果表明投加6 g/L Ca(OH)2,可将沥滤液的pH调到10.5,混凝后可以去除80%~90%的总磷和SS,再提高Ca(OH)2投加量,总磷和SS对去除率提高不明显.由于沥滤液中的氨氮、总氮和COD主要是以溶解态存在,混凝过程对总氮、氨氮和COD的去除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赵贤广  杨世慧  邱明建  郭智 《现代化工》2020,(2):187-190+195
采用"负压蒸发-吹脱"组合新技术处理垃圾沥滤液,通过优化实验运行参数,研究不同条件下垃圾沥滤液氨氮的脱除效率。结果表明,当负压蒸发温度为67℃、真空度为-0. 08 MPa、吹脱气液比为1 000∶1、吹脱温度为67℃时,经负压蒸发后,沥滤液出水氨氮质量浓度由2 621. 6 mg/L降至500 mg/L左右;进一步吹脱处理后,最终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在150 mg/L以下,氨氮总脱除效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陶粒作为悬浮填料移动床反应器(MBBR)的填料处理南方城镇低浓度生活污水,通过试验考察了曝气量对生物陶粒悬浮填料移动床反应器(BCMBBR)去除有机物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在不同曝气量下BCMBBR载体生物膜量及悬浮污泥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曝气量是影响BCMBBR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当曝气量为7.7 L/h时,反应器DO的质量浓度约为3.0 mg/L,CODCr、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1%、83.8%、61.6%,曝气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处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垃圾焚烧发电厂储坑沥滤液是一种高污染、高氯离子和高胶体含量的废水,经过传统生化处理后仍难达标排放。根据生化出水中氯离子浓度较高的特点,面向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了板框式电化学反应器,以钛基氧化钌-氧化铱涂层电极(Ti/RuO2-IrO2)作为阳极,304钢板作为阴极,开展了电化学氧化去除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重点考察了电流密度、表观流速、氯离子浓度、电极极距等因素对去除废水COD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65.35 mA·cm-2,反应器内表观流速为2.72 cm·s-1,初始氯离子浓度为5000 mg·L-1时,废水中COD的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了COD去除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了反应体系中活性氯的减少可能是第二阶段COD去除速率降低的主要机理。对几种结构电化学反应器的能耗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极距减小50%,去除COD的平均能耗可节约25%以上,紧凑多通道小电极极距结构在设计工业电化学反应器时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5.
MBBR废水处理工程应用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工艺原理、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其在废水处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对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曝气量对生物陶粒MBBR处理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物陶粒作为悬浮填料移动床反应器(MBBR)的填料处理南方城镇低浓度生活污水,通过试验考察了曝气量对生物陶粒悬浮填料移动床反应器(BCMBBR)去除有机物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在不同曝气量下BCMBBR载体生物膜量及悬浮污泥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曝气量是影响BCMBBR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当曝气量为7.7L/h时,反应器DO的质量浓度约为3.0mg/L,CODCr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1%、83.8%、61.6%,曝气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处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铁炭微电解—混凝沉淀—MBBR工艺处理腈纶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腈纶废水对微生物活性具有不良影响,采用铁炭微电解—混凝沉淀-MBBR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通过正交试验,探索了铁炭微电解预处理腈纶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再以MBBR为生物反应器,进一步处理经过铁炭微电解预处理的腈纶废水.结果表明,最终出水COD可稳定至100 mg/L以下,氨氮接近15 mg/L.该工艺是处理腈纶废水的有效方...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原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膜法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指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最后提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实际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没式管式膜生物反应器,以响应面分析方法(RSM)对处理经内电解预处理后的污水库底泥沥出液的关键运行参数(曝气强度、抽停时间比和抽吸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曝气强度为0.7 L/min、抽停时间比为1、抽吸时间为11 min时管式膜过滤阻力增长最缓慢,模型预测值为1.69×1012m-1·h-1,与实测值间的误差仅为4.29%。抽停时间比是影响膜阻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曝气强度和抽停时间比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强。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明,响应面分析法所得到的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运行条件下管式膜过滤阻力的变化,其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0.
董卫平 《山西化工》2011,31(3):70-72
我国目前垃圾综合处理场主要采用堆肥、焚烧、填埋等生产工艺,针对其生成的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采用高效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工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DOP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投加SDC-03生物填料的厌氧/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进水COD、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3个因素对反应器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8~30℃,进水pH为6.0~8.0,COD为2 500~4 000 mg/L,系统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 d的操作条件下,出水COD可稳定在100 mg/L以下,平均去除率为97.1%,最高可达98.39%。该废水处理工艺运行稳定,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接管道、风机、盖板等辅助设施将PET装置产生的废气和污水站生化处理废水过程中产生的沼气集中收集后风送至热媒炉焚烧,降低污染,净化厂区和周边的空气环境。介绍了污水站废气收集处理流程和废气收集焚烧连锁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掺入比作为垃圾渗滤液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掺入量控制指标,不能反映渗滤液水质变化,导致出现协同处理不达标的问题。采用SBBR工艺,以老龄化垃圾渗滤液与城镇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以进水氨氮负荷作为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掺入量的控制指标。结果表明,氨氮负荷对协同处理效果影响显著,当协同处理氨氮负荷为0.24 kg/(m3·d)时,出水COD、NH4+-N和TN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以氨氮负荷为0.24~0.4 kg/(m3·d)控制老龄化渗滤液掺入量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型内循环厌氧(IC)—气升式环流反应器(ALR)工艺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结果表明,负荷提升期,由于负荷提升过快而导致IC反应器发生酸化,采取降低负荷,增加碱度的方法重启反应器,12 d后IC反应器即可恢复正常运行。稳定期,当进水COD为10.8 g/L时,COD去除率达到86%,出水中8.3~9.0 mmol/L的VFA不会对IC反应器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好氧复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该工艺以收集的曝气气体的提升作用取代回流泵实现混合液的回流,能有效节省动力消耗。在进水温度为25℃左右,p H为6.5~8.5的条件下对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最优条件:HRT为7.5 h,混合液回流比R1为200%、R2为50%,DO为3 mg/L。在最优条件下,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分别采用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和MBR组合工艺处理医院生活污水,对处理效果及运行费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受填料比影响较大,当填料比为20%时,对COD、氨氮、浊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8%、88%、96%;处理同样医院废水的情况下,MBR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浊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5%、79%、98%,由于截留能力的差异,MBR出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显著低于接触氧化出水,在满足排放标准情况下,MBR组合工艺的消毒剂用量相对较低;经济分析表明,同等规模的组合工艺,两者的总投资相差不大,MBR组合工艺的运行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反平衡法计算废碱焚烧炉热效率、产汽量及可变成本,建立了废碱焚烧运行成本模型,并计算分析了可变成本与燃料类型、组成、投碱量、尾气含氧量等因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燃料中干气比例提高,可变成本下降;仅使用辅助燃料渣油时,随着渣油量增加,可变成本不断增加,并出现加速拐点,急速增加;仅使用干气作辅助燃料时,随着干气量增加,投碱量减少,可变成本不断降低,并出现加速拐点,急速下降;随着尾气含氧量增加,锅炉的燃烧效率不断下降,可变成本不断增高;针对干气充足、干气不充足以及全部使用燃料油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指导生产,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