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水溶液法合成聚丙烯酰胺,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单体浓度为24%,pH值为4 00,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比为0 03%,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3 /2,反应温度35℃。同时,讨论了单体浓度及体系的pH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丙烯酰胺(AM)及其衍生物的均聚物和共聚物是工业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水溶性聚合物。制备在水中容易溶解和速溶的这类化合物是一个重要课题。AM在聚合过程中往往发生聚合物交联在水中难溶或不溶。分子间的亚胺化生成交联结构、分子间叔碳自由基的偶合和质子效应从不同侧面来解释交联的原因,但还未获得根本解决。本文对AM水溶液辐射聚合过程中聚合物交联反应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等离子体技术对丙烯酰胺进行了水溶液中的引发聚合的研究,考察了后聚合时间,放电时间,放电功率,丙烯酰胺浓度等因素对聚合转化率以及吸水率等方面的影响。丙烯酰胺聚合时会发生自交联,生成的聚合物可以作为吸水树脂应用,其吸水率最高达200左右,要大大高于热聚合时生成的聚合物的吸水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丙烯酰胺单体出发,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甲酸钠为链转移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分子量在(2.6~10)×104范围内的聚丙烯酰胺,探讨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8.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利用半绝热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DMC-DMDAAC-AM共聚物)阳离子型絮凝剂,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合成的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阳离子摩尔分数、引发剂用量以及助剂配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详细研究了产品的特性黏度和溶解性能的影响因素.本实验在单体配比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了产物的阳离子度,从而提高了产物的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物摩尔分数为AM:16.72%,DMC:12.84%,DMDAAC:13.56%,去离子水:53.64%,EDTA:0.00312%,AIBA:0.044 22%,APS:0.001 82%,SFS:0.001 76%. 相似文献
9.
结合双水相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提出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进行丙烯酰胺(AM)的RAFT双水相聚合,考察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聚合温度可以提高初始聚合速率和最终转化率,PEG和RAFT试剂浓度的增加会导致聚合速率减慢和最终转化率降低;峰值聚合速率随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峰值聚合速率对应的时间提前;RAFT试剂浓度增加会推迟峰值聚合速率对应的时间,但可制得分子量分布较窄的产物;PEG浓度的增加会导致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0.
11.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7,(8)
<正>提供,作为一个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丙烯酰胺聚合物技术,是一种在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丙烯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丙烯酰胺水溶液含有25毫克或更多的每1千克丙烯酰胺恶唑。含水丙烯酰胺溶液还可含有镁化合物。此外,优选的是在生物催化剂存在下通过水合丙烯腈生成丙烯酰胺。PCT/JP2015/004086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目前,聚丙烯酰胺作为一种高效絮凝剂和增稠剂,正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冶金、选矿、化工、纺织和城市污水净化等各项生产领域中。我国生产聚丙烯酰胺粉剂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论述了预分离-预蒸馏工艺中,预分离器与预蒸馏塔适宜位差的选定;尿素主框架合理的高度;气体洗涤和深度水解工艺的选用;CO2气脱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复合材料叶片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发电技术作为新兴技术,欧美一些国家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风力发电近些年也发展迅猛。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风力机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与研制,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及成型工艺等。本文着重探讨复合材料叶片的结构设计中几个关键的问题,在广泛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现有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实际的研究经验,对复合材料叶片结构设计中的材料选择、载荷工况、结构选型、铺层设计以及力学分析等关键环节进行探讨和分析,并给出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聚 2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DMMC) -丙烯酰胺(AM)阳离子型共聚物的方法 ;分析讨论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聚合体系pH值对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并在丙纶地毯短纤维上进行了抗静电性能实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