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近视是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增加,近视的成因及近视眼屈光度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眼科界的广泛关注。近视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的大小有关,据报道,眼轴加长是近视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常使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主要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玻璃体腔。  相似文献   

2.
正青光眼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近视眼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患者罹患青光眼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这一部分人群要警惕青光眼的发生。近视眼会导致眼压升高多个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是独立于眼压之外的青光眼危险因素。国内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度近视组青光眼患病率(7.1%)显著高于中度  相似文献   

3.
近视作为一种普遍的屈光不正状态,主要由于眼轴过度增长与眼的光学表面机能不相匹配所致。高度近视眼眼轴的增长主要由于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大,也有部分是因为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弱视性近视屈光参差的发展规律。方法:青少年非弱视性近视性屈光参差279例,分高低度数眼足矫组、高度数眼欠矫低度数眼足矫组、高低度数欠矫组和高度数眼足矫低度数眼欠矫组4组(分别简称足矫组、高欠低足组、欠矫组、高足低欠组,以下同)根据百分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足矫组69.6%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大,21.7%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小;高欠低足组50.6%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大,35.8%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小;欠矫组55.8%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大,24.2%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小;高足低欠组72.7%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大,18.2%的患者屈光参差变小。结论:青少年非弱视性近视性屈光参差发展趋势明显,采取高度数眼适度欠矫、低度数眼足矫处方的患者的相对屈光参差发展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渐进多焦点眼镜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将8~12周岁无角膜接触镜、双光眼镜或渐进多焦眼镜配戴史,无斜视的近视患者112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规范验光后对照组配戴普通近视眼镜、研究组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以12个月复查结果为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对照组共有95只眼(91.3%)近视屈光度增加,近视度数平均上升0.67±0.36D;研究组共有84只眼(77.8%)近视屈光度增加,近视度数平均上升0.34±0.28D。结论:渐进多焦点眼镜对控制青少年患者近视度数的加深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14岁近视儿童的眼位不同时配戴欠矫屈光矫正眼镜、足矫屈光矫正眼镜对其近视度数变化的影响,以期寻找最利于其双眼视的屈光矫正方案,为精确的屈光矫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视光中心验光配镜的患者135例,270只眼。排除眼部疾患、明显屈光参差、显性斜视、弱视患者,应用综合验光仪常规进行单眼屈光、双眼平衡,调节及眼位检查。观察戴镜1年后屈光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欠矫组度数变化与足矫组度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镜1年后,正位、外隐斜欠矫组度数变化与足矫组度数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隐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对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影响,眼位正常与外隐斜的近视儿童配戴足矫的眼镜度数增长速度更缓慢,而内隐斜的儿童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方面所起的疗效,本文选取了10~18岁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研究组63例(12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50例(100眼)配戴框架眼镜,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年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轴的变化。最终分析得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提高、等效球镜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眼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角膜塑形镜在治疗青少年近视方面疗效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是一种波长为193nm的高能量脉冲式气体激光,该激光可直接断裂组织细胞的分子键,造成切削状。1988年,MC Donald等首次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眼,既利用准分子激光把人眼中央部角膜切削成预先测算的球面体,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经过8—9年的临床实践表明,PRK在治疗低度和中度近视中,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手术,并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性、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LASIK术前检查患者,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屈光度组间角膜曲率半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至9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166例近视患者的右眼,分别按照屈光度和性别分组,按照屈光度分组,分为300度以下为低度组,共8例;300~600度为中度,共75例;600~1000度为高度组,共62例;1000度以上为超高度组,共21例。按男女分为两组,男58例,女108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利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观察其对166例近视患者的右眼LASIK术前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结果:按照不同屈光度分组,比较围绕角膜顶点直径3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4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2.688,P0.05)。比较围绕角膜顶点直径5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4组间具无显著性差异(F=2.307,P0.05),但其中超高度和中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不同性别分组,比较围绕角膜顶点直径3mm和5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屈光度对围绕角膜顶点直径3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有影响,对直径5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无影响,不同性别对围绕角膜顶点直径3mm和5mm矢状面得曲率半径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透气性硬镜(简称RGPCL)是否能够控制眼轴的增长速度,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方法:选取年龄在14~25岁的近视眼患者46人,分成两组。通过2年4次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和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结果:近视眼戴透气性硬镜和框架眼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1,p0.05)。得出结论为使用透气性硬镜安全性高,对青少年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世界人口的1/4是近视患者,而我国更是近视眼高发区,据上海等地调查医科大学生毕业时近视眼患病率高达70%,且还有上升趋势,防治近视眼是有关民族健康的大问题。 判断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可从其作用原理来考察分析,用手术改变角膜曲率(如角膜放射状切开,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除等)与戴眼镜(包括角膜接触镜)一样可矫正屈光不正,使所视物成像在视网膜上。此外,几乎无任何方法可改变真性近视。 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是科学、安全的方法,几百年沿用至今。但对于高度屈光参差患者,二侧物象相差悬殊,不能融合,导致无立体感,无双眼单视,并可  相似文献   

12.
原因 验光引起的戴镜不适主要表现在:验光的技术水平差,所验的度数不准,检查不过细,只追求矫正视力好,多见于近视度数偏高,远视度数偏低,散光的度数偏高或偏低,散光的轴向定位不准,瞳孔距离的测量有误差等。另外,虽然验光方面都很准也很过细,但由于眼睛方面的问题也会引起不适的反应,如屈光参差比较大,屈光度比较高,散光度高,散光轴不在水平或垂直方向而在斜位方向或两眼的散光轴不在同一方向,两眼的散光度数差别比较大(如一眼为高度散光另一眼为低度或无散光),两眼散光的性质不一样(如一眼为近视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有不少朋友在后台询问:戴了推荐验配可防控近视的眼镜(角膜塑形、多焦点软镜、减少旁中心离焦镜等)后,尽管顾客很注意用眼卫生了,为何却一点作用都没有,近视还是加深得很快?针对临床上这类用了各种近视防控手段,近视度数仍然"蹭、蹭、蹭"快速增加的近视儿童,到底是哪个环节做错了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看看能否找到问题所在。一.近视防控需要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目前,近视眼研究前沿中形觉剥夺(如及时矫正散  相似文献   

14.
<正>1眼轴测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眼轴长测量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测定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等参数,这些参数在验光配镜以及医院的白内障手术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1在验光配镜中的应用目前在眼镜店,我们通常不能做眼轴测量,因此,眼轴长测量仪是未来高端验光配镜的一种必备仪器。通过眼轴测量可以帮助验光师大致分析出近视形成的原因是轴长还是调节因素。若再结合角膜曲率值,基本上可以分析出近视眼的性质。比如,如果眼  相似文献   

15.
用凹透镜矫正近视已成为常规方法,但是否所有近视眼都要充分矫正呢?过去认为,低度者应充分矫正,中高度只作部分矫正。现在主张,对各种近视都要充分矫正。因为充分矫正后,不但能提高远视力,防止进行性近视的继续发展,还可防止处斜视。 低度和中度近视充分矫正后,不论看远还是看近,患者都乐于配戴。但有个别高度近视患者,由于戴了充分矫正的镜片,在看近处物体时,迫使患眼动用调节,(也就是高度近视眼在未戴镜前从未使用过的调节部分)所以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产生比较明显的不适感,因此不得不从看远的镜片中减去-1.5D~2.0D或更多,以戴镜舒适能接受为原则。 近来,幼小动物实验证明,如果剥夺了正常的视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视眼人群中水平隐斜视、立体视锐度及其与各种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近视眼术前检查的患者52例,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隐斜视及立体视锐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近视患者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distance lateral phoria)为-1.64°±2.10°。9例为正位眼,5例隐内斜,58例隐外斜,2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stereopsis acuity)为112.17”土95.79”,其中6例未测出,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度的负值呈负相关或与近视度呈正相关(右r=-0.576,左r=-0.368,P〈0.05).本细近视眼中水平隐斜度与立体视相关不显著(r=-0.189,P〉0.05)。结论本组近视眼视远时水平隐斜视中,外斜偏多;立体视锐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立体视锐度较差者多分布于近视眼度数较大患者中;近视眼人群中视远时水平隐斜视和立体视锐度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和长期配戴硬性透氧性接触镜者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500例(918眼)、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2年以上200例(386眼)和长期配戴RGP≥1年者100例(195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528.5923.37)μm,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12.31±21.73)μm,配戴RGP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15.03±22.97)μm。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配戴RGP者与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与RGP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和RGP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均薄于无角膜接触镜配戴者。  相似文献   

18.
近视是指眼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的屈折后,焦点(成像)在视网膜前。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近距离精细用眼已成为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的必然,伴随用眼的过度疲劳,使近视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近视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针对不同的近视,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矫正办法。 近视发病的原因有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是指眼轴较长而眼的屈光力正常。屈光性近视是指眼轴正常而眼的屈光力增强,其原因包括角膜弯曲度增大(如圆锥角膜),和眼调节痉挛所致晶体密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 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方法:应用TMS IV角膜地形图仪将确诊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35例(轻度组15眼、中度组10眼、重度组10眼),验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ose-k(Rose-k),并与其裸眼及配戴框架眼镜(sP)进行矫正视力的对比,1年内定期观察患眼的配适状态、角膜反应情况、矫正视力以及应用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比较分析患眼配戴Rose-k前后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最大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KS)、子午线屈光度第6`8环的平均值(AVERK)、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等各参数的变化,分析Rose-k对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结果: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35.0%,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91.4%;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8.6%,配戴Rose-k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1.4%.32眼(91.4%)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3眼(8.6%)为可接受的两点接触的配适状态.配戴:Rose-k一年后,轻、中、重三组患眼的角膜中央曲率、锥顶曲率、KS值、AVERK值均有显著下降,轻度组患眼的CYL有显著下降,中、重组患眼的CYL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轻、中、重三组患眼的sAI及sRI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意义.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配戴Rose-k前已出现的角膜斑翳无进一步加深,镜片的舒适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临床期乳头型圆锥角膜的患眼配戴Rose-k不仅能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良好稳定的配适状态、舒适度和安全性,而且对病变区的角膜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一、近视眼的形成 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就能看清物体,这叫正视眼,如果成像在视网膜前,那么远距离物体我们就看不清,这就叫近视眼,近视眼看远不清晰,但看近却是清晰的。近视眼分为轻度(300度以内),中度(300—600度),高度(600—900度)及超高度(>900)。 近视眼平均患病率:3—6岁为1%—3%,7—12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